“良种良法好,优质产量高。多收又多卖,增收几百块。良种不良法,种了也白搭。”
“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清明前后最适宜,追施尿素莫忘记。”
上面这两段关于小麦种植的谚语,出自徐淙祥桌子上的一本小册子,里面关于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的60首谚语栽培法,是徐淙祥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的,并免费发给村民和合作社会员。
多年来,徐淙祥与安徽省、阜阳市等农业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生长的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并不断取得突破。新品种、新技术怎么推广,他也很有心得。
“搞农技推广,就要用农民喜欢听的话、接地气的话。”徐淙祥说。
今年43岁的李海波,是太和县双浮镇张李村人,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跟着徐淙祥学习科技种植,近几年粮食行情见涨,他的信心也是越来越足,不但自己流转了1200亩土地,还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起了订单农业。
徐淙祥的儿子徐健(右)和种粮大户李海波在商讨机械化田间管理。人民网 陶涛摄
“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句话让我很受鼓舞,感觉心里暖暖的,我选的路是对的,一定要坚持下去。”李海波说。
为了带动更多农民走上种粮致富路,近年来,徐淙祥还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粮食绿色生产联合社,总耕地10万多亩,成员遍布全县乡村,助力优质粮绿色生产快速发展。
“我们全村有7248亩耕地,90%以上种植的都是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科技种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的推进,粮食产量和效益都在逐年提升,我们相信种粮农民一定会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张槐村党总支书记单光辉说。
三代传承端牢“中国饭碗”
在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二楼的实验室里,摆放了很多小麦样品,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经常在这里做实验。与爷爷、父亲曾经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同,作为“农三代”的他,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已大为改善,对现代农业的掌握和认知也更为深刻。
受徐淙祥影响,徐健已经成为种粮高手。而徐旭东2018年大学毕业后,也作出了一个有别于同龄人的决定,回到张槐村跟爷爷、父亲一起种粮。几年下来,当初那个青涩的小伙子皮肤黝黑,但说起农业生产头头是道。
徐淙祥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小麦样本。李博摄
“以前爷爷、父亲他们种田是肩挑手提,现在是全程机械化,更多是要懂得计算机操作、数据分析、品种试验。而且接触得多了,我发现农业越来越有意思了。”徐旭东说,不同的小麦品种,麦苗有的是青色,有的是绿色,有的是深绿色,它们的种植时间和方法各不相同,这里面的学问够自己研究一辈子。
加快种子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徐家三代人的接力传承,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多年来,从中央到安徽省,再到阜阳市,不断出台各种政策。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今年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方案,明确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阜阳市也连续多年出台《阜阳市促进现代农业奖补支持政策》,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生产体系、促进生产水平等方面予以支持,不断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我父亲选择做农业是有情怀,我跟我儿子又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我们希望这份事业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徐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