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一个美国的现象:
义工盛行,在2004-2005学年,有330万16-24岁的大学生做义工。这相当于所有1080万适龄学生的30.2%。打义工的行为几乎成为是否受过大学教育的标志。据统计,在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有 46%打义工,而在同年龄层仅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中,只有21%的人会做义工,还不到大学毕业生的一半。可见,大学教育转化了人的行为模式。
美国大学的教育哲学鼓励义工。比如,大学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来刺激学生的学术成长,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看看自己究竟能为社会提供什么服务,或者面对社会的需求和挑战,自己还缺少什么本事和素质。
当然,在美国的这些做义工的学生,也有自私的动机,比如获得工作经验,构造自己的良好履历等等,以求日后求职成功。大学录取,则更强调义工经验。
我觉得,做志愿者不能说是有什么功利性,主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见识,积累经验。
然而,这一点不能不说一下2010年的亚运会志愿者(我也做了亚残会的志愿者),由于这次做志愿者的同学都可以加绩点,然后就有人抨击说,这玷污了志愿者的精神。
可是,当初我们选择做志愿者并没有想到学校会有加分政策的,起码我们并不是冲着加分而去做志愿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