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政协作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平凉市中心支行 王四一
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是《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1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之一。在经济下行、信贷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城区同业竞争激烈、吸储成本上升的严峻形势下,平凉农村商业银行(2015年12月30日由原平凉市崆峒区农村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平凉市崆峒区各级政府、人民银行市县行紧密协作、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崆峒区农村信用环境全面好转、平凉农村商业银行存、贷款等各项业务逆势增长,各项经营指标在全市7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其作法、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一、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对各乡镇专项考核
崆峒区成立了由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组长,人行平凉市中心支行、平凉农商银行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乡镇、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用乡镇信用村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多次与人行探讨沟通,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信用乡镇信用村组评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评比流程,细化验收指标。各乡镇、相关部门、平凉农商银行也结合实际,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各自工作方案和行事历。同时,首次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的年度专项考核项目,把乡镇的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典型来培育,列入观摩项目,用考核的指标棒来推动辖区的金融工作,做到了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有力地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创建乡镇抽组乡、村干部和信用社工作人员组成信用村镇评定工作小组,深入村社、农户,逐户开展诚信调查,建立农户诚信档案。通过评定小组讨论,确定被调查农户信用等级、授信限额,并张榜公示、评级授信。针对个别乡镇不良贷款率居高的问题,各乡镇配合基层农商行网点,将不良贷款分解落实到村、组和干部个人,重点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形成了全民动员促信用,人人参与“抓不良”的工作态势。
(二)农户村(组)乡(镇)资信评定指标设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公开透明
平凉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农户资信评定等级分白金户、黄金户、优秀户、良好户、一般户等五个档次。例如,白金户评定标准:近三年在平凉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够按时归还,贷款无展期、无逾期、无欠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本乡镇平均水平2.5倍以上,年综合收入在10万元以上,家庭净资产在30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在50%以内;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70%以上等;白金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限额为150000元。优秀户评定标准:近三年在平凉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够按时归还,贷款无展期、无逾期、无欠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本乡镇平均水平1.5倍以上,年综合收入在5万元以上,家庭净资产在5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在80%以内;生产、管理能力较强,无债务纠纷;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50%以上;优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限额为80000元。
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的步骤是,农户申请:农户向辖区支行提出信用评级申请。入户调查:客户经理入户调查农户基本信息、家庭生产经营状况及经济收入、农户资信状况等。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客户经理将调查信息录入信贷管理系统,根据系统提示的评定等级,提出授信额度建议。资信等级和授信额度评定:资信评定小组根据信贷管理系统评定的信用等级和客户经理初步提出的授信额度,对照评定标准和动态掌握的农户信息确定农户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张榜公示:客户经理对经资信评定小组评定的农户,将其信用等级、授信额度在农户所在村组公示3-5天,接受社会监督。按权审批:对经公示无异议的信用户,客户经理通过信贷管理系统提交相关有权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完成对农户资信等级和授信额度的确定。
平凉农村商业银行信用乡(镇)信用村(组)评定管理办法规定,信用组评定条件是:优秀信用等级及以上级别农户数占比在全组已评级授信总户数的80%以上;农户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在全组农户贷款余额的2%以下;村民小组组长无拖欠本行贷款行为;村民组长关心和支持本行工作,积极帮助本行开展组织资金、清收旧贷等工作。信用村评定条件是:信用组数占比在全村总组数的80%以上;农户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在全村农户贷款余额的3%以下;村(组)干部无拖欠本行贷款行为;村支“两委”关心和支持本行工作,无干预本行正常经营活动行为,积极帮助本行开展组织资金、清收旧贷等工作。信用乡(镇)评定条件是:信用村数占比在总村数的70%以上;本行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在4%以下;乡(镇)党政支持本行工作,无干预本行正常经营活动行为;帮助本行组织资金;乡(镇)党委、政府把不良贷款清收任务纳入村支“两委”的工作目标考核;帮助本行清收旧贷;乡(镇)村(组)干部无拖欠本行贷款行为。
信用村、信用组评定程序是,成立评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乡(镇)政府乡(镇)长或副乡(镇)长、村支“两委”主要领导和村民代表、基层支行长、副行长、主管会计、客户经理共同组成,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支行长(信用社主任)任副组长。村委会申请:村委会向当地本行提出书面申请。建立评定档案:本行收到申报资料后,组织人力对自愿申请信用村、信用组评定的行政村或村民小组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填制《甘肃省农村信用社信用村(组)评定表》,撰写调查报告,建立完善评定资料档案。审核确定:各支行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村、信用组申请资料、调查报告进行审核后,提交信用村(组)评定领导小组审定。公示:对审定通过的信用村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张榜公示3—5天,信用组在村委会所在地张榜公示3—5天,在无异议时即为确认。批复:经公示后无异议的信用村、信用组,基层支行报总行审批后以正式文件批复支行。公告:对评定的信用村,县(区、市)本行应在当地新闻媒体发布公告。
(三)诚信宣传深入田间地头,凝聚起人人讲信用的社会共识
为了让群众进一步认识信用乡镇创建的重要意义和目的,自觉参与到信用乡镇创建工作进程中来,各乡镇通过召开群众会议,作动员、讲政策、说道理。同时,采取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发放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把道理讲明、意义讲透,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源,创造更好的信用环境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政府分管副区长在各种会议上也多次强调“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讲信用就是改善投资环境”、“信用也是生产力”、“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信用”等理念,要求各乡镇、相关部门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脱贫致富。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农村信用体系基本建立,贷款授信额度空前扩大
崆峒区辖属17个乡镇252个个行政村137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2万户,农业人口25万人,4.8万户农户符合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至2017年3月已建立农户基本信息6.8万户,已评级授信4.6万户,有效评级面达到96%,贷款授信额度达到16亿元,授信额度净增了4.5亿元,户均授信达到3.8万元,比信用村镇创建前提高1.4万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21亿元,比信用村镇创建前净增6亿元,本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亿元,余额达到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2.2%,下降了1个百分点。经过一年的信用村创建工作,共审批验收了42个信用村,2个村由于不良贷款占比不符合要求退回完善,对42个信用村举行了授牌仪式,并在崆峒区电视台进行了公告。花所乡、索罗乡、白庙乡信用村占比达到70%,符合信用乡镇创建要求。全面完成了崆峒区普惠金融示范区推广工作2015年度信用乡镇、信用村组创建目标任务,目前每个乡镇都有信用村,普惠金融得到全面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得以推广,农民群众信贷获得感增强
平凉农商银行把农户评级授信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工作作为守住农村阵地的主线,通过层层抓落实,重点支持了农民种植、养殖,蔬菜、农副产品收购贩运等,有效缓解了崆峒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该行始终把信用村建设与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开展“金融惠民工程”建设、“送金融知识下乡”等针对性宣教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普惠金融意识。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引导下、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带动下,人民群众、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实现了深度融合,各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人民群众在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优惠性上取得获得感;信用乡镇在荣誉、金融支持力度、全社会的认知度上取得获得感;平凉农村商业银行在打造品牌、拓展业务、监管部门支持上取得获得感。
(三)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普惠金融理念变为现实
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商行“难贷款”问题。一方面,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金融,由于农民自我积累较低,且受贷款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较为突出,加上因部分农户不守信用,致使农商行存在惧贷、惜贷现象。通过开展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信用户可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等优惠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户如遇资金困难,仅凭手机银行、“飞天福农卡”就可办理贷款,方便快捷,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贷款担保难和资金短缺问题,激发了农民的致富信心。另一方面,农商行的经营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信贷支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群众致富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信用乡镇的创建,不但有力推动了全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深入开展,更为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使平凉农商银行资产进一步优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壮大,呈现出“社农共赢、社企共赢”良好格局。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全区以信用乡镇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大力倡导诚信守约的良好风气。通过奖惩措施,对守信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征信制裁,对于信用度较高的行政村,提倡其他行政村向其学习,从而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
通过创建信用乡镇,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人人守信,共同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传遍田间地头,户户争当“信用户”,村村争为“信用村”,良好的信用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不良贷款率较以前有大幅度降低,取得了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户数;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办理贷款手续、减少贷款利息;促进农民诚实守信、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三增三减三促”成效。从政府到农民都对信用意识有了较高的认识。2016年寨河乡创建为信用乡镇,从农民到乡政府干部,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一个回族乡能够被平凉农商银行评定为信用乡镇,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农户信用等级提高了优秀级以上农户占比高达70%以上,贷款额度提高到了15万元,不需要担保就能够像取自己的存款一样方便贷款,贷款利率也优惠了,1万元贷款一年比其他担保贷款可以节省利息300元,平凉农商银行正真做到了让利于民,方便于民。乡政府及全乡人民要时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提高全乡人民的信用意识,民风要更加淳朴,要密切与农商银行的关系,建立长期的鱼水情合作关系,有存款存入农商银行,有信贷需求找农商银行,要不能被农商银行摘牌。
三、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退出摘牌机制
根据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按照家庭人口、劳动力、主营业务、财产、债务情况以及家庭主要成员的道德品质、社会信誉、素质以及经营能力等情况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系统、连续和客观公正的评定,对命名挂牌“信用乡镇”后,评价指标降低的,进行退出摘牌,防止人为评定、感情评定以及片面评定等问题发生,提高信用评价的真实性、公正性。
(二)扩大优质客户贷款授信额度,体现高信用度的优越性
按照农户信用等级、生产经营规模以及效益等不同情况来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如对规模化种养业、农家饮食服务业等规模较大、效益又好、信用等级优秀的信用户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创新金融服务,充分体现高信用度的优越性。
(三)加强基础管理,确保信用评价工作的连续性、实效性
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授信等相关资料台帐,使相关资料及时记录在案,保证农户信用档案真实完整。进一步拓宽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个人征信系统的工作覆盖面,对农户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