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通江银耳大事记载
1865年(清同治四年)
通江县诺水流域开始大规模人工生产木耳,间有较多银耳产出。
1880—1881年(清光绪六—七年)
诺水河支流雾露溪畔九湾十八包耳农有意识地人工培育银耳成功。
1889—1890(清光绪二十四——二十五年)
通江银耳种植法在县西北陈家坝、河坝场、涪阳坝、新场坝、草池坝等地普遍推广,各地粉粉组织耳山会。人工种植银耳之法旋即传入万源等地。
1909年(清宣统元年)
清政府开始对通江银耳按名贵货物征税,税率每两十文。
1917年(民国六年)
银耳称息抽作县自治经费,每年收洋四、五百元。
1919年(民国八年)
银耳称息提充军饷。
1920年(民国九年)
银耳称息由县署提入征收局。
1921年(民国十年)
是年前后,通江银耳种植法传入南江县附城及万源县等处。
1924年(民国十三年)
夏,英国神甫艾理德·史密斯从敦煌考察南下,专程到涪阳采购银耳。
1925年(民国十四年)
银耳称息年定包案解洋六千至万元以上,并于涪阳设立黑白木耳称息所。
1931年(民国二十年)
春,县知事饶光明发布严禁毁坏耳林告示。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年)
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发布《关于土地改革的布告》,宣布无条件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田坝子、山林、房屋。同时规定,“太大的森林农民不好分配的,归苏维埃政府管理”。
苏维埃政府对银耳交易征收统一累进税。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四年)
2月16日,川陕苏区工作人员静民在《经济建设》第七期上发表文章,号召“群众分得了白耳山要准备兴白耳”(银耳——下同)。
2月18日,炳润又在《经济建设》第八期上发表文章,号召要宣传群众多多培养森林,尤其是耳山,更应努力经营。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涪阳、草池、新场三乡成立涪草新白耳同业公会,登记会员867名。
1941年
6月,通江籍银耳经销商母毓恩在上海逝世。母生前曾于绥定(今达州)、重庆、贵阳、上海等地开办“庆丰泰”商行专事经营通江银耳,母乐善好施,颇有贤名。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通江县白耳同业公会成立,首批会员十余人。
1951年
3月11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达县地区专员公署发布通令,传达以胡耀邦为主任的川北行署党委的电示,令县长对银耳山林“严加管理并拟出具体保护办法”。
春,县生产委员会拨“白耳贷米”五万斤给涪阳区以解决耳农砍山、排棒中的困难。
自1951年底至次年三月,川北人民行政公署林业厅派员赴通江县了解耳林资源,办理成片耳林收归国有事宜。
1952年
春,县贫苦耳农在土地改革中总计分得耳林14万余亩。
1956年
夏,县耳农自有的耳林全部折价投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9月,县内开始实验用芽孢菌种生产银耳。
1958年
大炼钢铁开始,县内成片砍伐耳林,作炼钢燃料。
1959年
冬,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陈梅朋到县进行用菌丝菌种生产银耳的研究。
同年,科学出版社鉴于人工接种银耳的新技术相继传播到国内陕、鄂、黔、闽、湘、豫、浙、赣、黑、吉、辽等省以及日本、西印度群岛、美国、古巴、巴西等国,故出版《银耳》一书认定“四川通江是我国人工有意识进行银耳生产的发源地”。
1960年
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商业部四川省银耳生产通江县现场会议在涪阳区召开。
1964年
成立县护林防火指挥部,保护耳林为其最重要之职责。
1969年
3月,引进华中农学院银耳孢子种,在涪阳公社一大队四队栽种成功,每板凳棒(相当于300斤)产干耳半斤,比常规栽培单产提高近10倍。
1972年
秋,上海农科院许秀莲(女)、周永昌到通江采集银耳母种。
同年,县委发文划给耳农自留山,标准为人均四分以下。
同年,通江县银耳研究会成立。
1973年
以菌丝菌种生产银耳的技术在县内逐步推广。
1974年
通江银耳产量巨增,突破万斤大关。
同年,通江的香灰菌丝与福建省的银耳菌丝研究配对成功,培育成了稳产抗逆性很强的银耳新型菌种,命名为7902。
同年,县科委下“推广优选法栽培银耳”的课题,由县土产公司承担完成,并于1979年获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
同年,通江县涪阳中学建立菌种厂。
1976年,
县永安中学建建立菌种场。
1978年,
县平溪区供销社建立菌种厂。
1979年
县内推广优选法栽培银耳获得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推广‘双法’会战重大成果三等奖”。
同年,县永安区菌种场成立。
1980年
县科学技术协会组建通江县银耳木耳研究会,首批会员28人。
同年,通江县银木耳研究会成立。
同年,通江县涪阳区科普协会银耳学组成立。
同年,通江县陈河乡科普协会银耳学组成立。
同年,达县地区科委下达“锯木屑”栽培银耳课题,由县科协所属的银耳研究会与土产公司共同承担。1983年获得成功,1984年作小结,因银耳大多数不开片无商品价值,停止普及推广。
1981年
8月6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T字食用菌套票6枚,其中银耳为T.66.(6—1),面值4分。
同年,通江银耳瓶装白酒获中国优质液态白酒鉴定会大奖。
1982年
通江银耳大曲酒研制成功。
五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授予县土产公司银耳技术员屈全飘“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称号。
同年,县内提高银耳产量研究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
同年,“银耳大曲”项目获四川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3年
6月17日,《光明日报》第3版发表《天府能人——访四川省人大代表中几位农业技术专家》一文,着重介绍了银耳大王屈全飘。
同年,县土产公司银耳技术员屈全飘,因在银耳生产研究领域里的卓越贡献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同年,由青海省畜牧科研所测定并制定的《通江银耳蛋白质中所含部分氨基酸的组成分析表》完成。
同年,通江县真菌实验示范站成立,隶属县科协和涪阳人民公社。
同年,张联和菌种场建立,法人代表为张联和。
同年,“提高通江银耳产量”课题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研成果四等奖。
1984年
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我县银耳专家屈全飘“四川省职工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8月,通江县银耳公司成立。
秋,银耳软糖研制成功。
1985年
1月,县人民检察院成立林业检查科。
3月,县公安局成立森林派出所。耳林管理遂纳入法制的轨道。
秋,李半黎题写“通江银耳”商标,并为《通江银耳志》题写书名。
冬,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为《通江银耳志》题词:“广泛开拓市场,促进四川名产通江银耳大发展。”
同年,通江县涪阳区科普协会银耳学组成立。
同年,由四川省原子核应用研究所与通江县土产公司共同承担的“通江银耳原子辐射育种”课题,经四川省科协组织专家学者验收结题。
同年,“银耳大曲”获四川省群众最喜欢的“牛年十佳”产品称号,
1986年,
2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颁发﹤银耳辐射育种的研究﹥技术鉴定证书的通知》,并提出对我县银耳推广科技生产的意见。
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部物产志《通江银耳志》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同年,通江银耳产量突破20万公斤,用种超过100万瓶,实现历史性突破。
同年,通江银耳系列酒获四川省轻工系统优秀产品奖和四川省虎年最佳消费品称号。
1987年
“小江牌银耳大曲(二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新产品奖。
1988年
4月,中国菌物学会副会长、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所长黄年来先生到通江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并挥笔题词三幅:“通江银耳,华夏特产”、“通江银耳冠中华”、“依靠科技展中国银耳之乡雄风”。
5月,四川省星火奖评审委员会授予通江县日用化工厂生产的“银耳油”四川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同年,“小江牌380小江头曲”获首届国中食品博览会铜奖。
同年,通江银耳系列酒获四川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1989年
日本富永菌类研究所所长、食用菌专家富永保仁一行来通江考察银耳生产,签定技术合作协议。
同年,通江县银耳研究会更名为通江县食用菌公司。
1988—1989年,县内银耳瓦灰霉为害,银耳生产大幅度滑坡。
1990年,
龙腾菌种场建立,法人代表为赵久龙。
1991年,
通江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每年9月9日为 “通江银耳节”。
7月,陈彬为通江银耳题写“银耳之乡”的题词。
9月,县举办首届“通江银耳节”,国内外3000多名客商光临首届银耳节。
1992年
2月,四川省旅游局授予通江银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雪花牌银耳“四川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单位”资格。
6月20日,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通江银耳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雪花”牌银耳商标(核定使用商品第31类)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同年,通江县承担省科委下达的银耳瓦灰霉防治课题。
1994年
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通江县粮油食品厂生产的“银耳蛋苕酥”1994年四川“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产品称号。
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通江涪阳银耳公司生产的“精白银耳薯丝”为1994年四川“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产品。
同年,“小江牌300银耳大曲”获四川省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产品称号。
1995年
1月18日,通江县涪阳银耳公司生产的“雾露牌银耳粉丝”获四川省“受消费者喜爱”1995年度四川名优特新产品金奖。
3月,国务院六部委组成的“首批中国特产之乡宣传活动组委会”正式将四川省通江县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
同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银耳城”。
4月6日,全国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通江县委书记张忠孝出席了授证授匾仪式。
7月下旬,著名的诗人梁上泉撰写《通江银耳赞》。
10月,诺江牌银耳枸杞酒获得四川省工业产品博览会金奖。
同月,诺江牌银耳挂面获得四川省工业产品博览会金奖。
同年,县分两批派出三名银耳科研人员赴日本学习,考察食用菌生产。
同年,县承担省科委下达的银耳瓦灰霉防治课题结题,瓦灰霉防治取得成功。
同年,县银耳协会成立,挂靠县供销社。
通江县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
1996年
9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北京视察星火计划十周年暨“八五”农业科技博览会通江银耳展销馆。
12月,通江银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赐食品厂生产的银耳羹大批投放市场。
1997年
通江县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隶属县科委。
同年,由通江县植保站、科协、银耳公司、科委共同承担的四川省科委下达“银耳瓦灰霉菌的防治”课题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8年
4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通江籍老红军何正文将军在北京为家乡通江县题词:“银耳之乡”。
4月,老红军、著名社会活动家王定国于北京题词:“中国银耳之乡”。
9月,泰国总理阿披实夫人,来中国访问,在宴会上偶食通江银耳,回国后念念不忘,欲买通江银耳,后通过其驻华使馆,在通江以每斤80元人民币的价格内购得30斤带回国内。
同年,四川省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法人代表牟光义。
同年,太华菌种场建立,法人代表为张甫华。
同年,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黄年来到通江考察菌丝菌种生产银耳。
1999年
9月6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栏目播放“通江银耳病虫害防治专家访谈”,通江银耳专家屈全飘接受记者采访。通江银耳首次走上中央电视台。
同年9月23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致富经》栏目播放了通江银耳生产专题片,县委书记王菲向全国观众介绍了通江银耳产业的发展情况。
同年,辉映菌种厂建立,法人代表为金辉映。
同年,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通江银耳八宝茶”。
20世纪90年代
全国各大城市工商管理和质量监督部门多次开展打假活动,有效维护了通江银耳原产地的合法权益。
1996-2000年
通江银耳液体饮料、银耳粉丝、银耳八宝茶、银耳化妆品、银耳原浆液等产品相继问世。其中,30多个产品获部、省级金、银奖。
2000年
12月16日,通江银耳在武汉第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名牌食品”荣誉称号。
12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命名活动组委会、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昆峰在复查验收“中国银耳之乡”时说:“中国银耳之乡名符其实”,临别时欣然挥笔留言:“要旅游,来通江,山青水秀花果香。溶洞奇,诺水长,美食请品银耳汤。壮心脾,滋阴阳,延年益寿保健康。”
同年春节期间,县文体局在涪阳镇金家坪村银耳产地表演的舞蹈《银耳花花》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巴山欢歌》特别节目中播出。
2001年
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通江与银耳生产专业大户亲切交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通江银耳”为通江银耳协会证明商标。
通江县银耳生产基地获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
2002年
3月,中国质量检验协会食品专业委员会授予通江银耳八宝茶“国家质量稳定合格产品”称号。
5月,通江县农业植保站报送的通江银耳产品在IPM四川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委员会农药残毒速测结果中达标,被认定为无农药污染农产品。
通江银耳获得证明商标注册使用权。
2004年
3月,由巴中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巴中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四川省巴中质量技术监督局、巴中市农业局、巴中市畜牧食品局编撰的《巴中市立市立县农产品标准汇编》确规定了“无公害农产品通江银耳”的生产技术规程。
7月,中共通江县委、通江县人民政府在通江银耳发祥地陈河雾露溪动工修建“通江银耳博物馆”。该馆占地14.66亩,建筑面积1598平米,固定展厅面积1000平米,临时展览面积300平米。博物馆内设“历史沿革馆”、“生产工艺馆”、“名优产品馆”、“银耳文化馆”四个分馆。
9月,通江银耳博物馆峻工并举行开馆仪式。
9月,通江银耳天然饮料研制成功。
9月,通江银耳天然营养汤研制成功。
9月,通江银耳氨基酸研制成功。
9月27日, 由通江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四川·通江洞乡银耳节在通江县城新二中运动场开幕。同时还举行了“通江银耳博物馆”揭馆仪式、招商引资洽谈暨乡友恳谈会、摄影作品展、地方文献展、通江名兰展、旅游商品展销会和旨在推动通江旅游的“红色之旅”启动仪式。
通江银耳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
2005年
通江银耳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知名品牌",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通江银耳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知名品牌”;
12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通江时,亦称赞“通江‘两耳一菇’小有名气”。
2006年
5月,通江银耳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使用权。
10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巴中史话》(巴中乡土文化丛书·李旭升主编,2006年10月第1版)专节撰写了《中国银耳之乡的通江银耳》,介绍了通江银耳的起源、特征、营销、食(药)用价值以及美好的传说。
11月,四川省农业厅认定:通江县涪阳镇、平溪镇为通江县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品名称:银耳)并颁发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书”。
2007年
通江建成18个银耳基地乡,形成了以陈河、涪阳、临江、铁厂乡为中心的银耳生产示范片,精心培植可生产银耳的栎林面积达到62650公顷,栎林蓄积量为940万立方米以上。
2008年
12月,坐落于县城南门罐子潭旁、投资达550万元、占地X亩的通江县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办公大楼和生产厂房竣工。
2009年
通江银耳获“四川老字号”。
2010年
通江县被省人民政府确认为首批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食用菌)。
2014年
通江银耳入选“四川十大特产”,获“天府七珍”之首称号。
2015年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通江银耳”为“驰名商标”。
2016年
通江银耳生产系统被列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论坛上,“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高达32.32亿元;
2017年
12月28日通江银耳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2018年
通江银耳品牌价值达35.47亿元。
2019年
通江银耳荣登“四川一城一品”金榜,2019年11月15日入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20年
2月26日,四川省通江县通江银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1年
通江银耳地标产品荣获“2021年度四川十大美食地标”荣誉称号、荣登“2021年四川省电商十大区域公共品牌电商热力TOP10”榜单、“通江银耳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获一等奖。
2022年
通江银耳入选“2022年度天府地标美食品牌价值50强”,连续3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地标产品品牌百强”
2023年
成功召开第四届中国通江银耳节。
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杠尚花通江银耳
832店铺
微信小商店
品通江银耳 享绿色天珍
七年青杠木 一碗银耳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