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陈菁瑛,黄颖桢,万学锋,苏海兰,陈雄鹰
获奖类别、等级:2017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属于中医中药领域。
短葶山麦冬为福建省地道药材之一,种植生产存在种源、技术和标准三大瓶颈,研究和应用规范化种植技术,对正在实施的提高中药材质量、肥药双减、精准扶贫及保护生态等战略意义重大。围绕麦冬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挖掘利用、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开展了10多年攻关,主要创新成果有:
一、广泛收集保存与评价麦冬种质资源,注册基因序列,从源头保护我国麦冬资源产权,为其研究利用提供资源保障。
1、调查收集保存四川、浙江、湖北和福建等5省3种基原56份种质资源,鉴定并繁殖3741株系建立数据库和资源圃,累计向他单位提供152份次。
2、构建麦冬资源DNA指纹图谱库,明确遗传多样性并注册6个基因序列号。
3、建立了麦冬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完成产量、质量等综合评价,筛选获得25份目的资源。
二、创新挖掘利用短葶山麦冬资源,提升了我国麦冬研究水平。
1、完成短葶山麦冬农艺性状、多糖含量评价,明确其良种筛选综合考量的5个主要因素,筛选出114份优良株系。
2、创建多指标评价多重选择筛选优良品种的技术体系,筛选出16个优良品系,为新品种审认定奠定物质基础,突破了源头无良种的瓶颈。
3、建立短葶山麦冬细胞悬浮培养与保持技术体系达国际先进水平;明确愈伤组织多糖含量的动态积累规律,建立了增殖倍数达3.3的茎尖快繁技术,快繁优良品系1.2万株,产量和多糖含量稳定遗传,已成为短葶山麦冬良种规模化推广的快繁技术。
三、建立了短葶山麦冬规范化种植体系并推广应用
1、独创短葶山麦冬种苗分株关键技术并制定其种苗质量标准,破解源头无标准的质量瓶颈。
2、明确短葶山麦冬适宜种植时间与密度;构建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减施无机肥技术,减少施肥量21.85%、提高产量26.38%;明确病虫害种类并建立防控技术。
3、综合研究产量与化学成分积累动态,确定了药材适宜采收期。
4、制定了福建省地方标准“短葶山麦冬栽培技术规范”申请专家评审。为企业制定种苗质量标准1项,种苗生产、移栽、种植管理和采收等技术操作规程(SOP)10项,良种生产管理制度等10项,为2011年短葶山麦冬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通过国家SFDA认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认证材料。
5、研究建立了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8.81万亩,经济效益11.271亿元。其中福建省累计推广6.14万亩,占福建省麦冬种植面积的90%以上,产生效益9.439亿元,种苗产值0.1504亿元,已成为泉州、仙游等地特色产业。四川、浙江和湖北3个麦冬主产区应用2.67万亩,产生效益1.832亿元。肥药减施技术平均降低成本21%左右;此外麦冬也是主要绿化植物,作为绿化种苗每亩增收0.3万元,应用前景广阔。
发表论文16篇,硕士论文1篇;注册6个基因序列;培养硕士1人,晋升职称6人;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1项,企业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各10项。专家评审认为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细胞悬浮培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资源所葛慈斌、陈菁瑛、黄素芳,科研处赵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