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这里所说的南珠,就是指中国南海北部湾海域所产的珍珠,也叫“合浦珠”。南珠是北海的文化符号,也是北海的城市名片,珠城由此而得名。
品质凝重、光泽晶莹、颗粒浑圆的南珠,历代都被视为“国宝”,从汉朝开始就成为贡品。新中国成立之初,南珠的养殖规模和产量迅速扩张,北海500多公里海岸线上,珍珠养殖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格局。目前北海南珠专用海域已超万亩而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4年10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合浦南珠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合浦南珠正式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1月,北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珠传统养殖技艺名列其中。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明末清初,合浦珠民对南珠养殖进行了探索,以鱼目或核插入珠蚌养殖出南珠。1958年10月,中国海水人工养殖的第一颗珍珠在北海南氵万育成。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是经过珠母贝苗种的培育、精选母贝、插核生产、海里管养等几个阶段,从珠母贝至产出南珠整个过程的传统技艺。目前,北海南珠传统养殖技艺里插核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北海也成为了国内海水珍珠的主要集散地。
2020年1月10日,北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北海市南珠养殖协会申报的南珠传统养殖技艺名列其中。
我们所说的南珠,就是产于合浦附近海域的珍珠,是珍珠中的极品。以其品质优、有故事、有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而著称,有“天下第一珠”的美誉。
珍珠,古代多称“真珠”,是一种神奇的贝类产物,产于软体动物双壳贝类体内。在有沙粒等异物入侵到贝壳体内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分泌出一些物质来包裹住异物,随着岁月的积累一层层地变厚,形成了珍珠。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角质蛋白。珍珠之珍贵在于只有少数贝类能孕育珍珠,其中海水珍珠贝以马氏珠母贝最为优质。国际上公认中国南部海域的马氏珠母贝所产珍珠的质量最佳。马氏珠母贝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而北海合浦沿海最适宜马氏珠母贝生长,故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所产珍珠称“南珠”,又称“白龙珠”、“合浦珠”或“廉珠”。
在珍珠人工海水养殖技术诞生之前,南珠都是天然珍珠,是由珠民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海底捕捞而来。《南州异物志》记载:“合浦有民善游,采珠儿年十余便教入水求珠。”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的起源历史悠久,据《南齐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合浦地区珠民已经开始尝试养殖南珠,掌握了佛像珍珠的养殖方法;明末清初,合浦珠民进一步对南珠养殖进行探索,以鱼目或核插入珠蚌养殖出南珠。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里是这样评价南珠的:“东珠豆青白色,其光色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从而确立了南珠的历史地位。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国家混乱、经济萧条,南珠养殖一度失传。据《南珠 天下第一珠》一书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于1958年指示中共合浦地委,一定要把南珠生产发展起来。同年10月,养殖人员在北海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颗海水珍珠。南珠养殖技术不断进步,1966年8月,我国马氏珍珠贝育苗在合浦首次获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珠母贝人工育苗技术、母贝养成技术、插核育珠技术、母贝三倍体培育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4年,国家认证合浦南珠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北海合浦作为南珠原产地,对其加以保护。
南珠,是北海的文化符号,是古老的海洋赐予北海的珍宝,是遗泽千年的向海“图腾”。尽管历经发展的高潮和低谷,南珠产业从未退出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
2017年,北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南珠产业的意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划定了23.5万亩南珠养殖专用海区,实施扩大养殖规模、海洋生态保护、种苗质量提升、管养优化、加工提质、市场规范、配套建设、融合发展和奖励扶持等九大行动,采取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南珠产业出现了强劲恢复的势头。2018年全市南珠产量达588公斤,是2016年的11倍多,产品质量达到养殖高峰期水平。2019年春季插核1200万贝,收采上年秋季插核的南珠200公斤。
记者从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是经过珠母贝苗种的培育、精选母贝、插核生产、海里管养等几个阶段。插核,即是把珠核人工植入合浦珠母贝体内,再把母贝放入海中数月精心管养后产出南珠的传统技艺。目前在南珠养殖技艺工序中,植核、切片等几个工序只能手工操作,任何现代机械都无法替代;北海南珠传统养殖技艺中的插核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据了解,南珠传统养殖技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种苗繁育,每年春季和秋季,选用优质成熟的天然合浦珠母贝进行诱导催产、受精、孵化、幼虫培育、出苗下海;二是珠母贝养成,将贝苗放入80目或60目网袋中,放置母贝养殖海区养殖,一般采用浮筏或打桩吊养,养殖周期为1至2年左右,期间要清洗、更换网袋和笼具,一直至母贝养殖6厘米大;三是珠母贝插核切片,选择1年至2年龄、壳高6厘米以上,壳宽2.3厘米以上健康优质珠母贝,进行术前处理,处理好后,经过排贝、栓口、植入珠核和细胞小片,放入专用网笼下海休养;四是育珠珠母贝管理,插核后的母贝经过20至30天休养后,进行清洗和清理,选择含有珠核的育珠贝放到育珠专用场地进行珍珠培育,每月分笼、换笼,做到合理疏养,还要适时清洗,经过一年左右育珠管理后,便培育出优质南珠;五是南珠采收,经抽样测定珍珠层厚度达到200微米以上即可采收,将育珠贝运上岸,剖开珠母贝取出珍珠,最后清洗存储。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打破了古代落后的采珠方法,让南珠产量化并走进了百姓家,养殖南珠工艺流程精益而繁琐,基本上每一个工序都是人工操作,每一颗南珠都象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海南珠作为中国历史珍珠文化的鼻祖,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是传统民族技艺的瑰宝,作为中国珍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是北海对外学术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北海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如今北海已成为国内海水珍珠的主要集散地,较大地促进了北海经济的发展。目前北海南珠专用海域已超万亩而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目前,从全国来看,海水珍珠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活跃、贸易繁荣,每年的交易额达60多亿元;北海已成为国内海水养殖珍珠最重要的交易中心,形成覆盖全国的珍珠产品销售网络,北海市经营珍珠的有500多家商户,经营的珍珠产品580种,年销售额高达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