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坚守传统种植技艺,带领自家堂兄弟9人共同种姜,种植出的生姜两度夺得“姜王”,帮助白姜过江发展,常年义务组织姜农培训……在铜陵白姜核心产区之一的天门镇,朱贤发俨然成了当地姜农的“领军人”之一。
朱家的生姜种植史从朱贤发的祖父那代开始。朱贤发说,他小时便从祖父那得知铜陵白姜是当地的特色产品,尤其以大院生姜最为有名,于是祖父前往佘家大院引进姜种,尝试着小面积种植,不想竟渐渐成了家庭的一大经济来源。可到了父亲一代,由于各种原因,大家弃姜种粮。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生姜产业又发展起来,生姜协会也鼓励农户种植生姜,为大家开展种植培训。一直对铜陵白姜种植十分好奇的朱贤发立即报了名。学成归来的朱贤发辟出2亩多地专门种植生姜,第一年便获得不错的收益。尝到种姜甜头的他跑到几位堂兄弟家,劝说大家一起干,并成立了兴发家庭农场。
“铜陵白姜是地域品牌,要想把它打得更响,就要把姜种得更好。”朱贤发说,铜陵白姜之所以品质上乘,就是因为其独特的栽培技艺。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恪守传统的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搭棚遮阴生长三大技艺,并一直坚持使用生物肥料。为了提高生姜品质,他还和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培育新的铜陵白姜品种,并将其命名为“铜白姜1号”。现如今,兴发家庭农场的铜陵白姜亩产达三四千斤,他选送的生姜在2018年和2020年的“姜王”评比中摘得桂冠。
两届“姜王”的荣誉坚定了朱贤发种植白姜的信心。在他看来,铜陵白姜要想更好地发展,要走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为了带动更多姜农一起发展,帮助大家提升生姜种植和管理水平,朱贤发连续多年义务组织姜农进行培训,邀请专家授课指导。为帮助铜陵白姜实现跨江发展,他不仅提供优质姜种,还跑到枞阳县各村的姜地里给大伙讲技术、做指导。
如今,种植铜陵白姜30多年的朱贤发已经64岁,头发早已花白,但种起姜来,仍浑身充满干劲。他说,铜陵白姜现在的种植规模还不够大,品牌还不够响,但他对铜陵白姜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前段时间,联合国粮农组织来铜陵考察,铜陵白姜的种植系统很有希望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对每个铜陵人来说都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望着今年丰收的白姜,朱贤发说,自己会和广大姜农一起传承好种姜技艺,为铜陵白姜产业发展尽一份力。(方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