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献栋,男,1963年生人,2017年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宁夏“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从西吉县田坪乡搬迁到平罗县姚伏镇周城村如今已是四个年头了。在这四年里,他依靠国家的各项惠民惠农政策,埋头苦干,搞养殖、种大棚,样样都不落下,如今已经“摘帽”贫困户成为了致富带头人。
故土难离,草木情深。2016年,自治区政府提出《宁夏“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石献栋听闻政策,第一个想法就是“要走出这大山”。一开始他的决定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和质疑,“我们山里土地条件差,雨水少,靠天吃饭的日子太辛苦了,既然国家有这么好的扶贫政策,为了儿孙以后的生活,也为了自己下半辈子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要走出大山创造出一片新天地。”石献栋对妻子说。看到老石坚定的表情,就连他固执的妻子最终也下定了搬迁的决心。老石是个说干就干的“麻利人”,他一趟又一趟到乡政府询问搬迁进度,最终在2017年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大山,带上家人搬进了平罗县姚伏镇周城村的新房,坐上了开往春天的列车。
干出来的新生活。搬迁到姚伏镇周城村后,石献栋要做些以前不敢想的事情,他决定搞养殖,可是村里其他人根本不相信一个贫困户能通过养殖赚上钱。“以前在山里,人都缺水喝,更何况牲口了,没有水牲口就容易生病,如今有条件了,我要想方设法要把我的养殖梦想落实到位”,石献栋说。没有钱,他利用国家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政策贷款五万元购买了6头牛;没有圈舍,他就自己动手利用废弃的旧石板,一块一块的搭建起来一个简易的牛棚;没有技术,他就到处问、到处学,从周城村党支部的田间大课堂到三农呼叫中心的养殖课程,通过技术人员的远程指导石献栋学到了不少养殖技术,致富的愿望和信心更加强烈了。如今他的养殖梦初有成效,贷款全部还清,三年来陆续出栏9头牛,收入在五万元以上,今年还有6头牛在圈舍里茁壮成长。
苦出来的好日子。石献栋所在的周城村是出了名的蔬菜基地,他又是个闲不住肯吃苦的人,2016年石献栋用养牛的收益承包了周城村大棚一座,搞起了蔬菜产业。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水平的他,看视频、看图解、问经验,苦心钻研种植苦瓜的技术,带头种起了大顶苦瓜,并且套种梅豆增加收益。在丰收时节,借助周城村的推广推销,他的苦瓜收益颇丰,苦瓜虽苦,日子却甜了起来。由于妻子体弱多病,石献栋就家里大棚两头跑,养牛种棚两不误,可他不觉得辛苦,“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趁着自己还能干得动,赶紧脱贫,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站出来的带头人。2018年周城村筹措资金新建移动大棚61座,石献栋抓住这个好机会,利用这两年搞养殖攒下来的钱,先后总共承包了6座蔬菜大棚,3棚梅豆、2棚甜瓜、1棚番茄,单靠自己已经无法对所有大棚进行精心管理,他便雇同村的移民来打理大棚,从蔬菜的插秧到采摘,平均每天雇三人,每人一百元,一年下来6座大棚纯收入可达三万元。2020年他在团庄村租下一处空地,开始扩大养殖规模,以每天一百元雇人养殖77只羊。除此之外,他还流转了11亩地,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每年收入可达一万元。这下,石献栋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大红人”,不仅自己富了起来,还带动身边的人也富了起来,给他们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为部分人提供就业岗位,村民们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向他学习致富经。2018年石献栋被姚伏镇评为“致富脱贫能手。”
还有一个小梦想。钱包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好,如今57岁的他也没有闲着,农忙时节每天往返于6座蔬菜大棚中,看看番茄的长势、甜瓜什么时候能采摘,也在大棚里大棚外向更多的老乡们提供自己的种植、养殖经验,更多的移民看到看了他的成功,纷纷行动了起来,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致富氛围,2019年周城村所有建档立卡户已全部脱贫。“其实我还有个小梦想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就是想把我的养殖业成立一个专业的合作社,把规模搞起来,带上更多的邻居、移民朋友一起致富奔小康”,他笑着说。为了这个小梦想,他仍然在不断努力学习中。
贫瘠的大山造就了石献栋坚毅的性格,故乡的厚土拦不住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许许多多像石献栋一样的移民群众,依托扶贫政策,完成了从建档立卡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脱变,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的书写着自我脱贫、创业致富的精彩故事。
图文:王 婷 刘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