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川发布”作为省级政务新媒体,坚持守正创新,借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准确把握可视化的发展节点,以可视化新闻产品为支点,筑牢政务新媒体创新融合发展的主线,及时、准确、有效传递主流声音,让智慧政务服务可感知可获得。

可视化赋能政务新媒体品牌塑造

——以“四川发布”政务新媒体为例

简文敏

全媒体时代,政务新媒体如何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关注度、体现主流内容传递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是业内普遍面临的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四川发布通过媒体融合的协同发展,运用技术驱动、打造内容优势、实现创新表达、矩阵协同传播,为政务新媒体的品牌塑造探索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打造一流政务新媒体品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四川发布尤为注重可视化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通过深入挖掘可视化新闻产品优势,分析研究可视化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在丰富新形式、突出新表达、拓展新人群方面探索可视化实现路径。同时,通过四川发布可视化品牌构建促进整体品牌建设,不断强化创新引领,积极拓宽发展赛道,使可视化成为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主流媒体品牌建设的重要引擎。

可视化新闻的优势和特征

可视化新闻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支撑、以可视化为基本载体的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相较于传统报道,可视化新闻具有信息传递精准简洁、技术赋能创新实践、传播方式多元互联的明显特征。

信息传递精准简洁。可视化新闻注重在视觉上直观、易懂、有趣,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政务新媒体的核心职能之一,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政策传播。近年来,四川发布持续更新技术手段促进可视化生产,在政策的解读切口、宏大主题的叙事切口和民生热点的服务切口上进行可视化转换,运用一图读懂、海报、短视频、数据图表等形式,将简练精准的文字与生动有趣的图像有机融合,让复杂的信息变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鲜活易懂,有效提升了宣介实效。

技术赋能创新实践。技术迭代驱动传播格局发生深刻改变,可视化形态的改变尤为明显。从传播平台上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为媒体创新生产可视化新闻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从传播形态上看,可视化新闻“可静可动”,形式丰富多元,特别是近几年亮相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互动视频等依托技术驱动的各类新媒体产品,让新闻变得生动有趣、创意十足,诞生了大量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可以说,新技术运用是可视化新闻升级发展的灵魂。

传播方式多元互联。新闻传播的对象是用户。能让新闻传播达到用户“手之所触、目之所及”的产品,才可能成为成功的产品。

可视化新闻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移动化、互动化、场景化为基本创作特征的可视化新闻,可以很好地到达各类用户终端,实现“一鱼多吃”,形成多端传播。同时,交互式的可视化产品,本身强调互动表达和用户连接,打破了传播壁垒。用户观看的同时,可以通过互动来表达诉求、发表看法。这样的产品不仅抓住用户眼球,且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以可视化赋能品牌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新征程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整合资源、形成优势,势必需要打造全媒体的品牌标识,借融合之势,不断探索、优化主流媒体品牌的发展路径。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如何将可视化优势充分转化为媒体传播优势,丰富传播能力、推动融合发展、赋能品牌建设,是传媒行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川发布作为四川省委、省政府认证新媒体,发源于一个微博账号,可以说是因网而生,从“出生”时便自带互联网和新媒体基因。十年的运营过程中,始终坚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统领,深耕内容建设,探索技术创新,构建传播矩阵。经过十年迭代,逐步建立四川发布“三微一网多端”+大中小多屏互通新型主流媒体品牌,账号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省级政务新媒体影响力第一方阵。同时,构建以四川发布为龙头的四川政务新媒体矩阵品牌,丰富了“传媒川军”的内涵和外延。

拥抱新技术新形式,打造爆款可视化产品,是四川发布推进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

可视化丰富品牌IP

做优政务品牌,可视化驱动“硬政策”变“轻解读”。四川发布属于党政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凝聚群众的桥梁纽带,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做好权威发布、政策解读,将党和政府的最新精神传递给用户。选择运用可视化手段,以群众念得出、看得懂、悟得透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开启栏目化运营,持续推出,形成强IP效应。

以“画图点今”可视化政务栏目为例,为创新解读政策文件,四川发布可视化团队主动谋求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的传播手段,开设以周为周期的“画图点今”栏目,通过可视化、富有网感的形式创意解读重要、热点政策文件,去繁从简,用图“说话”,让网民速懂政策文件精神。

同时,在标题和内容上下功夫,力求在文字和图画层面保持亲切感,例如《画图点今丨四川脱贫攻坚“倒计时”:8,7,6……清“0”!》《画图点今丨你的朋友圈里,藏着四川!》《画图点今丨四川下发重要通知!百人以上农村“坝坝宴”要这样办》,受到网民广泛关注和好评。

同时,四川发布在全国率先开设“微访谈”政务栏目,走进委办厅局,邀请政策文件牵头起草部门进行文件解读,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民生问题。例如,聚焦“惠及更多军人军属!四川公安发布拥军优属八条措施”“四川职工医保改革将带来什么变化?”等民生热点,将其制作成短视频产品,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进行传播,不仅有效宣介了政策,而且让主流媒体品牌深入人心。

做强视频互动,可视化新闻讲好中国故事、四川故事。四川发布紧跟互联网发展,应时而新、因时而进,敏锐捕捉到短视频风口,2019年先后在抖音和快手平台开设短视频账号,充分利用云快剪等在线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强化航拍、穿越机、5G、8K等新技术学习,持续创作多条爆款短视频产品,并通过数据分析、资源导入、流量扶持等方式,初步构建起四川发布可视化品牌的产品力和影响力。

例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四川发布可视化团队策划了一条短视频产品《全网呼叫四川人》。这条策划将镜头聚焦成都等城市的街头巷尾,重点拍摄和征集有代表性的地标、场景悬挂五星红旗的画面,强化突出全网四川人的参与感,用家国情、家乡情来引起人们的共鸣。视频选择年轻人熟悉的配乐,以极具特色的编排手法创作,并联动媒体、政务新媒体等相关账号,一推出便登上全网热榜,浏览播放量1350万,点赞量近60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四川发布迅速成立应急报道小组,整合成都本部和市州采编力量,深入基层一线报道抗疫瞬间,从“小切口”反映大事件。其中,《无人机“空姐”温柔询问乔伯伯》短视频,凭借创新创意编排和温情视角引爆全网。短视频制作完成后,四川发布在抖音号等短视频平台迅速进行推广,单条视频播放量超过2000万,点赞超过100万,并被人民日报快手号等转载,有效提升了影响力。

做强矩阵效应,政务联动推动可视化新闻爆款出圈。全媒体时代,媒体不断践行多元化的经营理念和发展道路,“矩阵传播”就是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契合媒体发展的趋势。例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宣传上,四川发布推出2022两会特别策划——#川渝群英谱#创意可视化产品,提前启动政务新媒体大联动,以手绘武侠风长漫新媒体产品,场景式展现国家“命题”下的川渝“答卷”,被网民称为“川渝版百里长轴”。

手绘长漫结合各地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特色,以山水画卷形式,横向展示“圈内”各地建设的“一招一式”。此种风格形式,让网民感受到了接地气的“江湖气息”。“川渝群英谱”长漫全面展现了川渝一盘棋,使政策文件不再晦涩难懂。“双圈”44个城市政务新媒体群力合唱、接力发声,汇聚成“川渝一盘棋,共建第四极”的甜蜜结对和有力回响,在全国两会大舞台上迸发出“最强川渝音”。通过矩阵的影响力,#川渝群英谱#话题在各平台覆盖受众上亿,阅读量突破5000万。

四川发布可视化团队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之际,以融媒手段践行媒体的责任担当,及时开设“天府好丰景”专题,推出“跟着节气看丰景”独家策划短视频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聚焦四川农耕一线,描绘出四川二十四节气的丰收画卷,刻画出一幅动态版的“天府农耕图”。

同时,联动人民日报、新华网、环球网、农民日报、国资小新等头部账号进行转载,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2.1亿,“天府粮仓”得到有效传播。

可视化再造品牌CPU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赛道上,媒体平台要实现突破重围,无异于一次CPU(中央处理器)再造。四川发布以可视化为重要抓手,提升新闻产品生产力,增强视觉冲击力,提高用户参与度,打造富有政务新媒体特色的四川发布品牌IP。如果将四川发布品牌IP比喻成一个CPU,那么,“技术+内容+人才”就是这个CPU的三大核心要素。

技术是品牌CPU的“驱动程序”。在全媒体时代,技术是推动品牌发展的核心引擎,对新型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应用是优化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四川发布可视化团队紧紧围绕技术为引、创新为要的发展主线,从创建之初,便秉持创意引领内容、技术赋能传播的发展思路,通过研究、寻找用户最深层次的核心需求,对内容精打细磨,实现内容供给与用户需求的“一拍即合”,体现主流声音与价值传递广度与深度。

2017年,四川发布便已探索以“策划+技术+服务”为抓手的内容创作模式,策划开启《小川说两会》,运用“大数据+算法”,让智能机器人“小川”解读两会热点。2019年,在新技术赋能下,四川发布积极探索智能化服务路径,着力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推出“小川2.0”升级版,这个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数据分析,基于新闻、政策、服务和用户开展互动,为用户进行画像,更精准地反馈信息,更便捷地提供服务。

内容是品牌CPU的“指令集”。融媒是传播的表现形式,而影响传播的力度、广度、深度以及品牌力的核心因素,仍然是出色的、高质量的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发布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重大议题提前谋划,重要节点精心组织,重点产品深度配套,运用可视化手段,创新包括静态图文、H5长漫和短视频、游戏及有声书等多种传播形态。既有追求“时效度”的轻量化产品,又有“精准新”的重磅策划。

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四川发布以感恩为主题,策划、制作并发布了“援来一家人”主题海报,海报覆盖所有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向对口援建四川的全国各兄弟省份发出感谢。同时,四川发布充分运用全国政务新媒体矩阵,集结19个省市、上百个账号参与跨省大联动,向全国网民发出感恩接力。在极短时间内,上百家政务新媒体进行转发,数万名网民涌入评论区回忆、感恩,话题阅读量突破8000万,持续占据当日微博新时代榜单第一位,成为“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主题报道的现象级产品。

由此可见,富有情怀和温度的策划,在可视化产品思维加持下,可以让爆款内容生产变得“轻松”。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总书记走进三河村、火普村、天府新区、映秀镇和战旗村,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春天,在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一周年之际,巴蜀大地在春意盎然中迎来“新村、新貌、新城、新业”。四川发布抓住重大时间节点提前策划,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重磅推出《春风习来 花开巴蜀》融媒体报道,以“一川风月 四季福来”为主要线索,通过快闪短视频、H5互动游戏、图文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实现了重大主题的可视化表达,取得良好的线上线下传播效果,让网民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实现了重大主题的可视化表达。

人才是品牌CPU的“逻辑算法”。四川发布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理念,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引入优秀的传媒、传播和运营核心人员,与既有的采编、视觉人员组合搭建起基础班底,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指标设计,引导账号、品牌和人才共同成长,共同构建品牌的护城河,强化自身的影响力。

此外,除了传统的选题会、策划会,四川发布可视化团队在每个月底都会召开一次可视化产品的集体评审会,将当月单周的优秀作品,从选题(独家性、角度等)、制作方式、传播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集中投票和评议,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四川发布账号的爆款产出逻辑,形成方法论,强化现有的运营机制。同时,让每一条优秀作品的参与者(记者、编辑、制作、运营、推广)都有机会与同事进行分享与交流。

可视化新闻的发展

技术端:见数、见景、见智。数据化、场景化、智能化无疑是未来媒体发展趋势,主流媒体品牌升级唯有始终抱有一颗创新的心,主动拥抱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机器人等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必须敏锐跟进技术创新。同时,要善于盘活技术存量,勇于开拓技术增量,持续不断开发优质的可视化内容,提升用户黏性,打造可视化传播新优势。

四川发布可视化将进一步推动前沿数字技术,将创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在全生产流程上,强化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受、反馈过程中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将AR、VR、AI、大数据等更深入地植入新闻的全生产流程中,通过各类AR手段,包括裸眼3D、VR等技术,实现新闻数据化、体验场景化、生产智慧化。

生产端:更快、更慢、更深。面向未来,多元分众的受众特征也将使快与慢、短与深这些看似对立的关系变得和谐、共生。强化技术支撑,寻找最优路径,打破时间壁垒。读“屏”时代,用户获取信息呈现“碎片化”“短平快”的态势,势必要求可视化新闻生产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

四川发布致力于打造一支综合型人才的可视化新闻创作团队,构建短视频、美术、策划、采写、编辑“五位一体”培训机制,在常规可视化新闻创作层面,初步形成基础内容及时可视化转化的能力。未来将进一步强化人力、物力保障,优化职能分工、人才储备和沟通协作,推动可视化新闻既快又好。在品牌建设、提升用户黏性的基础上,引导用户从“速览”转为“深读”,让慢新闻成为深度解读的“陈年佳酿”,从而提升原创新闻生产质量。

用户端:可感、可控、可亲。用户交互度是影响品牌力的重要标尺,用户需求是新闻生产的重要参考指标。可视化新闻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载体创新,深度挖掘用户端需求,强化社交属性,提升用户黏性,广泛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化的内容产品,增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互动共鸣,从而做好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以实际行动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作者系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四川发布总编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