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凌青)这个建房现场跟过去见过的不太一样。地上没有堆积的砖瓦,空中没有扬起的粉尘,只见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吊装墙板,用装配连接的方式将房子搭建起来。“这是建房子?这不就是搭积木吗?”“这样的房子冬天能保暖吗,住着安全吗?”在施工现场“监工”的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镇鸳鸯池村村民议论纷纷,大家既充满疑问又觉得新奇。同样的疑问也曾萦绕在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牌碑社区村民郑诗云的心头。村庄被划为水源保护地后,70多岁的她搬进了镇上的龙门里安置小区。小区的房子也是用这种在工厂加工制作好的装配式构件连接建造而成的,淮风楚韵、粉墙黛瓦的楼房让人赏心悦目,好看是好看,但住起来实用吗?从严冬到酷暑,时间给了郑诗云答案:这房子不但冬暖夏凉、保温隔热,而且连隔音效果都相当好!如今,碰上到她家打听居住感受的老乡,她拍拍胸脯向对方保证:“去年冬天屋里很暖和,我们家都没盖过厚被子呢!”宜居方能宜业。过去,农村村民建房普遍属于自建自用,常因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不足,而暴露出功能不完善、资源能源消耗大、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强化农房质量安全保障、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推进农房用能结构低碳转型,让一批批安心、绿色且富有特色的农房成为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
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梨园村装配式农房施工现场。资料图工匠带证上岗,农房更安全从事农村房屋建设二三十年,郭东云记不清自己盖过多少幢农房。在他的印象里,过去村里建农房往往比较随意,没有规划、缺乏设计,工匠们多凭经验和感觉施工。直到参加了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举办的农村建筑工匠专题培训班后,郭东云才意识到,正是在选址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科学、不规范问题,才导致了许多农房使用年限短、抗震抗灾能力差。“这边上着课,那边我马上叫停了手上几个正在施工的农村房屋建设项目,让团队整改。”郭东云说,多亏了培训,他学会了农村自建房看图识图,掌握了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应用,了解了农房从基础到主体建设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像郭东云这样的乡村建筑工匠,长期在一线施工,在村里个顶个地算得上建房子的“行家里手”。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质量管理和安全意识、政策法规风险意识低,也是他们普遍存在的“短板”。乡村建筑工匠作为农房建设施工的主力军,他们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房的质量安全。为加强乡村建筑工匠队伍规范化建设,提升农房建造技术水平,强化农村自建房施工安全管理,近年来,多地尝试开展乡村建筑工匠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其中,福建省将建房村民、镇村干部和工匠全部纳入培训,每年对全省工匠、镇村干部进行全覆盖轮训,并且建立了工匠“带头人”负责制度,村民申请建房时需提供带头工匠培训合格证、施工合同等,并提交乡镇审核把关。
山西省出台了《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工匠培训并发放合格证书,培育形成了3.3万余人的乡村建筑工匠队伍,推动农房建设由无序施工向规范施工转变。山东省要求各地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职业培训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电商基地等培训资源,开展适合乡村建筑工匠需要的各类技能培训,鼓励通过“安全+理论+实操”模式,提升工匠的安全生产意识、专业技能及实操能力。重庆市不但为乡村建筑工匠提供培训,还开展了巴渝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工作,评定巴渝传统建筑工匠传承人,为传统村落里的传统建筑修缮维护提供保障。如今,在山东省鄄城县,农户都更愿意找建筑技能培训合格的乡村建筑工匠给自家施工。在彭楼镇前牟村,正在对一处“东边漏雨、西边进风”的歪斜危房进行改造的工匠宋海奇自豪地说:“作为县里第一批‘带证上岗’的乡村建筑工匠,我施工时更有底气了,农户也更认可了!”材料装配入场,农房更绿色“你家的房子真气派!”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栾城镇榆林道村村民刘素珍在家中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客人,大家都是为了参观她家新盖的装配式农房而来的。刘素珍这个新家,是村里的第一幢装配式农房。虽然是平房,但外观大气舒展,尤其是进门处的两根立柱设计得十分精巧,许多人都夸“这房子好看到不像是村里的”。
听说房屋主体施工只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比传统砖混方式的建造时间少了不止一半,客人们更觉惊叹。一些人担心这种房子会不够结实,忍不住在墙面上摸了又摸、敲了又敲。每逢这时,刘素珍就讲解道:“这房子到处都严丝合缝的,搭建时还会在中心浇上十几厘米厚的混凝土层,再叠加好几圈钢筋,能抗震,结实得很!”而这种运用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农房,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节能。在栾城区圪塔头村,同样住上了这种新式农房的村民王吉春算了一笔账:以前在土坯房里住了30多年,冬天壁挂炉烧到超过50℃,屋里也才15℃;在新房里,壁挂炉烧到40℃就挺暖和;现在夏天室外超过38℃,屋里也不到30℃,一年下来,电费、燃气费至少能节省2000余元。据了解,装配式农房是当之无愧的“绿色”农房。过去,农村建房多选用黏土砖、砂子、水泥等传统建材,常出现不耐用,外墙保温隔热性能差,采光、通风效果不好,厨卫水暖设施落后,门窗气密性和水密性差等问题。而这种将工厂加工制作好的装配式构件和产品运送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装配连接方式建造而成的农房,一方面安全实用,保暖、隔音、防火、防潮等性能均优于传统建筑,另一方面建造快捷,且在建造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建筑垃圾,能真正做到舒适安全与节能减废的平衡。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多地开始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装配式绿色农房试点示范工作。据了解,河北省在去年已建成500户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再建成500户适用、安全、节能、美观的装配式示范农房,加快传统农房建造方式转型。重庆市目前对农民建设自住自用的装配式农房,按照建筑面积平均补助500元/平方米,力争到2025年建成一批“结构安全、功能现代、风貌乡土、绿色环保”的宜居示范装配式农房。安徽省也于去年开始在合肥、芜湖、六安、宣城等地开展装配式绿色农房建造区域试点。在长丰县吴山镇官府社区,村民郑造贤一家四口在装配式农房里已居住了三年多,而以前在年久失修、透风漏雨的瓦房里生活的记忆离他已越来越遥远。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他感慨道,希望更多人家能享受到装配式农房的便利。设计因地制宜,农房更添彩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浙江的农房常因设计感十足的“高颜值”而出圈,由此引来许多城市年轻人感慨:我想回农村!当一些人对农房的印象还停留在没有美感、千房一面时,全国各地已涌现出许多为农房找回乡土韵味的积极尝试。在浙江,农民可以在农房“浙建事”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上,看到800多套风格各异的农房设计通用图集。
这些设计均出自专业人员之手,图纸还可以免费修改以更好地满足农户的个性化居住需求。在海南三亚市,当地也鼓励农户从政府免费提供的农房通用设计图集中选择住宅建筑样式、外立面和屋顶颜色或相应的农房建造风貌。图集涵盖了乡土风格、南洋风格、田园风格、黎苗风格等多种风格,充分考虑到了农户需要和地方特色。在陕西,上百名设计师深入关中、陕北、陕南不同区域,为村民一家一户制定个性化设计方案……富有地方特色、高颜值的农房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享受,也创造了致富的机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改造后的房屋、院落都彰显出布依族传统民居特色。村民唐发玉说:“村里老旧的房子经过改造后,跟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称多了。最近过来避暑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的民宿,收入也直线上升!”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节日期间,丰富的水果为餐桌增添不少色彩。随着人们对果品需求提升,果园劳动用工多、人工成本高以及果农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果园生产机械化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我国果园有哪些新变化?如何以机械化推动果业提质增效?记者就此进行采访。重庆市垫江县的种植户在柑橘园内搬运刚采摘的柑橘。人工占果园生产总成本过六成近日,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一处新果园,记者看到,矮化密植、已开始挂果结实的苹果树茁壮、齐整,防雹网等设施筑牢屏障。近年来,当地推进果园机械化及防灾减灾一体化建设,推进新装备应用,全县苹果园年总产量40.3万吨,优果率86%。秦脆苹果、翡翠梨等多种特色果品得到消费者好评。黄陵县是我国水果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需求增加,果园种植面积、水果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了解到,近年来,果园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在北方苹果、南方柑橘等领域发展了一批现代果园。与此同时,果园生产机械化各环节不平衡,综合机械化率不到30%;果园生产环节多、用工多,人工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0%以上,迫切需要推进机械化。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马锋旺表示,我国苹果产业果农老龄化日益凸显,人工费成为生产的最大成本,新型经营主体、新农人和果农生产的适度规模化已是现实。
因此,栽培省力化、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据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副站长徐振兴介绍,当前我国果园的残枝处理、植保、割草、灌溉、分级分选、保鲜储藏等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起苗、移栽、施肥、转运等环节正逐步实现机械化;修剪、疏花疏果、套袋取袋、采摘等环节还以人工作业为主。今后,果园机械化要围绕轻简化、省力化,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加快机械化发展有基础近日,农机化总站、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在黄陵县举办全国果园轻简高效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培训班。40多家企业100多台套机具装备进行了各环节机械化作业演示。来自全国近300人参加现场观摩和培训,线上直播观摩人数近26万人次。记者从农机化总站了解到,随着生产迫切需要、技术装备不断进步、果园种植农艺改进,加快果园机械化发展有基础:一是现代果园建设为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新建苹果园70%以上采用了矮砧栽培模式,标准化柑橘园行距达到5米以上,可实现中耕、除草、施肥、植保、辅助平台修剪和采摘以及田间转运等环节机械化作业。二是智能装备加快应用。一批超长续航多功能无人机、轨道运输车等机具,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技术在山区果园逐渐应用。三是一批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得到推介。
涌现出了陕西延安、河北阜平、山东荣成、山西芮城等现代苹果园,重庆渝北、湖北宜昌、湖南石门、江西南丰等宜机化标准柑橘园,为各地提供了指引。徐振兴表示,果园现代化需要在技术装备、生产模式、组织方式上不断创新,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因地制宜推动新老果园现代化在此次观摩现场,农机化总站与陕西省农机鉴定推广机构、企业的人员进行了技术讲解,对果园割草机、施肥机鉴定检测技术进行交流。下一步,农机部门将有哪些支持举措?据了解,全国农机鉴定机构将加快制修订鉴定大纲,依法依规为果园生产、水果加工急需急用机具开辟绿色通道。全国农机推广机构将加大试验示范力度,加快适合不同场景的机具推广应用。新老果园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提升?专家们表示,乔化苹果园、密植柑橘园、山地林果园等老果园在全国果园面积占比80%以上,且仍在发挥效益。对传统老果园,一方面将大力开展沟坡平整、间伐修理、树种更新等宜机化改造,另一方面将研发推广小型遥控无人化动力底盘,轻简高效施肥、施药、割草、转运等作业机具,修剪管理采摘多功能作业平台等。对于新建果园,将引进多抗高产优质品种,推行矮化宽行密植,探索简化农艺措施,推广防霜防冻防雹防鸟一体化系统、自动化水肥灌溉系统等。
适宜的生产组织形式是推动机械化的重要保障。“灾害预警、环境监测、病虫害统防统治、水果产地储藏保鲜、产后加工处理等,不是单个果农或经营主体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区域化社会化服务,以及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支撑。”徐振兴说,有关部门将积极培育合作社、果业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果农主体,集成示范轻简高效技术装备,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春末,青川山间凉爽宜人。在姚渡镇柳田村,70岁的村民王正祥和妻子照例查看自家养殖的200箱中蜂情况,“时时刻刻都得盯紧点,还是有些累。”王正祥感叹。350公里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蜂业科技创新大会正在成都崇州市召开,近200名行业专家开展了学术研讨,共享蜂业前沿技术。其中,关于智能蜂箱的研究报告为王正祥等传统蜂农们的困扰,提供了解决方案。“四川是养蜂大省,但一直不是蜂业强省。”四川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蜂业短板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低、遗传资源利用不充分、产品与品牌影响力不足、创新程度不够等方面。为突破川渝蜂业发展瓶颈,会上,专家们进行了“头脑风暴”。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投入使用的“四川造”智慧蜂箱。 受访者供图优势四川蜂机具走在国内前沿大会现场,记者见到了资阳市农业农村局的刘志辉带来的发明专利“中蜂循环组合式巢框及蜂箱”——结合常规的朗式蜂箱和格子蜂箱优点的中蜂蜂箱。2018年,刘志辉在雷波县参与乡村帮扶,发现当地采用原始树段蜂窝养殖中蜂——技术门槛低,老幼都能养,可取蜜时易破坏蜂巢、损伤幼子,难以可持续发展,但是让蜂农改用市面上最常见的朗式蜂箱,其技术要求又较高,当地人短时间内也无法掌握。
三年帮扶过程中,刘志辉为山区蜂农设计出了中蜂循环组合式巢框,也许在外行看来,这只是几根黑乎乎的塑料架,但对于没有技术又想尝试养蜂的新手来说,却是个“利器”,“其优势在于不用拉铁丝,不安巢脾,管理简单,取蜜不伤蜂巢、幼子。”四川特色经作创新团队蜜蜂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杨明显评价,这在全国都具备创新性。如果说刘志辉的专利发明只是改进了传统养蜂技术,那么四川天府蜂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洪川在《数据要素乘蜂而上 构建蜂业新质生产力》主题报告中展示的智慧蜂箱、智慧养蜂平台以及智慧养蜂整体解决方案,则为养蜂提供了“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数据自动采集、手机远程查询、异常预警通知这种大家设想中智慧蜂箱‘理应具备’的功能,更应该用智慧设备、平台串联蜂产品生产全过程。”符洪川说完,引起现场人员纷纷讨论。目前,除了省内的阿坝、凉山、广元、绵阳、泸州等养蜂重点地区外,天府智慧蜂箱设备还在全国29个省的蜂场开展实际应用,并出口到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地,应用于农业授粉服务等场景。难点让“科技甜果”走入寻常蜂农家有了“让养蜂更简单”的设计理念加持,四川蜂机具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但仍面临现实问题——离蜂农“太远了”。
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提到,有的科研成果已形成专利,但未产品化、商品化与产业化;有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产品,却因高昂价格使蜂农望而却步。对于前者,刘志辉等正加强与蜂机具制造厂商的对接合作,不断改进设计,追求科研成果的尽快落地;针对后者,符洪川提到了与沿海地区蜂产品生产企业的一种合作模式。2022年,浙江花谷源蜂业有限公司(下称“花谷源”)按照每个2000元的价格,为公司的2个基地采购了460个智慧蜂箱,总投入92万元。沿海地区人力成本高,传统养蜂模式下每年人工费用支出48万元,换上智能蜂箱后能省下三分之二。智慧养蜂能精准识别蜂箱异常,降低天气等波动对蜂群造成的干扰,让蜂蜜增产15%以上。花谷源将智能蜂场设在衢州市石梁镇里前坞村与航埠镇何双蓬村交界处,结对帮扶低收入村民。蜂场为每户结对农户提供10箱中华蜜蜂,安排专人培训养殖技术。企业以60元/斤的价格从蜂农处回收蜂蜜,按照每箱每年产12斤蜂蜜计算,年均帮助每户低收入农户增收7200余元。由于智能机具优化产业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蜂农增收了、产品提质了,企业预计也能在明年收回机具投入成本,实现盈利。近年来,四川仿照浙江做法,同样以“村-企-户”模式,由政府引来企业对口援建,在甘孜州理塘县建起呷洼尼依养蜂合作社,用上智慧蜂箱,生产提质增效,村民获得增收——让普通蜂农也有机会直接享受智慧蜂具“科技甜果”。
展望“蜂+”新业态存在更多可能性在一众发表学术报告的专家学者中,医生身份的陈杰显得有些特别,她从事蜂针疗法研究超 40年。从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原达州中医学校)退休后,她又作为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现已卸任)、专职医师,专心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在主题为《蜂针——对抗人类顽疾的优势武器》的报告中,陈杰提到将蜜蜂精巧的蜂针与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我国并非唯一将蜂针用于医疗的国家,在奥地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很早就成立了蜂疗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以往的蜂业大会提及蜂疗,大多局限于理论方面。这次邀请从业人员来讲课,让更多人直观了解蜂疗在临床上的实际运用,反响很好。”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赖康评价。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局长、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彭文君在《新质生产力引领蜂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中谈到,蜜蜂产业是典型的“土特产”,如果只停留在蜂产品生产等初级阶段,无法充分发挥蜜蜂在绿色农业、环境保护、农旅融合、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潜力。打造“蜂+”新业态已势在必行,成为不少与会专家的共同观点。除了“蜂+农业”“蜂+中医”,与会专家还提到了在我国各地探索中发展的蜂产品电商销售、特色蜂味餐饮、蜂主题民宿、蜂旅露营等新业 态 ,提 到“ 蜂 + 文 创 ”“蜂+碳汇”等蜂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思路。四川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川渝作为蜂业优势发展区,在后续工作中,将挖掘“蜂+”更多可能性,实现蜜蜂与更广阔受众群体的更深度连接,不断推动蜂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更高水平的“甜蜜事业”注入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