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红旗村看到,平坦宽阔的农田里,十几位中老年人光着脚丫、挽着裤腿,正在给水稻秧苗盖薄膜,不久后还将在这块稻田里投放小龙虾苗。
“这一年来我们都在家门口干活,护苗、做点临时工等,干一天工资100元,像我们六七十岁还能赚这么多,比自己种庄稼强多了。”在田坎上休息的村民介绍着村里目前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如今村里开展的“水稻+”产业造福了当地百姓,让他们在家门口就端稳了“生态粮”。
红旗村位于大安区牛佛镇“西大门”,地处沱江流域水陆交通枢纽,太大路穿村而过。此前,该村耕地质量不高,经济效益较低,村党总支部书记陈立平立足三千亩稻田资源禀赋,经过细致考察,打破本村农业发展瓶颈,提出引进农业企业发展“稻+”生态养殖。
2022年底,牛佛镇红旗村与湖北“稻+”公司合作,引进稻蛙养殖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2023年5月,又引进稻虾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稻蛙、稻虾新业态,推动红旗村农业提质增效。
“稻+”共养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水中微生物为青蛙和小龙虾提供了丰盛的“自助餐”,节省饲养成本,净化水质,同时,青蛙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给稻田施了肥。“稻在水中长,蛙在稻间跑,虾在稻下游。”“稻+”模式不仅能盘活农村闲散粗放型农田,还一改传统低效率的一田一收,实现一田两收。
据陈立平介绍,2023年底,红旗村开展了全域土地提升改造项目,利用机械化自动定位找平技术,将高低不平的小块农田改成平整的大土地,然后蓄水,等待播种。目前,红旗村已种养稻虾670亩,亩产稻谷近千斤,亩产小龙虾近150公斤;种养稻蛙300亩,亩产青蛙1250公斤。去年,稻蛙、稻虾共收入2400万左右,全村近百人实现在家门口工作挣钱。“在家门口帮公司做事,工资不低还有保障,同时能照看老人小孩,比外出务工强。”从外地务工返乡的村民黄美玉巡查稻田情况时告诉记者,“稻+”产业为红旗村广阔的土地注入了新活力,开拓出村民致富新“稻”路。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才旺。红旗村在发展“稻+”新业态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引导群众整合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积极打造余家小院,发展文化创意新业态。
同时,余家小院里还建有同心议事亭,村里有大大小小的决策就会组织村民共商共议。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津津乐“稻”,谱写和美向荣的乡村乐章。
如今,红旗村广袤的土地上处处充满生机,农田中央的农业园区展示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稻+”新业态绘就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