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有机农业指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以生产有机食品为主要目的,需要符合相应的生产标准和通过相关认证。旱作农业指在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其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蓄水保墒和提高水分利用率。而有机旱作农业要求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施用化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中心环节,通过采取水土保持、轮作绿肥、实行深耕深松土壤及一系列抗旱耕作措施,增强土壤纳雨蓄水和抗御干旱的能力,以实现旱作地区农业的稳产高产。
因此,有机旱作农业并不是有机农业与旱作农业在概念上的简单叠加,它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应用科技、装备与先进的管理方法,有效提高旱作地区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干旱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构建生产、生态、生活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它是一种高度开放的高效化、集约化、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农业生产目标由自给转向商品化,强调农业绿色高产永续发展,目的是因地制宜地建立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并配合一系列抗旱耕作法,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生态系统。与传统有机旱作农业相比,现代有机旱作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人类对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预测和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02
有机旱作农业政策指引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省时做出的重要指示,“山西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此掀开了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历史新篇章。
山西省先后出台《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力争到2020年实现旱地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山西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同市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为方向,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典型示范、全面推广,不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向纵深发展,奋力争当全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全市有机旱作农业扎实起步。
大同市黄花生产现状
03
大同市有机旱作发展基础条件
大同市自然条件
大同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7.0℃,年平均降水量388.8mm,年蒸发量1748.7mm,年日照时数2711小时,无霜冻期为134天。水资源总量为18.25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11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9%左右,水资源贫乏。
大同市杂粮生产现状
大同市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大同市种植业以杂粮和蔬菜为主。杂粮种植种类主要包括谷子、马铃薯、黍子、荞麦、莜麦、高粱、豆类,其中豆类又涵盖绿豆、豌豆、蚕豆、芸豆、红小豆、黑大豆、青大豆、豇豆、扁豆等10多个品种。全市杂粮产业化步伐日益加快,培育出“东方亮”、“雁门清高”、“荞宝”、“三利”等一批代表性品牌。灵丘苦荞、云州区小明绿豆、广灵小米、左云苦荞等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大同盆地海拔高、气候高寒冷凉温,生产根茎类蔬菜产量高、品质优。夏秋季气温适中,风速适宜,温差较大,有利于果菜类授粉座果及品质提高和结球叶菜类增加产量,蔬菜上市时节正处于京、津、唐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蔬菜生产淡季,特别是茄果类和结球叶菜类蔬菜,补缺优势大,露地生产的青椒、番茄、甘兰、架豆、芹菜、莴苣等在8-10月份全国市场上有一定优势。
此外,大同市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孕育了黄芪、黄花、食用菌、杏果和沙棘等特色种植业。
大同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分析表
04
大同市现代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大同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区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以农业农村局为主体,吸收财政、国土、水务、科技、农机等多部门参与,加强部门统筹协调,配套持续稳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保持政策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第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创设有机肥替代化肥、良种繁育、增施有机肥等补贴政策,推动农业政策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和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构建“特色+规模”的有机旱作产业格局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优质杂粮、蔬菜、杏果、牧草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各区县特色产业种植区域的规划建设,打造一批有机旱作农业高效发展典型,创建一批优质特色品牌,推动全市现代有机旱作农业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加强有机旱作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山西农科院的合作联系,依托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山西农科院高寒所储备的优势种质资源,结合大同市自然条件,筛选优质高产、抗旱节水、适合机械化、抗病抗逆、省肥省药的资源节约型新品种,推进杂粮种子提纯复壮,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抗旱良种建设步伐。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
大力发展有机旱作节水灌溉
因地制宜推广渗水地膜、沟垄种植、免耕少耕、深翻深松等技术措施,增强抗旱节水能力,加强以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适量发展自动控制、节水高效的智能灌溉及水肥一体灌溉施肥系统。适地筑坝,拦截雨季降水,旱季提水灌溉农田,有效集蓄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因地制宜建设集雨补灌设施。坚持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农作物、限制大水漫灌,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
全面提升有机旱作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一,逐步建立有机旱作农业机械化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探索高效、适宜性强的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促进农作物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针对平川粮食主产区和丘陵山区、小型地块不同地区,分别发展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以电池为动力,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的“便携式电动杂粮播种机”。
第二,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第三,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牧草、杂粮、水果、蔬菜等大同市特色经济作物的农机具方向倾。鼓励成立农村两委牵头或主导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建立机具共享的生产联合体。
推动标准化生产建设
坚持以“绿色”为基,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畜粪归田以及可降解膜的试验示范,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借鉴省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针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市场监管等各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易于推广的有机旱作生产地方标准。并进一步强化有机旱作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加大技术指导和专业化培训力度,强化全程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打造质量过硬的“大同制造”口碑及品牌。
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素质
把对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的科技培训作为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组织专业人士编制技术规程和宣传资料,形成各级政府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作者:王秋月、李萌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
为改善大同旱作地区的农业条件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同市政府委托中农富通公司规划建设了大同农业嘉年华,在大同农业嘉年华——杂粮部落馆中,以杂粮为主题,以旱作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北魏农耕文化为基底,结合大同边关文化,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农事与民俗体验等项目突出当地的特色杂粮产业和民俗文化,推广杂粮的新奇特品种、种植技术以及杂粮产业链知识。
平城旱作西京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