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转来一篇腾讯新闻雨谷实验室的调查报告《一个人可以废物到什么程度?| 谷雨》,记录了一个化名李树的年轻人如何极限躺平的生活。文字很动容,我看到的时候阅读量已经逼近10w,感觉李树要出圈。
据说在一个问答网站上有人提问:人可以废物到什么程度?李树的回答引人注目,他说:“在出租屋躺了三四年,不打工,不出门,不社交,算废吗?但我还可以更废,去年积蓄用完,于是卖掉了所有的家当,搭个帐篷继续躺。”
李树原本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上过大专,做过几份工作,然后几年前辞职了。李树的不同在于他辞职后好像彻底放弃了,在出租屋里躺了四年,接着变卖家当,买了一个二手帐篷,过起了流浪汉的生活。
我们经常说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会出现效果。李树就是把躺平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
李树的戏剧性之一是虽然他的生活看上去非常艰苦,但是里面又具有仪式感。他住帐篷、用树枝生火做饭、去超市买临期肉,但是他的帐篷上贴了告示说“这是我的家”,他做饭一样调料不缺,葱姜蒜香菜小米辣,样样齐全,甚至他的锅,都是锃亮的。
在生活之余,李树关注国内外大事,对彭博社和路透社都有清晰的观点,李树甚至会在网络上写一些有文艺感的句子,因为没有鞋子只能赤脚去超市的时候,他都能说:“瓷砖最凉,沥青最热,草地质感最佳,能够让人收束脚步,专注当下。”
所以李树给人的感觉虽然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但是又对生活积极向上,并没有被生活打倒,甚至都能说是一个正能量青年。
这种反差正是吸引眼球的原因,那些在城市奔波的人难免要对比一下李树和自己生活的异同。
其实李树在物质上也没有彻底放弃自己,在帐篷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送外卖,同时还会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放到网络平台,和网友互动,所以李树光是打赏就有1000多块,送外卖也赚了3000多块。
我不免有些特别的想法,因为有时候我赚的比这个少多了。
人的一生总是有起起伏伏,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但我们对于“躺平”、“废物”这种词的关注点,总是集中在物质上,躺平是物质的躺平,废物是物质上的废物。精神只是物质的附属品,唯一的作用是告诉自己要努力获得物质。
李树的故事引人注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发现李树虽然物质上艰苦,但是精神上好像开辟了另外一片天地。不用说什么莫欺少年穷之类的鬼话,自己就是穷了,并且就是没有富起来的决心,但是这样的生活同样有无数的细节值得关注,并且从中获得意义。
人们发现,一个人物质上一贫如洗,精神上也不要求自己,同时还要写诗,这样的人好像并不是一个疯子,他也是一个有痛苦、有挣扎、有快乐、有兴趣的人。
这样的人是实实在在的,是在我们身边的。
李树在现今的中国社会里当然仍旧属于异类,并不是一个合规的形象,他只能生活在地下,难以浮出水面。
换言之,我们的社会现如今还不允许这样的人物出现,哪怕是躺平青年,允许范围的极限也仅仅是离开北上广,回到县城做点小买卖,而且县城的生活必定有车有房。整体的叙事仍旧必须是正面的、向上的。
好在是他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只要仔细经营自己的生活细节就好,李树也仅仅是一个化名,记者也没有透露他的网络账号。
如果关于李树的这篇报道能够大火,让所有人看到,那么无疑对中国社会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还有另外一种生活,精神也有另外一种精神,流浪汉并不是应该被掩盖和扫除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