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中医药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当前,虽然从国家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间中医药因其效果好,诊疗方法和方案奇特,也得到很好的关注,但是就目前来看,民间中医药的保护、发展和传承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用于发掘和发展民间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经费严重不足,并且缺少专业的团队来发掘、宣传和推广。很多民间中医药技术,都是以个体、家族式、师承式等模式存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仅靠口碑相传,少有资本投入,很难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也就很难惠及更多的人群和老百姓。因此,民间中医药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需要有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和专业化的宣传、推广和营销。
民间中医诊疗项目学术中,存在很多壁垒和隔阂,相互认可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认证,不能很好地进行技术保证和保护。很多名老中医和特色医疗技术、手法等,因为利益和保守思想的束缚,担心配方或技术外漏,自己或家族利益受损,对于资本的介入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心存芥蒂,左右为难,裹足不前。因此,我们急需一套标准化的机制、市场化的运作,来保障配方和技术持有人的技术保护、短期收入和长期利益。
中药材的生产和储备不足,尤其是道地中药材严重短缺,很多时候也是造成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中医临床非常讲究药材的道地、原生,而现在实际调剂中,经常会出现用类似中药或非道地药材替代。有时候也会出现因为疫情或流行病,造成部分中药材品种的价格大幅波动。因此,需要加强道地中药材生产和储备基地的建设。
为此,建议组织社会资本和力量成立民间中医药发掘和发展基金会。寻找和挖掘一些疗效确切、口碑好、群众接受度高的民间中医诊疗养生技术、理论、配方、手法、技巧等,进行系统验证、投资和开发。打造专门的团队进行宣传、推广和营销,让更多人受益,共同促进我国民间中医药事业发展。
创立中医药技术专利交易中心。通过标准化的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帮助民间中医药特殊技术、配方、手法、技巧等申请专利,引入竞争,待价而沽。让医疗技艺价值化,可以很好地解决很多名老中医和特色医技持有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名利双收,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兼顾,进而更有热情和动力潜心研究学问,钻研技术,让民间中医药技术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不至于失传和遗失。
基于国家中医药法的要求和中医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建议打造道地中药材战略生产和储备基地。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惠及民生,并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保障中药材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中药材日益强大的需求,保障市场平稳和安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