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常见鸟类
·
上
时间:二0二三年初春
地点:汕头大学
岭南常青,人物和喜。
鸟语花香,终年不止。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鸟类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我们经常能在路上见到各种鸟类,却只认识三种鸟——“小鸟”,“大鸟”,还有麻雀。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
它们像是城市里、校园里的一只只飞天小闹铃,一鸣则天下兴,一静则天下止。
它们是城市里能被看见的生机与灵动,是校园里能被听见的清新与精巧,有了它们,城市才是活泼的闹市,校园才是悦耳的花园。
本录粗略记录了汕头大学校园内最常见的鸟类约30种,以供学习、参考。本录并非全鸟类记录,因此很多校内曾出现的偶见种、候鸟等都不在此展开。
点此打开
目录
1.珠颈斑鸠
2.家鸽/原鸽
3.黑天鹅
4.绿头鸭
5.小鸊鷉
6.池鹭
7.白鹭
8.夜鹭
9.普通翠鸟
10.棕背伯劳
11.黑领椋鸟
12.家燕
13.小白腰雨燕
目录丨展开动画
1.珠颈斑鸠
校内大肥鸠,常见,或在草坪干饭,或在枝头高歌。最大特点是颈部有黑底白点的领斑,像个“二维码”。
雨后常听见其叫声,为三个音节的“咕咕咕”,或者一个音节拉长的“咕”。因其会站在较高的枝头鸣叫,声音远传,有空谷回响之感。
食性也是主要以植食性为主,会在大马路边上找吃的。
肥鸠觅食;曾梓煜摄于图书馆,22年10月6日
体长27~34cm,辨识特点是“珠颈”。求偶时会一边咕咕一边给对象疯狂“鞠躬”,繁殖期在3~7月。它的鸟窝是出了名的简陋(鸠好像都是这样的)。鸠鸽科珠颈斑鸠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肥鸠还在觅食;曾梓煜摄于医学院,22年7月15日
2.校园里的鸽子
学校里的鸽子花色多,常成群出现。有的鸽子脚上是有标记的,可能是养殖的家鸽,并混进了一些野生的原鸽。家鸽是由原鸽驯化而成,它们都属于鸠鸽科鸽属。
常见的花色,有的和原鸽一样,颈上带有金属光泽的绿紫色,翅膀上带两道黑色横斑。也有的褐色白色相间、或黑色灰色相间以及全白。
李健宁摄于荷花池,21年10月24日
鸽子常成群一起营巢繁殖,也会一同外出觅食,常见其于荷花池与大礼堂的草坪、空地找植物种子吃,时不时下去荷花池里面洗个澡。
李健宁摄于荷花池,21年10月24日
繁殖期在4月~8月,通常营巢与山地岩石裂缝或悬崖峭壁洞穴中,也在废弃的建筑物上营巢。温馨提醒:野生的原鸽是我国三有保护动物,人工繁殖的又是人家的私有财产,所以路上看到大肥鸽不要顺手把人家拐跑了。
李健宁摄于荷花池,21年10月24日
3.黑天鹅
荷花池的常驻客,汕大的小网红。原产自澳洲,是鸭科天鹅属下的大型游禽。
目前人工养殖黑天鹅的技术比较成熟。首批入驻的黑天鹅因为某些原因在头大的校园里消失了一段时间,我们所看见的这四只是“第二批次录取”的大学鹅,并且有一对黑天鹅成功生下了一对很健康的天鹅宝宝,现在这对天鹅宝宝也顺利地长成了成鸟。
黑天鹅;李健宁摄,22年3月30日
黑天鹅宝宝;李健宁摄,22年3月
黑天鹅是一夫一妻制,且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生下宝宝的那对黑天鹅夫妇会有意识地驱赶另一对黑天鹅,挥动翅膀,大声鸣叫,做出预备攻击的姿势去追逐误闯领地的其它黑天鹅。
黑天鹅的“轻功水上漂”;李健宁摄,22年3月18日
而被追逐的黑天鹅也会祭出黑天鹅的拿手绝活“轻功水上漂”,和下文要介绍的小䴙䴘类似。它们扇动翅膀帮助自己在水面上奔跑,通常能在段时间内移动比较长的一段距离,但是黑天鹅的飞行能力要比小䴙䴘强得多。
黑天鹅以植食性为主,吃些植物的根茎和叶子,也会吃点藻类。繁殖季节通常为冬天到春天这个阶段。
黑天鹅亚成体;李健宁摄,22年5月7日
网上曾有传言认为,在国内逃逸到野外的黑天鹅,造成了物种入侵,但此说仍缺乏研究与证据支持,也没有任何入侵物种名录有记录黑天鹅。
国内许多公园引进了黑天鹅,以增加园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一般园方会剪除黑天鹅的飞羽,使之无法逃逸。但也有很多公园疏忽,没有剪羽,致使黑天鹅逃逸,并在野外形成稳定种群。
黑天鹅体型大,攻击性强,繁殖速度快,在国内野外缺乏天敌。值得注意的是,黑天鹅会和本土的疣鼻天鹅杂交产生后代,有基因污染本土物种的风险。因此,即便国内尚未将黑天鹅定为入侵物种,仍需多加管控与防范。
黑天鹅的家庭合照;李健宁摄,22年3月10日
4.绿头鸭
荷花池常驻鸭,和几只黑天鹅都和谐相处,
鸭科鸭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是我国饲养家鸭的祖先之一。
校内仅一只雌鸟,过眼纹为黑褐色,翼镜蓝色,没有绿头鸭独具特色的绿色的头和颈。
主要以野生植物、昆虫等为食。在校内会有工作人员饲喂白菜等蔬菜。
李健宁摄于荷花池,21年10月31日
关于判断这只小鸭子是斑嘴鸭还是绿头鸭,这里有些小想法,主要是根据二者头、喙和羽毛来分辨的:首先是观察头部,二者的过眼纹都是黑褐色,但斑嘴鸭头部的羽毛颜色较绿头鸭更浅,所以它的过眼纹与周围羽毛的颜色对比会更明显,而绿头鸭头部的羽毛颜色较深,和过眼纹的颜色对比没有斑嘴鸭的那么强。二是对比二者的喙,斑嘴鸭的喙是黑色的,嘴端黄,繁殖期间嘴端尖端还会带一点黑,而绿头鸭的喙基调还是黄色(有些偏橘黄)的,且会带点淡黑色的斑;最后是二者翅膀上的羽毛,斑嘴鸭翅膀上的羽毛颜色更“纯”,就是褐色的羽毛镶了一道浅棕色,而绿头鸭的羽毛配色方案更像市场上售卖的葵花籽,除了镶边外,可能羽毛中间还会给你穿插一些浅棕色进来。所以综合以上的特点,还是觉得荷花池的鸭鸭是绿头鸭的几率更高些。
繁殖羽的池鹭与绿头鸭,曾梓煜拍摄于荷花池,21年6月7日
休息鸭,曾梓煜拍摄于荷花池,22年2月26日
5.小䴙䴘(pì tī)
真理钟水池常驻客,人称“小屁踢”“小PT”。水库也偶尔会见到,怕人。
擅长潜水,但不擅长飞行,起飞时需要助跑。和黑天鹅一样会在水面扑腾翅膀完成“轻功水上漂”,在短时间内移动较长的距离。
䴙䴘师傅的轻功水上漂;曾梓煜摄于真理钟水池
食物以小型鱼类,及蜻蜓幼虫、蝌蚪、蛙等为主。
䴙䴘科小䴙䴘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体长在25~32cm。繁殖期在5月到7月,繁殖羽喉及前颈偏红,头顶及颈背灰褐色,非繁殖羽则上体灰褐,下体白。
曾梓煜摄于真理钟水池,22年11月2日
应该是繁殖羽;曾梓煜摄于真理钟水池
6.池鹭
校内常见,在汕头为留鸟,通常出现在水边,晚上也会去操场草坪。偶尔会看见栖息在比较高的树上,不太怕人。
食物以小鱼、虾蟹、蛙和一些昆虫为主。
从冬羽向繁殖羽过渡的池鹭;曾梓煜摄于真理钟水池
鹭科池鹭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繁殖期在3~7月,繁殖羽头、颈、前胸与胸侧为栗红色,背部为蓝黑色;冬羽及其亚成鸟则背羽以黄褐色为主头、颈、胸有褐色纵纹,辨识度较高。
池鹭,繁殖羽;曾梓煜摄于荷花池,21年6月7日
曾梓煜摄于荷花池,21年12月22日
7.白鹭
俗称小白鹭,在校内见到白鹭的频率稍低于池鹭。同样常见于水边,在水库出现的概率高于真理钟水池与荷花池,基本上去水库观察都能见到。
结群营巢,在长江以南为留鸟。主要吃小鱼、蛙、虾和水生昆虫等,与池鹭相似。
优雅.jpg;曾梓煜摄于水库,22年10月15日
鹭科,白鹭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外形特征明显。相对其他白鹭(大白鹭、中白鹭)来讲体型比较小(52~68cm),通体白色,喙黑,眼先黄,嘴裂不过眼,腿黑,趾黄绿色。繁殖期在3~7月。
李健宁摄于荷花池,22年4月7日
8.夜鹭
夜鹭,鹭科夜鹭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在汕头多为留鸟,校内少见(也可能因为其昼伏夜出,导致观测记录较少),因其外形与配色有时酷似企鹅,被戏称为“中华田园企鹅”。
食谱上主要是鱼、虾、蛙和水生昆虫。
(限于设备,没拍清;曾梓煜摄于水库,21年5月26日)
成鸟体型较为粗胖,头顶、枕部、颈部以及背部为灰蓝色(偏暗),有羽冠,翅、尾灰色,下体白,虹膜为红色,较为明显;亚成鸟虹膜则为黄色,颈部、前胸有纵纹,翅膀有白斑。繁殖期在4~7月,营群巢,也会与其他鹭类一起组成混合性的群巢。
9.普通翠鸟
校内还算常见。在荷花池、真理钟水池、水库,甚至学校游泳池边都能见到,有时需要碰碰运气。因为其体型较小,又喜欢躲在树枝上,偶尔会站在裸露的岸边或石头上,但又因为其警惕性高,故而很难靠近。
它喜欢边飞边鸣叫,鸣声清脆而尖锐,是“有金属质感”的叫声,辨识度高。
普通翠鸟雄性;曾梓煜摄于荷花池,22年3月22日
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捕猎时常长时间一动不动注视水面,一旦发现猎物就俯冲入水,把小鱼抓上岸后摔死再整条吞食。有时也会在湖中间的水面上一米左右拍翅悬停,看准再出嘴。
翠鸟的羽毛光润精美,是我国传统工艺“点翠”的原料。翠鸟曾因点翠的需求太大而一度被捕杀至濒危。被政府保护起来后,点翠也从利用翠鸟羽毛,改成了用染色鹅毛、丝绸缎带甚至易拉罐。多年的保护下,如今翠鸟正在逐渐恢复种群,但依然是三有保护动物,依然存在栖息地被破坏的问题。
普通翠鸟雌性;曾梓煜摄于真理钟水池,22年3月14日
翠鸟科翠鸟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普通翠鸟体长16~18cm,背、头、枕、翅膀都是蓝色的,腹部为橘红色,比较好辨识,雄鸟喙全黑,雌鸟下喙带点红色,蓝色较雄性翠鸟偏灰蓝点(虽然我看不太出来)。繁殖期在5月到8月,雄鸟会抓小鱼小虾来向雌鸟求偶。
能扭180°的脑瓜子。翠鸟站在随风摇曳荷花/荷叶上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鸟头稳定器”是如何工作的。曾梓煜摄于真理钟水池,22年4月2日
10.棕背伯劳
不算特别常见,一般情况下都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期间才会成对活动。校内主要的观察地点为真理钟以及水库。
棕背伯劳是体型比较大的一种伯劳鸟,戴着跟佐罗一样的黑眼罩,擅于模仿其它鸟类的叫声。
大佬的喙型;曾梓煜摄于真理钟,22年10月6日
虽然伯劳表面看着安安静静,其实性情凶猛。除了昆虫,还会捕食鸟类、青蛙、蜥蜴、鼠类等,堪称雀形目中的猛禽。它们会把多余的猎物像穿烤串一样穿插在树枝上,再慢慢吃串。
伯劳科,伯劳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体长23~28cm,背部是橙色偏棕色,翅膀黑色,具有白色翼斑,具有比较粗的黑色过眼纹,头部为灰色,下体棕白色。繁殖期在4~7月。
曾梓煜摄于真理钟,22年3月14日
11.黑领椋(liáng)鸟
校内也算比较常见,一般见到的时候都是在草坪上觅食。校内最常见的地方有行政楼前草地、图书馆以及荷花池草坪,休息时会停在树上。
以昆虫、蚯蚓、蜘蛛或植物果实、种子为食。
曾梓煜摄于荷花池,21年9月8日
李健宁摄于行政楼旁
椋鸟科,斑椋鸟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体长27~29cm,颈上有一圈黑色的颈环,故而得名,眼上裸皮为黄色,翅膀为黑褐色,羽毛边缘及尖端带点白色,下体白色。繁殖期在4~8月。
曾梓煜摄于荷花池,21年9月8日
曾梓煜摄于图书馆旁边的草坪,22年4月16日
12.家燕
它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燕子,我国常见夏候鸟,与人类关系密切。古来文人骚客多直接咏燕,或借燕抒情。
家燕外形小巧讨喜,又算是报春的使者,深得两脚兽欢心。喜筑巢于人类的建筑物中。由于人们一般把燕子在家筑巢当做吉利的象征,所以一般也不会特地去驱离它们(虽然它们的便便比较恼人)。
李健宁摄:22年5月14日
家燕主要以昆虫为食。它们在春夏至中秋都极为常见。因为汕头纬度比较低,所以哪怕是冬天,还能在汕头看见家燕(比如南澳),但汕大内还未见到有留到冬天的。家燕有使用旧巢的习惯,是谓“燕来还识旧巢泥”(韦庄诗)。
芜湖起飞~;曾梓煜摄于敬一,22年4月7日
家燕,燕科燕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繁殖期在4月到7月,一窝大约产4到5枚卵。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家燕在人类的房屋中筑巢,躲过了外头的雨打风吹,但不代表家燕所产的卵都能成功孵化,并且顺利长成成鸟。有些雏鸟还是会在学飞前就夭折,包括但不限于从窝里掉出来摔死。
燕崽子;曾梓煜摄于敬一,22年4月7日
13.小白腰雨燕
在校内非常常见,只是绝大多数时候都在空中盘旋,并不好靠近观察。
其明显的特征是腰间有一道白色,尾部平切(白腰雨燕的尾叉深,较小白腰雨燕更明显)。
滑翔的小白腰雨燕;曾梓煜摄于D座,22年4月23日
它们成群栖息与活动,通常在傍晚归巢,归巢时会发出响亮而高亢的连续颤音(在D、G座听得很清楚,因为D、G座顶楼的外檐就是成片的小白腰雨燕的巢)。它们的巢通常是几家连成一个大窝,而小白腰雨燕的生理构造并不支持让它直接从地面起飞,故而其巢一般位置都比较高,通过俯冲滑翔完成起飞。
雨燕归巢;曾梓煜摄于D座,22年4月23日
虽然和家燕都带了一个“燕”字,但是和家燕的关系并不近,甚至不是同一个目下面的,而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中的一种,但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曾梓煜摄于D座,22年4月23日
小白腰雨燕体长比家燕略小,大概在11~14cm。繁殖期4~7月,也有雏鸟熬不到学飞阶段就从窝里掉出来。食物以昆虫为主。
小白腰雨燕的巢;李健宁摄于D座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汕大自然·校园常见鸟类(下)》
参考文献:
[1]刘阳、陈水华主编《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
[2]赵正阶编著《中国鸟类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其他资料:
[1]“懂鸟”微信小程序。
[2]吴溢华师兄的《STU观鸟指南》。
汕头大学硕博志愿团
文案 | 曾梓煜 李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