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比,没有获奖。回来后,愤愤不平,抱怨说:“这次请的评委肯定有问题,我这节课曾参加过市优质课比赛,在市里都是一等奖,现在,在县里连三等奖都没给评上!”
我劝他说:“你这样说得话就对了,难怪你没有获奖,原来你用得上次市里讲课的教案。可你没有想过,人家这次是‘电化教学课’评比,你上次的教学设计再好,也是文不对题啊!”
作为教师,参加课堂比武、优质课评比是常有的事。可是,像我们这位教师一样,很多人只知道去参评,却不去弄清人家评比的目的、内容、标准,这样去参赛,功夫下得再大,也不一定能“中彩”!
如何在比赛中获得较高奖次?那是有讲究的。一堂课除了教师个人素质好、课标把握准、教材吃得透、教学设计妙等这些“基本功”过硬外,还须弄清评比的目的和标准,“对标而讲”才能获奖。
当下各地的优质课评比,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教研室举办的“学科优质课”,二是电教馆举办的“电化教学优质课”,三是教科所举办的“创新课”,四是各科室举办的“主题优质课”。
一个参加优质课评比的老师,如果不弄清评比的类型,盲目地去参加评比,课讲得再好,但却可能与奖无缘。这是因为,策划优质课评比的科室不同,举行课堂评比的目的就会不同,评比标准也就不同。
这就像糖虽然甜,但你把它送给血糖高的人,一定不会受欢迎。
教研室举行的“学科类优质课”,一般是分学科进行的,同学科老师进行比拼,比得是对课标把握的精准度,对教材挖掘的深浅度,教法与内容、教师、学生的高度融合度;
电教馆举行的“电化教学优质课”比拼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如班班通、平板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恰当、有效应用与整合;
教科所举行的“创新课”比拼得则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材活动、因材施教等方面是否能突破传统,有所创新。
各科室同时还会不定期有各种“主题优质课”,比如“学科德育融合”、“翻转课堂优质课”等。
作为教师,要想在比赛中获奖,先要弄清是哪个科室的优质课?举行这些优质课的目的是什么?那种我行我素、按我自己的思路进行课堂设计的做法去参加课堂比赛,很多时候是难以获奖的。这是因为,“学科类优质课”评比,你可以没有课件,不用班班通,但“电化教学优质课”评比,你不但要用,而且要用得多、用恰如其分。
因此,在新得一年里,我们教师在参加优质课评比时,一定要弄清是哪个科室主办的?目的是什么?评选标准是什么?有没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弄清这些的基础上再去准备课,你获奖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