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的广阔山脉之间,涌流的江河不仅孕育了繁盛的生态,也见证了一个从乡间小道走向国际舞台的传奇故事。
刘汉元,这个名字在四川乃至全国的水产养殖业中,早已成为一个传奇符号。
曾经的水产学校毕业生,如今已经变身为掌控千亿资产的企业巨头,他的人生是如何走到这个地位的?
1981年,刘汉元作为一名刚毕业的技术员,被分配到了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
这个水库位于四川省的一个僻静角落,周围被郁郁葱葱的山峦和蜿蜒的河流环绕。
刘汉元的工作是管理水库的渔场,这包括监测水质、鱼类健康和繁殖情况。
他的日常工作开始于清晨,随着朝阳升起,刘汉元会沿着水库边缘行走,检查网箱是否完好无损,并记录水中的鱼类数量和活动情况。
每个月,刘汉元领取的薪水是38.5元,这对于当时的生活标准来说并不宽裕,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养鱼技术的好奇心让他坚持下来。
他经常花时间研读各类养鱼技术的资料,试图找到提高鱼类生产效率和生存率的方法。他特别关注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利用自然水体养殖鱼类。
到了1984年,刘汉元决定辞去水电局的工作,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
他选择了自家门前的那条流经眉山的小河作为试验场所,这条河流不仅水质清澈,而且生态环境良好,是进行养鱼试验的理想地点。
汉元开始构建他的第一个网箱养鱼项目。他使用当地可得的材料,如混凝土和钢材,手工制作了一个大型的钢架结构。
然后,他将这个钢架固定在河床上,确保它既稳固又能抵御河水的流动压力。
接下来,刘汉元围绕这个钢架安装了金属网格,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水域空间,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鱼类在特定区域内生长,同时防止鱼逃逸和外来掠食者的侵扰。
为了进一步优化养鱼环境,他还研究了水流对鱼类健康的影响,并调整网箱的位置,以便鱼类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水温。
在刘汉元的精心管理下,位于眉山县的这个网箱养鱼项目在短短七个月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网箱的设计是简单却高效的,面积仅有63.67平方米,但它却养出了2780.7斤的鲤鱼。
这一成绩在当时的水产养殖行业中,无疑是一项创新的突破。
刘汉元选择的鲤鱼种类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这也是他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收获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对每一个养殖细节都进行了精确的控制,从水质管理到鱼类饲料的配比,每一环节都力求完美。
刘汉元还特别注意水流速度和氧气供应,确保网箱中的水质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这对鲤鱼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鲤鱼产量的显著增加,刘汉元的养鱼技术开始在当地乃至更广的范围内受到关注。
许多来自四川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养鱼业者和农业技术员纷纷前来学习交流。
刘汉元总是热情地接待每一位访客,他会亲自带领他们参观自己的养鱼网箱,详细解释网箱设计的原理和养鱼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养鱼技术的传播不仅限于口头教学,刘汉元还制作了详细的技术手册,包括网箱的建设方法、鱼类喂养技巧以及水质管理的知识。
这些手册他免费分发给任何对此感兴趣的人,许多人甚至将这些知识带回了他们自己的家乡,使得刘汉元的养鱼方法得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推广。
养鱼生意愈发红火,刘汉元开始意识到优质鱼饲料对于提升水产养殖效率的重要性。
他观察到,饲料质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这促使他决定投身于饲料生产行业,填补市场上高质量饲料的缺口。
1986年,刘汉元在眉山县成立了渔用配合饲料厂,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转变,他从单纯的鱼类养殖业者转变为饲料生产商。
饲料厂的建立,初始是以一个中等规模的生产线开始,主要生产混合饲料,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必需成分,以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适合各种水生鱼类的成长需求。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汉元对饲料的配方进行了多次优化,他聘请了一批水产养殖和动物营养专家,以科学的方法调整配方,提高鱼类的消化吸收率和生长效率。
他的饲料厂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批饲料的质量稳定。
1992年,这家饲料厂已经成为了当地规模最大的工厂之一。其生产的饲料不仅在眉山县,而且在整个四川省乃至更广泛地区受到了水产养殖户的欢迎。
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刘汉元决定将业务扩展到全国范围,并在这一年里进一步组建了四川通威集团有限公司。
通威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刘汉元的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不仅限于饲料生产,还开始涉足水产养殖全产业链的其他领域。
公司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从饲料生产到鱼苗繁育、成鱼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通威集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次扩张,收购和新建了多家饲料厂,扩大了其生产规模。
这些饲料厂分布在中国的18个省份,从东部的沿海地区到西部的内陆省份,都有通威集团的足迹。
通过这样的扩张,通威集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业者,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水质和不同鱼类种类的饲料需求。
在2008年,通威集团在刘汉元的领导下,做出了一次战略性的大转移,正式进军新能源领域。
这一年,通威集团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新能源部门,专注于多晶硅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多晶硅作为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其市场需求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而急速增长。
刘汉元认识到,虽然集团起家于农业,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在于高科技领域特别是新能源。
于是,他决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立一个多晶硅生产线,这不仅需要高端的技术设备,还需要聘请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通威集团在四川的一处工业园内建立了多晶硅厂,厂房内装备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验室。
通威集团的科研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技术调整,终于研发出了高品质的多晶硅材料。
这种材料在制造过程中的纯度极高,能效比传统材料有显著提升。
为了确保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威集团还将其多晶硅样本送往美国的权威检测机构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测试。
测试结果证明,通威生产的多晶硅在各项性能指标上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标准。
产品一经美国机构验证,通威集团迅速在全球太阳能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集团不仅在国内扩大了多晶硅的生产规模,还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
多晶硅业务的成功为通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集团的进一步多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随后的几年中,通威集团的新能源业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除了多晶硅外,通威也开始涉足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
他们建立了完整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从硅料生产到电池片制造,再到最终的太阳能电池板组装,形成了一个垂直整合的产业链。
此外,通威集团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新能源项目。他们投资建设了多个太阳能发电站,不仅在中国西部地区,还在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
通过这些发电站,通威集团不仅能验证自家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实际应用效果,还能为当地社区提供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到2021年,通威集团已在全球农业和新能源领域建立了强大的市场地位。
这家公司不仅是全球饲料行业的领头羊,年销量高达一千万吨,还在高纯晶硅的生产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示出其在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影响力。
通威集团的饲料业务遍布全球,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非洲,其产品广受各地农户的信赖。
公司通过建立遍布各地的生产基地和物流网络,确保了产品能迅速送达客户手中,满足全球各地对高质量饲料的需求。
这些饲料不仅包括用于水产养殖的种类,还扩展到了家禽和家畜的饲养,涵盖了从初级到高级各种配方,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不同养殖需求的动物。
在新能源领域,通威集团的高纯晶硅生产能力居全球之首。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能够大规模生产满足电子级和太阳能级标准的高纯晶硅。
这些晶硅不仅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板,还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和其他高科技产业。
通威的多晶硅工厂配备了最先进的生产线,能够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杂质含量,从而生产出高性能的晶硅产品。
刘汉元和他的夫人管亚梅在2021年的财富评估中以1250亿的身价成为四川省首富。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改革开放40年 发展还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