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页共X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对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对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对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对盐源县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秦栋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班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盐源县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分析研究,指出其可供发扬的典型优点,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同时也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并为避免和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盐源县经济作物种植模式
盐源县的经济作物种植事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模式,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我们可以通过对这种模式的探究和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智慧支持。
1、现有经济作物种植概况
表一盐源县年经济作物概况
种类
种植总量
总产量
总产值
品牌认定情况
苹果
32.3万亩
5.6亿斤
2.58亿元
盐源苹果国家级商标注册成功
马铃薯
23.3万亩
6.2亿斤
1.14亿元
获全国绿色食品基地认证
辣椒
6.8万亩
1.2亿斤
1.3亿元
盐源高原辣椒商标申请注册中
烤烟
7.33万亩
22万担
1.3亿元
无
2、相关经济作物种植特点分析
2.1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兼顾
盐源经济作物基本上都是引进外来物种,本地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两者兼顾一方面尊重了地区传统,为经济作物的推开发展减少了阻力;另一方面,盐源地处高原与外界交通联系相对没有那么方便,这样处理也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粮食自给问题。
2.2各种作物错时收种
苹果、马铃薯、辣椒、烤烟的种植季节都有所不同,生长周期也长短不一,这就有利于农民科学安排农时,充分利用劳动力,避免了忙和闲两个极端。各种作物交替上市也减小了运输压力,同时保证了盐源品牌宣传的持续性。
2.3选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盐源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土壤质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坡地瘠地用来种植对土质要求不高且成本回收周期长的苹果;平地沃地用来种植对土质要求较高成本回收周期短的烤烟辣椒;适应性强的马铃薯责是采用集中大规模种植和分散小块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掘土地生产力。
2.4农业生产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盛夏是盐源最热闹的时期。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因规模宏大、风俗奇特而闻名于世;泸沽湖的景色也在此时达到最美。每年的这个时节都是盐源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段,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为盐源的消费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乡村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果园里的成熟的苹果让外乡来客不绝口;鱼塘里的肥美鱼儿也为旅客的旅途增趣不少;山林间的天然食用菌更是领得游客能够大快朵颐火把节、泸沽湖引来游客,盐源的丰富物产、淳朴民风留住游客。农业与旅游业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正是盐源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
2.5基础设施跟进发展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盐源经济作物的种植是离不开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的。盐源县开始实施果园直通车项目通过政府雇工与农民自愿参与相结合,在每个果园都修建了简易的公路,基本上保证了农用机械进得去,农业产品出得来。开始施行的灌溉工程建设计划是另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全县有建成水库十三座,在建水库六座。全县人均水库数、人均水库蓄水量居全省前列。
2.6农民与企业签订价格协议
盐源县政府牵头组织农民与苹果、辣椒等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签订长期的价格协议,最大限度地化解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单个的农户在市场由于信息的闭塞,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以通过有组织地联合,农民能够有效提高适应市场变化,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价格协议在另一方也保证了企业原料供应的充足,促进了本地工业的发展。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2.7重视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
盐源县政府有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盐源县农业技术与机械推广应用局,简称农技局,专职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机械化作业经验的总结。这一特定部门的设置恰好体现了盐源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盐源政府十分重视引进农业人才,与西昌学院等农林类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大学生就业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3、盐源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不足之处
盐源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时时刻刻考虑到盐源的实际情况,做到实事求是。但是由于地域条件和思想局限的限制,该模式也有一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不足之处。
3.1粗放经营
农民增收的方式主要是扩大辣椒、苹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增大劳动强度。这种粗放经营的方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农作物单位产量提升缓慢,农民普遍没有摆脱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务农与外出打工和在本地进厂相比收入优势并不明显。这些原因使得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一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阻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3.2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盐源县的人口分布具有分散性强的特点,这就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再加上山地地貌和疏松的土质,建设难度也较大。虽然盐源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也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要做到与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话,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盐源的机动车人均拥有量很高,但是由于路况不好,严重影响了农民购车的积极性。这种影响并不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质量上。当地农民购车主要以农用拖拉机和两轮摩托车为主,这是与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极不相称的,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大规模及时外运。随着盐源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3.3机械化水平不高
此项不足与粗放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是后果与前因的关系,除开这两点,高昂的购机费用和应用养护技巧的缺失也是提升机械化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在盐源农业生产中应用最普遍的农用机械是老式的农用拖拉机,通过一些改装也能具备灌溉和喷洒农药的功能。这也可以说是盐源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也反映出农业生产中专业化的农业机械应用不足,机械化效率低等问题。
3.4个体经营规模偏小
每户农民经营的土地主要是自有土地,很少出现承包流转的形式。这一方面是盐源地多人少的现实情况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农民中普遍存在的保守经营思想。偏小的规模,一般来说家庭生产和人力劳动就足以完成,这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来说都是不利的。
4、对盐源经济作物种植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研究三农问题最终都要落脚到促进三农发展上来。盐源发展的卓有成效是我们所乐见的,为盐源更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们最想做的。
4.1细化管理
4.1.1择机在农民中进行经营意识宣传
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掘农民自身的智慧,引导农民树立效率意识,使得农民的辛苦劳作能取得更丰厚的回报。
4.1.2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在保持种植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单产的提高。用技术提高单产,科学种植、科学增收。
4.1.3可以尝试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工实地调查结合卫星数据,对县域内的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统筹管理。生产合作社可以由政府发起,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下,建立从户到村再到乡的以行政单位为依托的新型组织,推动生产的集约化,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4.2利用政策支持
4.2.1利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
积极利用国家财政支持和对口支援项目,努力促使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再上新台阶,以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需要,甚至可以做到基础设施建设走在经济发展之前。
4.2.2利用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
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人力成本加上税收优惠,足以形成对投资者巨大的诱惑。政府可以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建设一批工业企业,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一来可以促进就业,二来也为经济作物种植的规模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4.3处理好民族关系
4.3.1处理好各民族差异问题
盐源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域,现有包括汉族在内的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土家族等二十一个民族,而且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超过汉族。各个民族之间的风俗差异、价值观差异十分明显,这种情况长期以来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一些隔阂和误解。在推动经济作物种植时要切实尊重各族传统文化、处理好分歧,做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4.3.2处理好各族经济平等问题
经过走访调查,实践小组发现:经过长期的磨合和政府的不断努力,盐源各民族之间在诸多方面的分歧都已逐渐化解,近年来造成民族关系紧张的原因基本上都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可以致富是盐源各民族的共识,下一阶段的推广种植和相关配套支持要注意在公正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族的支持力度,让经济作物的种植不再是造成民族关系紧张的 罪魁祸首 ,而要成为民族关系的 润滑剂 。
4.4继续加大投入
不论是农业人才的引进,还是专业农用机械的购置补贴都还有待于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八项规定的实施,各级政府的开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也为政府加大农业发展投入提供了有利条件。纳税人的钱要花在于民于国有利的地方。
5、总结
在本次实践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 事事留心皆学问 这句话。学校很小,世界很大。苦坐书斋,再用功都免不了有坐井观天之嫌。走进社会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应用,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两种挑战,更多的拦路虎会跳将出来,与此同时,更丰厚的回报也等待着我们。这次实践中我们所遭遇的最大问题是沟通技巧的欠缺,沟通能力的不足。我们在吃了不少闭门羹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我们会把提升沟通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原四川省人大主任何郝炬同志这样题词盐源: 扼山川之胜,据湖海之览,拥盐铁之利,具林木之长。 由此可见,盐源的发展潜力是不容低估的。盐源人民靠自己的智慧发展出具有盐源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模式,这既是盐源的福祉也是西部广大山地农村的福祉。相信盐源人民有了种植经济作物这件法宝,通过对它的不断地改进完善,盐源人民的民族和谐之梦,经济发展之梦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盐源县-年度经济发展概况(内部参考版)》..盐源出版社.8
《盐源民生工作成果展》.盐源县人民政府公共信息网.3
薛达元..《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2
高焕喜.《中国县域经济推进中现代农业建设模式设计》.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4
《盐源县志》盐源县志编纂委员会,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