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母牛养殖效益的因素
01
主要影响因素
技术管理因素
饲料成本:占饲养总成本的70%左右。耗料量、饲料转化率、饲料组成是主要因素。
牛群繁殖指标:主要是母牛的受配率、受胎率、繁殖率等。
市场因素
断奶犊牛价格、架子牛价格、牛肉价格等。
人工成本
占总成本的15-30%。劳动力成本有上升趋势。
其他因素
固定资产投入、管理费等。
02
主要技术问题
牛群繁殖率低
母牛不能及时配种、屡配不孕
饲养成本较高
母牛过肥、日粮配制不合理
犊牛成活率不高、断奶重低
饲料资源利用率低
03
肉牛品种
品种
特点
日增重
屠宰率
净肉率
西门塔尔
肉乳兼用
肌肉丰满
前躯较后躯发育好
产奶量高
1.3-1.6
60%
50%
利木赞
肉用
增重速度快
脂肪含量低
产肉量高
1.3-1.7
62-63%
50-53%
夏洛莱
肉用
增重速度快
脂肪含量低
产肉量高
1.3-1.8
60-63%
50-53%
安格斯
肉用
早熟
胴体品质高
肌内脂肪丰富
呈大理石纹状
1.2-1.6
63-65%
53-55%
肉用繁殖母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饲养母牛目的:维持正常的繁殖机能,达到一年或稍长一点时间产犊,为肉牛生产提供更多的健康犊牛。
母牛均衡营养:是提高母牛繁殖力的基础,与母牛的发情率、受胎率、分娩率、繁殖率等密切相关。
01
母牛合理分群
按品种分群
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地方品种等。
较小的牛群
50头以内的,直接分为繁殖母牛群、育成母牛群和犊牛群。
较大的牛群
50头以上的,根据不同生理阶段和生长发育阶段,同时参考体重进行分群,分为犊牛、育成牛或空怀牛、妊娠母牛、哺乳母牛群。
02
能繁母牛饲养管理要点
空怀期:初配+产后适配期内未能受孕的母牛
一般以粗饲为主,补少量精料即可,保证配种前母牛体况中等以上,切忌过肥,保证足够的阳光和运动。对瘦弱母牛配种前2~3个月要加强营养,增加补饲精饲料1.0~1.5kg/d。
妊娠前期(怀孕0~3个月)
妊娠母牛在妊娠初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较慢,其营养需求较少,一般按空怀母牛进行饲养,保证中上等膘情。营养的补充以优质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少量精料(0.5-1kg)。
妊娠中期(怀孕4~6个月)
胎儿发育加快,胎儿营养需求逐渐增加。
除维持母牛营养需要外,还要充分满足胎儿的营养需要。
适量增加精补料,防止母牛过肥。
每天每头饲喂1.0~1.5千克精料补充料。
妊娠后期(怀孕7个月至分娩)
胎儿增重最快时期(胎儿增重约占胎儿总重量的75%以上)。
在母牛分娩前,至少要增重45~70kg(日增重达0.3~0.4kg)。
要满足母牛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需要。
每天饲喂2~3千克精饲料、青贮料10~15kg+(秸秆+干草)3~4kg。
分娩前最后1周内精料喂量减少一半。
围产期前期(分娩前2周)
在预产期的前2-3天应适当控制精料量,减喂食盐,不喂甜菜渣、酒糟、青贮等,喂给优质的干草。
精料每头日喂量1.5~2.0kg,每天饲喂2-3次。
围产后期(产后1-2周)
分娩后立即给母牛饮36~38℃温水(麸皮盐钙汤),在10-15kg温水中加入麸皮1kg,食盐50-100g,石粉100g搅拌均匀调成稀粥状饲喂,要多次供给,有条件加1000g红糖和250-500g益母草膏效果更好。
注意观察母牛的乳房、食欲、反刍、粪便和胎衣排出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并做好分娩后的监护。
泌乳初期(母牛产犊后7~15d)
产后2~3d喂给易消化的优质干草,补饲以麦麩、玉米为主的混合精料。
控制喂催乳效果好的青饲料(青贮、甜菜渣)、蛋白质饲料等。
产犊3-4d后可喂多汁料和精饲料,精饲料每天不超过0.5~1kg。6~7d后精料喂量可恢复正常水平(2~3kg)。
泌乳盛期(产犊后16d至2个月)
母牛食欲逐步恢复正常并达到最大采食量,对日粮营养浓度要求高,适口性要好,应限制能量浓度低的粗饲料,增加精料的喂量。
西门塔尔牛是乳肉兼用品种,正常挤奶天数可达280~300天/年,平均日产奶量为15千克左右,高产可达25千克,年单产可达3.5-5吨。精料喂量每天为4-6kg,玉米青贮18-22kg,干草2-4kg,玉米秸2kg。
泌乳中期(产后2-3个月的时期)
母牛泌乳盛期已过,泌乳量下降。
采食良好,采食量达到高峰,能从正常饲料中摄取足够的营养满足自身需要,增加粗料的用量,适当减少精料的用量。
精料喂量每天1.5~2.0kg。
泌乳末期(产后3个月至犊牛断奶的时期)
应尽可能供应优质粗饲料,适当补给精料。
犊牛断奶,母牛停止泌乳(干乳60-70天)。
保证母牛有中上等膘情,利于发情配种,提高受胎率。
精料喂量每天1-2kg,如有青绿饲料或优质干草,可酌情减少精料喂量。
卫生管理
(1)对进入牛场的车辆和工作人员要进行消毒。
(2)每周对牛舍和运动场消毒,一般使用千分之二的火碱消毒液。
(3)一般每年5月和11月分别给牛注射1次5号病疫苗,可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每年秋季进行1次结核病检疫;
(4)每年春秋各进行1次保健驱虫工作,可以在牛吃的精料内拌入伊维菌素,一般每吨精料拌入2千克伊维菌素。
肉用繁殖母牛营养与繁殖
01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与繁殖之间的关系
(1)通常日粮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对繁殖力有副作用;
(2)瘤胃中氨含量过量会导致血液中尿素浓度升高,尿素对精子、卵子和胚胎的发育均有毒性作用;
(3)日粮中粗蛋白含量和类型可能影响与繁殖有关的激素平衡,血液尿素浓度高可引起孕酮浓度下降。
02
日粮中能量与繁殖之间的关系
(1)能量负平衡越大,产犊后母牛出现第1次排卵时间越长,而且安静发情的几率也越大。
(2)极度能量不平衡会使母牛进入正常发情期的势头减缓,受孕率下降,还可能会造成胎儿早期死亡或流产。
(3)能量过度也导致繁殖力降低。在泌乳后期或干乳期,过度饲养的肉母牛会产生“肥胖综合症”,产后出现繁殖障碍与繁殖疾病,如胎盘滞留、子宫炎、子宫复原慢、囊状卵泡等,受孕率低,产后配种延迟。
03
日粮中微量元素与繁殖之间的关系
(1)铜、碘缺乏导致:发情周期长短不均。
(2)铜、碘、锰缺乏导致:乏情或安静乏情。
(3)铜、碘、锰、钴缺乏导致:妊娠所需配种次数增加。
(4)碘、锰、硒、锌缺乏导致:流产。
(5)碘、硒缺乏导致:胎衣不下。
04
日粮中维生素与繁殖之间的关系
(1)维生素A缺乏导致:母牛发生生殖器官炎症,隐性发情,发情期延长,延迟排卵或不排卵,黄体和卵泡囊肿,使受胎率降低,胎盘形成受阻,胚胎死亡、流产,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等。
(2)维生素E与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因而对改善繁殖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繁殖失调(最突出的是胎衣不下)发生率与维生素E的摄入量有关。维生素E与微量元素硒具有协同作用,在妊娠母牛预产前60-70天肌注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对减少胎衣不下及临床型乳房炎有效。
(3)维生素 D 对繁殖性能没有直接影响,但因其调节 Ca 、 P 代谢而间接发挥作用。
05
日粮中霉菌毒素与繁殖之间的关系
霉菌毒素
症状
黄曲霉毒素
免疫力下降、生长迟缓、肝脏受损伤等
呕吐毒素
呕吐、腹泻、胃肠炎、内出血、免疫反应抑制
玉米赤霉烯酮
雌激素中毒症:不孕、流产、假发情等
T—2毒素
厌食、呕吐、腹泻、内出血、运动失调等
赭曲霉毒素
腹泻、肾脏受损、生殖器肿块等
肉用繁殖母牛用料方案
01
用料方案一:
精补料+秸秆(500kg、中等膘情)
02
用料方案二:
精补料+干草+秸秆(500kg、中等膘情)
03
用料方案三:
精补料+黄贮+秸秆(500kg、中等膘情)
04
西门塔尔各阶段饲养方案(kg/d)
提高母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01
繁殖指标
1、年总受胎率≥85%
2、年平均情期受胎率≥50%
3、年平均胎间距≤450d
4、年繁殖率≥80%
5、初产月龄24-26个月
02
配种母牛要求
第一次配种时间:年龄一般为15~18月龄。
传统上,育成母牛满18月龄或本地牛体重达到300kg、杂交牛体重350kg以上开始配种,或成年母牛体重的60%-70%。
饲养管理较好,对年龄达到14~16月龄、体重300千克以上的母牛可以进行配种。
成年母牛产后第一次配种时间掌握在产后60~90d,膘情中等以上。
03
给母牛提供均衡的营养
贮备充足饲草,解决母牛“吃不饱”问题
根据所养牛的饲养量及牧草、秸秆种类,贮备足量饲草,保证一年均衡供草。
◆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每头基础母牛储备干草 3.5 吨或青黄贮 7 吨以上,育成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 1/2,犊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 1/3。
◆牧区每头基础母牛贮备干草 3.5 吨以上,育成牛贮备为成年牛的 1/2,犊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 1/3。
合理搭配精补料, 解决母牛“吃不好”问题
确定合理饲料贮备量。每头基础母牛贮备混合精料 350-400 kg,要求粗蛋白含量 18%。基础母牛怀孕后期补饲精补料2- 2.5kg ,以满足腹中胎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哺乳期每头每日补饲精料 3- 4kg,以满足犊牛哺乳的营养需要。
饲喂能量、蛋白水平合理的日粮
能量不足:当饲料的能量不够时,母牛就会动用自身能量贮备,引起膘情下降,影响母牛卵泡发育和排卵,导致繁殖力下降。
能量过剩:引起肥胖,导致母牛卵巢功能异常,子宫发育不良,不孕症,繁殖机能异常等。
蛋白质不足:影响母牛发情、怀孕,日粮适口性下降、采食减少,体重降低,繁殖力下降。
蛋白质过剩:代谢副产物(氨、尿素)会损伤精子、卵子和胚胎,造成受精率下降。同时代谢效率下降,成本增加。
全年饲料供给应均衡稳定,饲料应合理搭配
各种饲草最大日喂量为:青干草10千克 ;青贮25千克;青草50千克;糟渣类10千克;根类10千克 ;籽实料3千克;麦秸3千克;饼粕1千克。
04
实行母、犊早分离,解决母牛“不发情”问题
实行母牛与犊牛分离饲养
促使母牛及早发情配种,减轻哺乳母牛的泌乳负担,缩短母牛配种间隔,保证 12 ~ 14个月繁殖 1 头犊牛,延长母牛使用年限。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母、犊分离时间可为犊牛 75 ~ 90 日龄。
母、犊分离后,加强犊牛饲养管理
对犊牛提早补饲,可促进犊牛瘤胃发育,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早期断奶犊牛的料肉比,使犊牛快速进入育肥场。要提前贮备好优质代乳料和易消化的干草,注意疫病防治,特别是防止犊牛腹泻的发生。
建立母牛更新淘汰制度
及时淘汰老、弱、病、残母牛,补充优质育成母牛进入基础母牛群体,提高母牛群体的繁殖水平。
05
熟练掌握繁殖技术,解决母牛“配种晚、配不准”问题
做好母牛发情鉴定
针对母牛发情持续时间短(8 ~ 18 小时)、清晨发情多、母牛发情终止后 7 ~ 14 小时排卵等特性,牛主、放牧员和配种员要勤观察,早、中、晚各观察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不正常发情的母牛要重点观察。
适时输精、配种
一般要求母牛产后 50 ~ 90 天完成配种。母牛发情并拒绝爬跨后 6 ~ 8 小时适时输精。配种员进行直肠检查,根据生殖道和滤泡发育情况决定是否输精。一般二期酌配,三期必配,即卵泡体积不再增大、泡壁薄、波动明显、有弹力时,输精最佳。
提高配种员技术水平
输精时必须掌握要领,即“适深、慢插、轻注、缓出、防止精液倒流”。配种员动作柔和,有利于母牛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强子宫活动,有利受胎。
技术管理因素适宜的授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