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视频由官方授权独家连载!
其他媒体转载,必须经过魏庆培训(ID:weiqingpeixun)授权。
魏庆老师2018年最新视频第二期新鲜出炉!
赶快点击下方视频进入学习模式吧~
魏庆2018年最新培训视频(二)
《销售团队管理的“底线&逻辑”》
讲解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大程度解决“员工偷懒”
上期课程回顾
魏庆2018年最新培训视频(一)
《销售人员"偷懒"方式清单》
经销商和部分厂家销售人员是怎么“偷懒”的,带来什么结果?
开场白
(注:本文为魏庆老师视频课程字幕整理)
各位屏幕前面的营销同行,久违了。
好多年前(2003年)我拍了一些视频,在很多电视台播放过。那时候年少气盛,还是大背头。
现在十五年过去了,看当年的视频,知识已经有些老化了。
十五年后,又开视频课,会在魏庆培训公众号以及新经销公众号同步连载系列视频课程《经销商管理——怎么让经销商赚钱》,敬请关注。
引子:B2B到底会不会吃掉经销商
先从一个敏感的话题说起,“B2B到底会不会吃掉经销商”。
很多快消品经销商对B2B惴惴惶恐,觉得这些线上平台,让终端手机订货,促销力度很大,会不会把我们经销商全部“踢死”?
这个事儿,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线下的老业务会不会没饭吃?》,大家可以自己去往期文章看。
今天,以那篇文章里的两段话来破题:
1、B2B模式现状——还是旧瓶装新酒:京东、阿里喊的凶,各地也有B2B巨头出现。但从它们自身运营的角度,无非产品线整合,增加客单价和终端进货频率。后台琢磨怎么设置大仓小仓中转仓前置仓,大车小车三轮车冷藏车,降成本提升效率。干的,还是过去大经销商研究的事情,只是因为有资本介入,胆子和想象空间更大了,而已。
2、B2B痛点现状——还是团队管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哪个B2B巨头,都离不开一个特征:“庞大的地推队伍”。其实是在拜访八步骤上,又叠加推荐APP和数据开放分析。他们最头疼的还是人员积极性,人员培训,人员考核,人员检核,人员效率……..。
结论:
案例讨论:经销商的团队管理状态
市场:一个中型地级市开发了2000个终端网点。
片区:六个业务员,每个人按照片区分配责任客户。业代每天自行安排自己的拜访路线。
考核:业务员卖货拿提成,考核,终端进货量。
会议:经销商有事的时候召集大家,开个早会或者晚会,宣布一下新的工作任务、产品政策……。业代反馈一下今天市场上有什么问题……。没事的时候不开会。
主管在干什么:
业务员在干什么:
这个案例,是绝大部分中国的快消品经销商(建材家电等行业更差),目前的组织工作状态。部分厂家,也是如此——招人、分片区、考核任务量、提成……
有个别国际企业全国深度分销,管理很细致系统。也有个别大经销商早就开始线路拜访的……但是那是极少数,最大公约数,还是这个样子。
大家思考一下,在这个案例,结果会有什么问题?
请说具体,不要告诉我“管理太粗放,组织没有效率……”这种大概念。请告诉我,具体会出什么事情。
化繁为简,固化两个关键指标就够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立刻会想到 “线路手册、一图两表、CRC卡、路线拜访……”。没错,这套深度分销知识体系,代表快消人员管理最高水平。但是,正因为是“最高水平”,很多厂家和绝大多数经销商,干不了,太复杂。
不信你听完课,上街拦住一个可乐、康师傅的业务员,把他的线路手册拿出来复印一份,四定拜访、定人、定时、定路线、定方式,然后员工填写线路手册、每个月统计铺货率……。一个经销商真的这么干的话,先去八宝山订块地,有事多烧纸吧。
四定拜访,那是大厂家的做法,也是二十年前的流行武功,拜访路线太僵化,春节前要压货先跑大店,竞品搞活动要赶紧回击,淡季来了要集中兵力跑能动销的机会店……,市场瞬息万变,你却按线路每周一访,不行的。
一图两表,管理起来也比较复杂,个别大厂家能用,绝对不适合中国的大多数经销商。
经销商能干什么呢,在原来的管理基础上,往前精进一小步就好了——
考虑一下,能不能“固定最小拜访量,最小拜访频率”?
这一片市场我划给你,总共是200家店,你一周给我跑6天,每天跑哪些店,你自己安排,哪些店量大,需要多跑。哪些店量小,需要少跑。哪些店有急事,需要立刻跑……。你自己定,好不好?我给你充分自由。
但是,我给你规定两个数:
第一,最小拜访量,一天不能少于35家。少拜访一家,扣钱。
第二,最小拜访频率:所有店,不管大店,小店,你一个月最少给我跑两趟,你要让我下去查,店里面说都俩月没见人了,我回来我就削你。
固定最小拜访量,最小拜访频率。至少员工每天终端拜访量增加了,也不敢太放肆的跑大店不跑小店了,终端拜访质量就会提高。而且没有什么管理报表负担,因为够简单,所以人人能干。
管理方案,能见效才有意义。经销商上全套报表系统管团队,是给自己找麻烦,手机系统也只是个工具。经销商必须化繁为简,复杂了,就弄不下去了。
行踪不透明,无法检核,肯定出事儿
本案例中,给员工画了一片区域,他自己去安排拜访路线”。员工拜访轨迹是随机的,布朗运动(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导致主管都不知道员工昨天去哪里了,主管就无法跟着屁股复查!
管理是有基本伦常的,“你在前面干,我在后面看,看出问题,我要你好看”,逐级检查,是最基本的管理逻辑。
查什么?我单独有一堂课叫《终端检核秘宗拳》,今天在里篇幅有限,简单举例给你一个概念。
【举个例子,查“漏单”:】
一个员工刚跑完的终端店,主管下午去复查的时候,终端应不应该要货?
不应该,你刚跑完的终端,我下午去查,终端还要货,那就说明要么你没来,要么你来了活儿干得不细。
“漏单”现象在有些调料行业非常普遍。调料行业一个经销商代理的产品可能就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业务员不太可能到店里把几百个条码的库存全都看一遍,再下订单的。品种越多,业务员终端“漏单”就越多,损失很多销量。
我的规则是什么?“漏单”罚三倍。业务员在终端卖一箱啤酒,提成两块。你刚跑完的店,主管来拜访,终端又要一箱啤酒,漏单一箱,处罚3倍,6块!
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逼着业务员到每一个终端店把订单拿满了。
结果就是业务员到了终端问:“老板要不要货”?
老板说:“我不要了”
业务员给老板说:“老板,我来了,你不要货可以。我们领导来了,你可不能要啊”!
后来主管去检查终的时候,我问终端:“要不要货”?
终端回答:“不要,你们业务员说,你来了,不能要!”
大家别笑,这是个坏事情吗,至少说明业务员对“漏单”这个事,怕了。对销量有没有帮助?
当员工的拜访轨迹是随机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哥们昨天去哪了,你抓不住他的轨迹,你没有办法第二天按依循轨迹去检核——
会不会有漏单?
会不会这哥们早上起来八点多出去,12点以前把活干完,下午打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