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政务新媒体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强政民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为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有效发展,促进党和政府声音高质传播,东营市东营区制定出台山东首个县区级政务新媒体管理办法,率先开展低效政务新媒体账号清理,逐渐构建起主流引领、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破除了政务新媒体发展壁垒,为媒体融合、基层减负、治理升级提供了成熟借鉴和示范样板。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新媒体矩阵;社会治理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几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且存在重建轻管、定位模糊、内容单调、服务弱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积极探索政务新媒体规范管理新途径,活用“加减乘除”办法,构建起主流引领、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
01
做足“减法”,清理政务新媒体过剩产能
东营区在山东省率先开展政务新媒体“瘦身”行动。
一是创新提出“三有原则”。为避免政务新媒体清理整顿“上下一般粗”“一刀切”,东营区按照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施策,创新提出了“区政府应当开设政务新媒体,区直部门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开设政务新媒体,镇(街道)原则上不开设政务新媒体”的总体思路,并具体细化为“三有原则”:有实际需要的政府部门开设,有能力运维的政府部门开设,有配套保障的政府部门开设。否则,该关停的关停,该整合的整合,让基层能够更好地聚焦主业、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和效率。[1]
二是简化设置“三个步骤”。组织宣传、网信部门对全区各镇街、区直部门单位的政务新媒体开办情况详细调查摸底,登记备案112个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政务新媒体,做到了“应统尽统”。坚持依法合规和流程简化相结合,科学设计“单位提出申请——集中研究审议——限期集中关停”三个步骤,确保政务新媒体清理整顿工作高效率、快节奏推进。即:首先由各主办单位对照“三有”原则开展自查自纠,对不符合原则的向主管部门提出清理整合申请,对确需保留的说明理由;其次由主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登记备案的政务新媒体账号从创建需要、刊发内容、粉丝数量、活跃程度等四个维度,对主办单位从有无远程规划方案、有无把关审核机制、有无必备工作需要、有无专兼职维护人员、有无违规信息发布情况等五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量,集中研究审议后,下发清理整顿通知,确定除21个区直综合性、民生服务性部门保留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外,各镇街、其他单位限期一周内自行发布停更公告,一律予以关停。全区首批关停政务类微信公众号64个、政务微博11个,各部门单位自办新闻信息类APP全部停办,关停数量超过总量的70%。
三是集成实现“多重效果”。通过清理整顿,推动实现了政务新媒体“瘦身”、意识形态防线“压实”、基层干部“减负”、主业工作“提效”的集成多重效果。仅黄河路街道就关停政务新媒体8个,原来宣传办2名工作人员每天用三四个小时编发微信公众号,每条信息只有百十人看,现在二人甩下效率低下的新媒体“包袱”,有了更多时间参与到群众工作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去。
02
做优“加法”,创新政务新媒体管理机制
制定出台《东营区新媒体管理暂行办法》,成为山东首个县区级具体的政务新媒体专项指导文件。该办法明确信息发布原则,明晰监督管理责任,创新制度建设,推动政务新媒体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一是“属地管理+第一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办谁负责”原则,强调开设新媒体的部门单位负责同志负主要领导责任,并明确了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人员,具体负责新媒体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制度。原则由本单位在编在岗干部担任采编工作,确需外聘的,对聘用人员进行严格政审。
二是“备案管理+分级审核”。主办单位新开设或关停账号,均须按程序申报,经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同意后,报区委网信办备案。建立信息发布三审机制,权威稿件、事项通知、回应网民咨询等由股室工作人员采写自审,股室负责人二审,单位分管负责人三审;涉及区域内重大政策发布、解读及民生领域重大事项的重要稿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再审;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重大舆情应对稿件由分管区领导终审,必要时会同宣传、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联审。
三是“动态管理+定期巡查”。建立新媒体人员AB角值班制度,24小时回复公众留言,跟踪网络舆情,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按程序及时报告,妥善处置。建立监测研判制度,对留言、跟帖、评论等互动环节实时监测;研判网民广泛关注的热点舆情,对涉及本区域、本行业的网上谣言及时澄清。建立网络内容巡查制度,对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的新媒体账号,采取约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关停等措施。
03
做精“乘法”,重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
一是渠道聚合,传递主流声音。以东营区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对“东营区政务”微信公众号全面改版,“一键链接”保留的政务微信公众号,聚焦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主业,对区域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开展综合选题、一体发声、分时发布,使主流声音传递得更广更好。
二是功能多元,开辟特色阵地。在“东营区政务”微信公众号新开设“城市印象”“城市文化”“城市服务”三大板块,分设“投资东营区”“游在东营区”“网上民声”“政务服务”等八个平台,以顺应群众综合化信息需求;打通山东政务网、东营区人民政府网站、东营区数字服务管理中心等数据链接,在“知东营”APP为群众提供知资讯、二次创业、融伙伴、便民汇等“一键式”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开辟新媒体“在线问政”通道,与《新闻啄木鸟》栏目联通,共同收集网民声音,分析舆情数据,真正将新媒体打造成为百姓和政府“零距离”对话、“全天候”互动的开放平台。培育政务新媒体特色品牌,“东营区纪委监委”“青春东营区”“东营区教育”“东营区城建”等一批政务新媒体账号建设服务实用性进一步增强,特色品质进一步凸显,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三是协同联动,打造指挥中心。发挥政务新媒体矩阵高效协同的优势,配套建立与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的网络舆情协同研判和快速回应机制,对政务舆情由矩阵内新媒体第一时间同步发声,并持续发布工作进展情况信息,放大了正面网络舆论引导效应。突发事件发生后,区政务新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声,回应群众关切,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大助力。
04
做实“除法”,破除政务新媒体发展壁垒
一是破除载体壁垒。将区政务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知东营APP、知东营头条号、知东营抖音号、知东营闪电号等九大媒体账号全部移交区融媒体中心管理,构建起“1+9+N”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彻底打破各新媒体单打独斗局面。建立移动端首发机制,把网、端、微作为内容生产、发布平台第一落点,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二是破除技术壁垒。建成区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消除原有采集系统不兼容、编辑模式不兼容等技术壁垒,建设集信息汇聚、策划采编、媒资管理、渠道分发、评估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平台,平台内部开放共享,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流畅度。
三是破除体制壁垒。整合区宣传中心、区广播电视台等机构人员,以及区政府网站、区数字服务管理中心部分职能,调整到区融媒体中心,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真正实现人融事融。成立编辑委员会,建立每日报题机制、采编例会机制、稿件(素材)共享机制、新媒体报料机制等,改变过去各类新媒体分头采访、分散传播格局,形成“线索汇集、选题申报、研判审批、任务派发、编采联动、稿件提交、编辑统筹、审核发布”的工作流程,实现了新闻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传播。
[参考文献]
[1]叶德恒,侯鑫淼,甘怡淳.政务新媒体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究[J].中国报业,2020(03):16-18.
(刘智峰:东营市东营区融媒体中心;李彦波:东营市东营区网络宣传管理服务中心)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1年8月号,原标题为《政务新媒体,如何从有走向优——东营市东营区创新政务新媒体矩阵管理探索》。
编辑 | 李毅
美编 | 孙洁
扫描二维码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