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经验交流 李其义:贵州省农作物品种管理与示范推广回顾贵州省农作物品种管理与示范推广回顾李其义(贵州省种子总站, 贵阳550001) ReviewofCropVarietyManagement,DemonstrationandExtensioninGuizhouProvinceLIQi-yi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家辅之以必要的调剂,即 “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 文章编号: 1001-4705(2007)10-0107-04针。第2阶段即6O~7O年代初在县建立种子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种子。第 3阶段即7O年代后期随着水“十五”期间,贵州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区域试稻、玉米等杂交种大面积推广,良种繁育技术有了新的 验、生产试验、品种审定、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展示发展,逐步形成省提纯亲本、地 (市)繁殖亲本、县配制 示范与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九五”杂交种,即 “省提、地 (市)繁、县制”的良繁体系。第4 和 “十五”种子工程项 目陆续建成,投人使用的国家级阶段即9O年代开始的种子工程,为了发挥 自然优势和 原种场、部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级救灾备技术优势,集中资金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化生产基地 荒种子储备库、五个国家级区域试验站、马铃薯和油菜和南繁基地。
第 5阶段即 “十五”以后,随着 《种子法》 种子生产基地以及多个种子加工设施等,明显提高了的正式实施,种子生产繁育按照市场经济运行,逐步走 全省农作物 良种的繁育、生产、加工、检验、储藏、试验、向企业为主导的专业化生产。这 5个阶段与全国发展 示范、推广等综合能力,为贵州省种子产业的发展奠定基本同步。 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1.2 品种试验和审定工作 满足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对 良种的需要提供了有贵州省农业生产推广的品种,有 自育品种、外引 力保证。(国内、国外)品种及地方品种。在建国初期,由各地 1 主要农作物 良种繁育、品种试验与审定推广(市)、县示范繁育场组织对地方品种进行评选和对比工作的历程试验,省级农业试验研究单位开展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农作物种子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产资料, 区域试验。7O年代中期以前,生产用种无专门的品种 是种植业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审定机构,主要由农业科研单位 自行组织试验鉴定,并 质的内因,是各项技术措施的核心载体,更是决定农作组织农民群众评选。7O年代 以后,特别是9O年代开 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始逐步形成了国家和省级品种区域试验与品种审定的 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省的种子事业得到了 二级体系,分别进行跨省(市)的品种区试、审定和省 长足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辖区内的品种区试、审定。 《种子法》)正式颁布以后,随着 “种子工程”的实施,种贵州省第 一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 子产业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种子工作的各个方面都1974年,开始进行新品种的统一试验和省级品种审定 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作,目前是贵州省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在 1.1 良种繁育工作行使职能。 种《子法》实施前,按照 《贵州省农作物品贵州的良种繁育工作始于民国时期,1938年成立种审定办法》规定,各市、州、地可以成立品种审定小 贵州省农业改进所,该所将选育和引进的农作物改 良 组,自行审定本行政区域 内的农作物品种;《中华人民 种在特约农家繁殖推广。从上世纪(以下 “年代”均指共和国种子法》实施后,按照规定实行国家和省审定 上世纪)5O年代起贵州省的农作物 良种繁育工作大致的二级品种审定制度,对具有特殊生态区域的市、州、 经历了五个阶段:第 1阶段即5O年代初期的县设农场地只能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托,开展新品种 示范 良种,1954年到 1957年农业社建立种子 田(地) 的试验工作。
经过多年来品种审定工作的实践证明, 繁殖 良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在县建立 良种繁育区试、审定不但可以鉴定和评价良种,明确 良种的适宜 推广体系。全国贯彻生产队自繁、自选、自留、自用,国种植区域,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而且可以限制不 良品种的乱引乱推,避免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1.3 良种的推广工作 收稿 日期:2007-06-28 作者简介:李其义(1962一),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品种管理推广 良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环保的增产措施,是工作。种子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部召开的· 107 ·维普资讯 第26卷 第 10期 2007年 10月种 子 (Seed)Vd.26 No.10 Oct. 2007 第一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就确定推广 良种为恢复标准,由试验承担人员、相关专业的品审专家和品审会 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贵州省的良种推广始于国办公室管理人员,共同研究确定进入下一年度的试验 民时期,自1919年贵州省开始向云南购进美棉、滇棉品种和适合推荐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 (组合); 试种开始。1938年贵州省农业改进所成立后,除进行对推荐进入品种审定程序的新品种 (组合),品审会办 美棉试种推广外,还搜集省内的作物品种和引进省外公室严格把关,按要求由品审会相关专业组委员进行 的改 良品种进行试验推广。
解放后,在贵州先后设立初审和主任委员会审定;对正式审定通过的品种 (组 县农场,省、地、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及种子工作机合),由省农业厅发布审定公告和颁发品种审定证书。 构,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 良种的推“十五”期间与 “九五”期间比较,区域试验在试验 广工作。在育种家和种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主要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改进和科学创新,如结合贵州生态 农作物 良种进行了几次大面积更换。条件复杂的特点,在玉米区试中把原来全省以行政区 2 “十五"期间农作物品种 区试、审定和新品 划为主的试验设置,改为既按行政区域划分,又结合生种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态条件设置试验组别的方式,使试验结果更加科学合“十五”期间,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具体领导和理,有效地解决了区试中玉米品种(组合)因适应性不 部署下,我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及品种审定工作一 致,区试范围过大而引起的试验结果与实际应用范 取得了可喜成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主要农作围差距较大的问题,加快了适合贵州复杂生态条件的 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新品种展示工作,加快了 新品种审定。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公平公正,对参试的 育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的推广步伐。
目前已经农作物品种 (组合)统一实行编号管理,由省种子总站 初步建立了全省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单人负责保密编号,避免和杜绝了试验结果受人为因 试验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国家与省级区试相互结合,国素的影响。同时,为防止假冒品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 家、省区试与省审定互相衔接,以及区域试验、生产试为,目前对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分子标记 (DNA)测 验、丰产示范、新品种展示相互配套的国家和省农作物试,建立各个品种的指纹图谱,以期防止和杜绝违法、 新品种试验示范的推广格局和网络体系,为加快新品违规行为的发生。 种的推广步伐,服务种植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2.1.2 试验的规模成倍增加 础,并筛选出一大批适宜我省不同生态种植的农作物“九五”期间,全省统一组织区域试验的主要农作 新品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广物只有水稻、玉米、油菜、小麦,“十五”以后,根据 《种 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子法》的规定和我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增设 2.1 农作物品种区试和审定工作开展情况了马铃薯区试。2001年以来,全省累计组织实施的各近年来通过农业科研、教学、农技推广、种子管理种类型的省区域试验,参试的各类主要农作物品种 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试验人员的辛勤劳动,我省(组合)达 1415个,建立承担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农作物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逆性鉴定试验抗性鉴定、预备试验的试验点285个,设置了162个试 和品质测试工作进展较快 ,品种审定工作取得了明显验组别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稻 在水稻试验组别上,由 “九五”期间的每 2.1.1 品种的区试和审定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年只设 1个中籼晚熟区试组、1个中籼早熟区试组和 1根据 《种子法》和农业部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个粳稻区试组,发展到(2005年)每年预备筛选试验组 法》的要求,2001年通过换届选举,成立了贵州省第四 2个(分早熟和中晚熟)、中籼优质稻区试组 1个、中籼 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及其各类农作物的品种审定晚熟区试组4个、中籼早熟区试组 1个、粳稻区试组 1 专业小组,集中了省内与农作物种子有关的科研、教个和糯稻区试组 1个;生产试验也由一个试验组扩大 学、农技推广、种子企业和种子管理部门的专家,作为到目前的4个试验组;在抗稻瘟病鉴定方面,为保证试 开展品种区试、审定工作的主要技术力量。依据 《种验结果的准确性,把原来试验方案中只防虫害不防病 子法》和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起草发布了新害的规定 ,改为既防治虫害也防治病害,同时全省选择 的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了3个稻瘟病重发区的自然鉴定试点和 1个接种鉴定 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的工作程序和点,独立承担我省主要水稻病害的鉴定和评价工作;根 承担品种区试、审定工作的组织机构,做到了依法管据贵州水稻生产中易受秋风阴雨危害的特点,为贯彻 理,规范操作。
每年进行新参加试验品种(组合)的征省委、省政府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力度培育 集,通过与品审专家共同讨论确定试验方案,在种业信和引进抗寒性强,能抵御秋风阴雨危害水稻品种的要 息网上公布;在试验过程中,由省品审会办公室组织品求,专门组织技术力量,在安顺和贵阳两地增设了水稻 审专家对参加试验的品种进行田间考察鉴定;试验完参试品种的耐寒性鉴定试验,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基本 成后,根据试验汇总单位的总结报告和有关区试、审定筛选出了一些适合贵州生态条件下种植的耐寒性较强 · 108 ·维普资讯经验交流 李其义:贵州省农作物品种管理与示范推广回顾 的水稻品种;在作好水稻试验品种 (组合)的丰产性、 品种的数量,取消 “九五”时期的常规油菜区试组,全 适应性和抗逆性鉴定的同时,为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部改为以双低杂交油菜品种为主的试验。为支持贵州 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为公正科学评介试验品种的在全国油菜育种工作中的领先地位,对育种能力较强 品质,对试验品种进行单独种植、单独 田间管理、单独的科研单位,在有限的参加区试品种名额中给予重点 收获、统一取样 (送到有合法资质的全国米质检测机倾斜照顾,促进他们育成品种的成果转化。
在试验中, 构)进行品质分析,获得了科学公正的结果,选出了一为体现公平公正,严把品质关 ,把过去由育种单位 自行 批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标准以上的水稻新品种 (组送样分析测试品质,改为统一采样、统一送样到国家油 合)用于生产。菜品质测试中心进行分析,使新品种的品质结果具有(2)玉米 我省农业生产对玉米品种 (组合)的需权威性。为使试验品种能够得到全面和正确的评价, 求多种多样。为满足和适应生产的需要,在玉米品种“十五”期间还统一组织了抗菌核病鉴定试验,为我省 (组合)的试验工作中,把 “九五”时期全省仅有的两个选育的油菜新品种能够走向全国油菜奠定了基础。 普通玉米区试组,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和用途进行增(5)马铃薯 贵州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 设和调整。在以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和贵阳市为国都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来每年种植面积都在 主的东部中低海拔地区设置东部A、B区试组;在以贵 53.3万hm 左右,居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第2位,总 阳、安顺、毕节、六盘水、黔西南为主的中西部高海拔地产量居全国马铃薯总产量第4位。“九五”时期马铃 区设置西部 C、D 区试组;在毕节和六盘水的海拔 1 薯品种管理在我省处于空白状态。
《种子法》实施后, 4001TI以上地区设置高海拔特殊生态区试组;为筛选马铃薯被列为主要农作物,马铃薯的生产特别是脱毒 适应能力强、种植范围广的玉米新品种 (组合),按照马铃薯的推广种植,已成为省委、省政府推动贫困地区 行政区域设置了横跨全省9个市、州、地的3个玉米区 解决温饱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为积极配合马铃薯产 试组;为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和为我省建设畜牧业业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正式启动了马铃薯新品种的 大省服务的需要,增设了鲜食玉米区试组和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马铃薯品种的区域 区试组。玉米品种 (组合)的生产试验也由原来的 1 试验工作已步入正轨,目前已基本上解决了马铃薯生 个组增加到 目前的3个试验组;同时为提高试验品种产对新品种的需要。 (组合)的水平,增设了玉米预备筛选试验,进一步为 2.2 品种审定工作成效显著 新品种的审定和生产应用提供依据。为科学公正评价“十五”期间,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领导下,在 玉米品种(组合)的抗病虫特性,在 “十五”期间统一组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科研、教学、 织参加试验品种在国家试验指定的鉴定单位四川农科推广、管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广大区试工作者的辛 院植保所作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鉴定。
勤劳动,我省区试、审定及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3)小麦 由于受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小麦种植“十五”与 “九五”时期比较,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明显增 面积 “十五”时间与 “九五”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多。在作好区试工作,提高试验质量的同时,针对过去 但 由于小麦是贵州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西部地区农区试审定年限较长,新品种审定滞后于推广的情况,结 民的主要 口粮的来源之一,在小麦新品种的试验工作合国家区试的管理模式,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 中,我们坚持省内选育的新品种与引进省外选育的新区试运行方式进行重要改革,将原来的2—3年区域试 品种相结合方式,继续组织好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 验,2年以上的生产试验为一轮的区试方式改为每年 “十五”期间,根据贵州生态复杂的实际,增设 了以毕都有品种进入的滚动淘汰方式,并且将生产试验改为 节地区和六盘水为主的小麦新品种高海拔特殊生态区1年,对在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 (组合),在第 2 试组,以满足西部高寒山区农民使用小麦 良种的需要。 年中与区试同步进行,有效地缩短了区试年限,增加了 为作好小麦品种的科学评价,统一增设小麦新品种抗区试品种容量。
由于区试规模的扩大和运行方式的改 病鉴定和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品质测试工作。革 ,促进了农作物新品种推陈出新的速度,每年通过审(4)油菜 油菜是我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生定的新品种数量不断增加。 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贵州省在全国具有一1977年至 1992年间,全省选育、引进通过审(认) 定影响力的农作物。“十五”期间,以低芥、低硫甙为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共92个品种。其中水稻 37个、 代表的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已成为我国油玉米 24个、小麦 l6个、油菜 l5个 。1993年至 2000 菜生产的主要趋势。我省油菜新品种的育种水平,特年,全省选育、引进通过审(认)定的农作物品种共 131 别是隐性两系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处个,其中杂交水稻40个、常规籼稻2个、常规粳稻 5 于全国领先的位置。为充分发挥我省油菜育种的优个、糯稻7个、早稻 1个;杂交玉米25个;小麦 l6个, 势,适应全国发展 “双低”杂交油菜的需要,在油菜区大麦 5个,小黑麦 5个;杂交油菜 11个、常规油菜 6 域试验中,增加新品种的参加试验组别和参加试验新个 ;大豆6个,花生2个。“十五”期间,全省共审(认)· 】09 ·维普资讯 第26卷 第 1O期 2007年 1O月种 子 (Seed)V01.26 No.10 Oct. 2007 定农作物新品种 151个,其中杂交水稻63个(含新不当地种植后因表现 良好,有关地 (州、市)、县政府和农 育系7个)、杂交玉米 67个、杂交油菜 lO个、小麦 8 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可以在当地一定的生态区域内推 个、马铃薯9个;其他经济作物新品种 7个 (包括甘蔗广种植,报经省农业厅同意后引种推广,符合 《种子 1个、荞麦 1个、桑蚕 1个、草莓2个、牧草2个)。
这法》的有关规定。自2003年开始,我们在水稻、玉米、 批新审(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中,省内科研、教学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开始实行引种制度,3年来共引进 种子企业等选育的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共 128 杂交水稻品种23个、杂交玉米23个、杂交油菜4个, 个(包括杂交水稻47个、杂交玉米 58个、杂交油菜9 分别在全省不同区域的适宜种植地区推广。目前,这 个、小麦7个、马铃薯2个,其他经济作物 5个),引进批引种的新品种,绝大部分都成为或即将成为引种地 省外和国外新品种通过审(认)的共 23个。通过参加区大量推广种植的主栽品种,如杂交稻品种准两优 省区试和审定的品种,推荐参加国家统一区试并通过527、标优2号、中优838、金优 117等品种;杂交玉米品 国家正式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共有 l4个,其中杂交水稻种东单6号、奥玉 17号等,玉米品种正大619成为我 品种有金优 l8、两优363、协优336、中9优 85;杂交玉省黔南、黔西南与广西相连地区农民脱贫至富、解决温 米品种有黔兴2号、遵玉8号、遵糯 1号、筑糯 5号;杂饱问题的主要种植品种,宣黄单 2号品种的引进解决 交油菜有杂选 1号、杂选 3号、黔油 l5号、黔油66号、 了我省威宁、纳雍、兴义等与云南交界的高寒山区长期 油研7号、油研 lO号等。
缺乏优良杂交玉米品种的难题。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这批新品种的审定,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的杂交双低油菜品种中油杂2号和秦油7号等的引进 业生产对新品种的需求提供了保证,表现出优质、高推广,进一步丰富了我省油菜生产的品种来源。通过 产、熟期适中,抗性相对较好等特点,目前已逐渐成为对相邻省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引种,既有利于 我省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主推品种。解决我省特殊生态地区对 良种的需求,也有利于农作 2.3 引进推广 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物新品种的更新更换,加快新品种推广。由于我省气候生态条件特殊,与省外接壤的地区(未完,下期续) 经过试验示范,对省外通过审定的个别优 良新品种在 · 广 告 · ·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