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很多市场人员渴望转变、期待突破、想看到新希望的一年。

过去的2022年对大部分药械市场人来说也许是收获的“小年”(销售行业行话,意指低收成),这一年从社会环境-疫情收紧又放开,政策风向-带量采购到贴息贷款,企业内部-开源节流到预算冻结。表面看危中有机,实则能在2022这一年有收获的,只可能是真正有能力的战士和运气爆棚的幸运儿。

而2023年,会真正清晰地看到,很多药械企业未来何去何从、普通如你我的市场人职场方向。在新年之初,看清“坑”在哪里,也许比高喊“win!win!win!”更有意义。

年度最衰的产品经理

一招掉进赛道之“坑”

介入支架的中年产品经理小黄酝酿数年,躲过了带量采购时部门大裁员的血雨腥风,却终于在2022年头受够了外企升职难、流程冗长、业务难做的苦,一步跳槽到国内一家尚未上市的小体量竞品公司,做了在外企几乎已经无缘的其中一条产品线的“市场总监”。

作为行业老油条,除了被抬头吸引,最重要的是圈子里不少消息都说这家公司的产品很大概率能增补进年底的国采补标。

入职大半年,小黄靠着原先的客户关系网络慢慢建立起了学术平台,这是外企产品经理的强项。可是与公司内部流程却一直水土不服,受复杂的内部人际网络束缚。关键是一直在消耗自己过往的经验值,没有得到新的成长。

比如小黄尝试去维系一个全国统一的产品挂网价,但常常被销售经理直接和老板“诉苦”就压低了价格;又在某次不小心没用到老板亲戚的会务公司,而遭了脸色,三方比价在这里也只是个过场。苦苦熬着时,坏消息再度传来,11月的国采补标出来,并没有中标。虽然这还威胁不到岗位生存,但看来2023年的日子会更不好过。向猎头打听了一下,市场总监的抬头似乎对回外企升职加薪没有一点用处。

在职场路径来说,判断赛道是否合适你,远比判断职位提速进度来得重要。现下无论外企民企,没有核心资源、不能带来商业价值、缺少处理复杂人际网络的能力,那么与老板蜜月期一过,就只有煎熬了。

对于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产品线,无论药品或器械,未来的路,都是很难走。跳槽继续选择同类型产品,那么对于医学、产品、疾病、客户都是很难有新发展的。除非万不得已,或者岗位和公司本身能让你学到新东西,否则我想不出第二个理由为什么这样做。

至于选择民企还是外企,在今天的行业里来说,只看公司和产品线是否合适你,不需要过度去限制自己。

年度最惨的产品经理

一步双双踩中赛制之“坑”与赛程之“坑”

饱受“国产化”影响,某外企诊断新生代设备产品经理Cici几乎在市场策略上束手无策,屡屡碰壁。所有的机会都靠销售点对点挖掘,几乎是一单单从竞品那里捡漏。不夸张地说,就是但凡有单,举全公司之力,各个职能部门一起上去“翘单”。销量虽然没有突破,但勉强养活BU内大家。突然之间,第四季度“贴息贷款”出来后,Cici看到了商机,出策略要求各省经理带着销售团队按时间节点交出“计划表”——摸底有意向做贷款、可能扩张的医院、列出预计能成单量、成单的节点。

然而大家看到了大额放贷款的利好,却没有想到终点。除了很多原本就有医生人头资源、医院基建资源的医院,愿意抓住这个红利去扩张,其实很多院长并不愿意在本来医院营收就下降的时候去背负。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Q4冲业绩的时候,做这样的策略占用销售团队的精力,投资回报比极低。部分不厚道的省经理直接把完不成的“锅”扣给了产品经理的错误营销策略。

毒药往往有糖果的包装来一叶障目,政策由上而下不可左右,但顺应自己的产品线特性,以业务结果为导向,做真正有利于组织长期发展的策略,并且熟知内部的人际网络;对于没有把握的策略,可以尝试试点在“玩得起”的区域,优先扶持应该扶持的区域。中国30余个省份地大物博,一刀切的项目和策略,很难在全国全盘成功。

切记:准确的政策解读,方见产品经理对市场趋势预测的功底。先研究公司内部“人脉”,再放眼行业外部“规则”。才能保住“名声”和“饭碗”。

2023年,对于很多市场人员,无论一线销售或产品经理或其他职能的圈内人,都是渴望转变、期待突破、想看到新希望的一年。

-END -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