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大数据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在盛杨燕、周涛、涂子沛、黄海、胡世忠、赵国栋、郭昕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文版大数据图书接踵而至,译、著兼备,知、行俱顾。一时间,从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到传媒业,大数据炙手可热,大数据概念迅速普及。然而,与海量的大数据相比,与大数据作为"潜力股"的革命性意义相比,大数据领域的著述不过沧海一粟而已,连"小数据"中的"小数据"都算不上。《大数据治理》一书的翻译出版,就试图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大数据治理领域的"小参考文本"。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大数据的创造者,随着技术的成熟,数量远超芸芸众生的传感器,将成为忠实而智慧的大数据采集者。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资源,大数据具有自生性和可人工生成的特征,这是黄金、石油和货币等传统资源望尘莫及的:黄金具有稀缺性;石油不可再生;货币多了引起通货膨胀。

大数据很美,绝不是看上去很美。相对于传统资源来说,大数据的规模变现周期大为缩短。以石油和大数据而论,从"价值认知"到"产业规模化",同样的惊险一跃,二者不啻天壤之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即预言石油"后必大行于世",而石油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却在工业革命让石油勘探开采技术逐渐成熟之后。放到当今产业界的现实语境下,大数据的大变现尚有待时日。好在,单就技术而论,数据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已将大数据变现的时日,缩小到可能的"3年"、"5年",抑或"10年"。这样的时日,足够让人跃跃欲试。

如果说翻译是内容的中英文映射(Map),那么,写译后感就是感想的升华(sublimation)。映射和升华(MapSublimation),是一个苦中有乐的学习和提升过程。全书译成之际,译者最强烈的感受是:大数据治理需要保持孜孜以求的进取心和如履薄冰的敬畏心。

先说进取心。大数据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到大数据技术平台的搭建、组织的变革、政策的制定、流程的重组,小到元数据的管理、主数据的整合、各种类型大数据的个性化治理和大数据的行业应用,无不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相对于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治理少了些激荡人心的宏图,多了些具体而微的细节,少了些明媚,多了些阴霾。没有一如既往的进取心,是无法实现大数据的有效治理的。

再论敬畏心。大数据的变现,不是隐私的变现。在大数据治理的全过程中,对可识别的个人信息等数据隐私,应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隐私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每一个大数据"掘金"者的头顶,因噎废食的悲观主义和掩耳盗铃的技术至上做派,同样是不可取的。在挖掘价值和呵护隐私之间实现妥协与平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又快又好",显然很难得兼,大数据治理如此,译事亦如此。"信达雅"的境界,很多时候需要牺牲效率。受时间和能力所限,本书的译文显然不乏败笔。毫无疑问,所有的疏漏、不当和谬误,是译者当之无愧的"专利"。祈望方家指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原书为保持各章节的相对独立性,少数章节存在重复之处,译者对前后文重复内容适当作了删节。另,为节约篇幅计,原书附录B、C、D三部分和索引未予翻译。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志彬先生为本书中文版面世所作的工作,感谢原作者桑尼尔先生对译者的信任,感谢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陈颖博士为本书在中国大陆出版所作的努力,感谢中国联通研究院大数据暨云计算首席专家陈一听博士利用休息时间通览译稿,并提出宝贵意见。感谢中国联通研究院刘诚明院长对译者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感谢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教授、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博士欣然为本书中文版作序,感谢IBM全球副总裁兼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胡世忠先生对本书中文版的赞誉。 对于本书的成色和翻译的质量,读者,也只有读者,才是最公正的裁判。是为译者后记。

译者 匡斌

二零一四年元月二十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