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中层
——听汪志广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原创作者|赵锋霞(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教师发展中心)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2023年暑假,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高晓娜的带领下,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培训者能力提升研修班”,聆听了汪志广老师的《赢在中层——中层干部的定位与作为》讲座,内容真真惊艳到我。说实话,类似的题目,我听过不下四次。以往的讲座全是满满的鸡血,极快的语速,丰富的肢体语言,亢奋的语调,不过都是让你讲奉献,多干活,少提要求。会上让人听得热血沸腾,课后啥也没留下,所以培训前刚看到这个题目时,自己心里很不以为然,就想冷眼观察这个人如何给人洗脑。结果,让人出乎意外。
独树一帜,质朴自然。汪老师的教学非常接地气,通俗易懂,务实管用。他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善用大量身边的案例,来给我们拆解示范:如何当领导,如何就一件事情进行布局,如何分配任务能高效完成。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一次难得的学习,一次成长的机会。现就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听了汪老师的课,我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比如作为学校的中层,不是一味埋头苦干,会干所有的活,包办所有的活,也不是把所有的活甩给下属,而是要和同事达成共识,凝聚人心,一起完成任务。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领导不再是原来蒸汽机车的火车头,而是现在的动车车组。原来的火车跑的速度,全靠火车头的带动,而现在动车组,每一个车厢都有动力源,齐心协力,速度超出原来速度太多。全体凝心聚力,才会走得更远更快。
汪老师认为,作为中层,不要只是关注怎么解决问题,有时候带着问题去前进也一样,或者绕着问题谋发展,也一样可以前进。因为有些问题是长期解决不了的,但是并不阻碍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脚步。宝岛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但不阻碍我们中华民族飞速发展的脚步。以前,我总觉得我们学校地位尴尬。教师发展中心是学校,但没学生,实际搞教师培训,但性质是中小学系列,同时还是科级单位,上面既有教育局这个“婆婆”,又有县政府“婆婆”,处处有牵制。今天按照汪老师的理念,这些都不是“躺平”、发展不好的理由。处理好对上关系,照样能做出自己学校的品牌。细思量,我们校长目前的做法就符合汪老师的观点。
听了汪老师的课,我学会了用领导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拆解问题。汪老师利用详实的案例拆解了领导如何分配任务才有效,十六字方针:争取理解,达成共识,心理动员,方法指导。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充分理解了上级领导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所分解步骤的含义。今天利用汪老师分配任务的16字方针,来拆解一下我校组织培训的整个流程。首先是达成共识,争取理解。这一步骤在培训之前。每一次组织教师培训,除了培训处,还会涉及其他科室,比如宣教室的宣传,摄影,办公室负责专家的接送,录像,后勤的食宿安排。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培训效果,需要各个科室配合默契。打破科室界限,所有人都要听总负责人(项目班主任)的调遣。这就需要在培训之前要达成共识,争取理解,树立共同目标,共同高质量完成培训项目。这也包含心理动员环节。
给出方法指导,就是让负责人制定出详细的方案。把培训的各个环节流程化,其实就是方法的指导。今年培训受到了各界领导和学员的好评,也是离不开这一策略的应用。
听了汪老师的课,我还意识到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学习管理。学习的途径有向书本学习,比如毛泽东传这些人物传记,更重要的是向身边的成功者学习,观察身边成功者,他是如何做的,多向他请教。并且要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应用,逐渐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汪老师的课,金句频出,有很多都值得回味。比如,一个没有师傅的人,是没有前途和根基的;情感上不融洽,道理讲不通;没有执行,一切皆为空谈;大节决定成败,抓大节,放小节,忽略细节,不要在捡芝麻上下大力气;批评人需要有感情基础;出路是找到的,不是一定是开发出来的;世上没有绝路,懂得拐弯就有路……
管理的课程我也上过很多,管理的书也读了不少,但汪老师很多的观点和方法,我还从没在书上看见过。他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他的方法特别容易让人操作实践。汪老师把很多深奥的管理知识放在了日常案例中,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总之,听了汪老师的课,终生难忘。语言诙谐,通俗易懂,这是他的特点,也是我的感受,难怪他被称为“教育界的马三立”“舌尖上的老师”。可惜的是,这个讲座只有三个多小时,如果有机会,还想听一听汪老师更多的分析讲解。
作者简介:赵锋霞,1979年生,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第六届邢台市学科骨干教师,巨鹿县首届“名师、名校长”学科名师,巨鹿县第三届学科名师,所作课程多次荣获县级、市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