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渠道“链接”,搭建实践平台
学校团委联合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明办、团区委、区教育和体育局、有关街道、社区等启动“青春石大爱在青岛”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校地合作共同营造“党政支持、社会欢迎、学生踊跃”的社区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氛围,学校各学院与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结对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在融入青岛、服务青岛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
组织“青春石大·爱在青岛”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校地共同签订“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协议书
学校团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同团青岛市委、团区委建立季度沟通机制,强化校地合作、业务互通、工作联动。在定期沟通过程中,将服务社区作为固定议题,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挖掘育人资源,并根据校地充分研讨论证,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项目,依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将社区实践项目落地落实。
经济管理学院与西海岸行政服务审批大厅共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推动实践专业匹配,通过开展常态化实习锻炼,深化学生专业认知
除此之外,学校团委还与青岛西海岸新区校城融合办、招才中心合作,组织专业匹配的学生走进16家驻区企业进行常态化就业体验实践;与团区委密切配合,每年从严从优选拔100至200名学生走上区机关、区工委等政府机关的基层一线岗位进行实习和岗位锻炼。
依托校城融合“名校携名企”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走进驻区企业开展常态化岗位实践
每年组织学生赴政府机关的一线岗位进行岗位锻炼
理顺项目“链接”,丰富实践模式
学校团委坚持“问需于群众、问策于校地、问计于学生”,依托社区网格员、基地联络员及问卷调查小程序等了解社会需求,校地共商,初步圈定基地服务主题和内容;面向学院发布基地需求,“招标式”征集基地建设方案及项目设计方案,同时鼓励各学院根据社会热点难点和学科专业特色等设计自主服务内容,形成项目库;每学期对服务项目进行一次反馈评价,针对反馈意见及时优化服务项目的设计内容;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工作实际和服务岗位性质需求等,开展校地双方“互选”,推动16个学院与服务基地结对共建,签订合作备忘录,为常态化开展既具有学院特色又切实服务社区的实践项目奠定基础。
理学院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幼儿园开展机器人科普活动
团员青年社区实践的类型丰富、可选项多,他们前往中小学开展榜样宣讲、科学知识进校园等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前往医院、车站、图书馆等社会服务机构,协助开展引导、提示等活动,提升基地工作效率;前往社会福利机构开展成长陪护、助残助老活动,助力区域社会保障工作;前往街道社区协助开展社区治理和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春晖志愿服务队带领团员青年在西海岸新区启音聋儿语训中心定期开展志愿服务
团员青年在学校所在街道长江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处开展服务工作
团员青年在黄岛中医医院引导患者就诊
团员青年在社区开展“暖城行动-旧物回收”活动
学校团委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社区教育中心共同推出的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四点半课堂”,以团支部为单位选拔团员助教走进社区办实事,面向灵山卫街道窝洛子社区、大湾社区的近百名小学生,开展每日40分钟助学辅导、每日20分钟各类科普知识普及、每月一次实践实训或公益讲座等系列教育活动。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超2100小时。
“四点半课堂”根据教师及学生的反馈需求,新增“石油能源小课堂”,学生助教正在讲述“移动地质博物馆”科学知识
学生助教在珠江路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血脉
让学生走进社区“有事干”“干得了”
湖南师范大学团委与属地市、区团组织密切联动,打造“区校共建”实践育人特色品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大熔炉”,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已建成基地26个,覆盖21个本科学院,打造品牌项目近200个,年均开展共建服务活动1000余次,常态化参与的志愿者3000余人,社区受益群众累计超过10万人次。
湖南师范大学社区实践工作机制
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让学生走进社区
着力解决高校实践育人活动中因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等带来的志愿服务不够精准、群众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一方面以社区“心愿墙”、社区居民微信群网络调研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征集社区居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一方面鼓励支持师生依托专业特长设计服务内容,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形成“服务清单”。在“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基础上,将群众需要与学生专业特长相结合,最终形成“项目清单”。
湖南师范大学社区实践部分典型项目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在失独老人调研基础上,针对社区开展“心灵之家”关爱失独老人社区服务计划,针对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问题开展专项志愿服务
建立组织共建和人员挂兼职机制
充实地方基层团组织力量
湖南师范大学与岳麓区多次研讨联动,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和机制。通过学院团委与社区团总支(支部)结对子,学院团干部、学生团支部、社区组团队的方式,逐步建设和完善区校共建基地。专职团干部层面,全面推行参与基地共建的学院与社区团干部双向兼职制度;团员学生层面,在桔子洲街道试点探索实施“大学生党(团)员社会实践挂职”项目,并推广至全体“区校共建”基地。三年累计选派团员青年100余名前往社区机关实习锻炼,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夯实了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湖南师范大学与岳麓区共建学堂坡社区实践基地,建立组织共建和人员挂兼职机制,充实地方基层团组织力量,形成了稳定机制
参与社区治理
彰显大学生团员先进性
校地双方积极搭建平台,着力推动示范基地由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到“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提升,提升学生社会观察和参与的深度。搭建校园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创新创业进社区、科技活动进社区的“四进社区”框架,带领学生深入社区楼宇动员引导居民、开展邻里活动、调解邻里纠纷、制定居民公约、共建美丽社区。
湖南师范大学以对接湖南省政协青少年体验协商民主活动为契机,面向“区校共建”示范基地,试点推行“上好一堂专课、参与一次实践、模拟一件提案”等系列社区活动,鼓励学生在社区治理中见实效、出精品。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在学堂坡社区给居民们进行“创无毒社区”知识讲座,与社区携手提高居民拒毒意识,同时进行定点免费法律咨询,解决居民的法律问题
结合“青马工程”
增强实践育人功效
湖南师范大学将社区作为“青马工程”学院实践的重要平台,将思想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的课堂设在社区,让青年在社区实践中培养坚定的、自觉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校“红色论坛”“党史学习教育”项目搬到社区基层、讲堂广场,在强化凸显“区校共建”的思政引领的同时,丰富浓郁“社区基层”的红色文化,提升社区基层的凝聚力、向心力。
湖南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开展“红色论坛”进社区主题活动
共建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实践服务团队和工作项目
天津科技大学团委立足属地资源,着力破解校地对接不充分、过程管理不规范、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帮助学生在滨海新区“下海”,在实践搏击中锤炼本领、贡献青春,形成了以下做法。
加强顶层设计,逐级结对共建
天津科技大学团委与滨海新区团委签订了《共建协议》,制定了《关于滨海新区团委与天津科技大学团委选配优秀学生干部(大学生)担任滨海新区基层团建指导员的方案》,建立天津科技大学团委与滨海新区团区委、所属院系团委与所属街镇(功能区)团组织、所属基层团支部与社区(村)团组织校地共建的三级架构体系。同时,学校将各院系团组织与地方基层团组织结对共建情况纳入了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加强了校内组织动员。
工作实施方案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服务保障
学校以选配优秀大学生担任滨海新区基层团建指导员的形式,组织广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实践锻炼。团建指导员实行“全出竞进”的动态管理,每届任期均为1学年,对任期内的团建指导员建立实绩考核档案,由团建指导员服务的基层团组织负责日常考核,团区委负责年度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工作。团建指导员到岗服务工作时间在“志愿汇”记录服务时长,期满后由团区委开具实践证明和工作情况鉴定。
团建联络员聘任
以骨干带全员,常态实践锻炼
以基层团支部与新区所属社区(村)团组织结对共建为组织化实践锻炼平台,促使基层团支部团员以整建制形式集中到结对的社区(村)团组织报到,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地方基层团组织提供智力支持。
实践活动“田间地头的党课”
校地资源协同,共建品牌项目
充分发挥新区全方位资源优势和天津科技大学专业特长和人力资源优势,以校地团组织结对共建为契机,根据社区(村)的实际需求,组建以学生团支部为单位的项目组,常态化开展社区实践,在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济困助学、就业创业、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科技推广、卫生医疗、政策宣传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共建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实践服务团队和工作项目。
线上共建活动
截至目前,天津科技大学坐落于滨海校区的10个学院团委与滨海新区25个功能区(街镇)进行结对共建,择优选拔基层团支部与新区所属的社区(村)团组织完成对接工作,为开发区、街镇、村社区选派497名优秀大学生担任基层团建指导员,以一学年为周期,项目化参与基层团组织工作,有效补充了基层团组织经常性工作力量。校地结对共建带动天津科技大学滨海校区472个团支部、16784名团员广泛参与到滨海新区所属社区(村)实践锻炼中,占滨海校区基层团支部总数的73.63%。
团建联络员证书
各级团组织通过统筹校内校外共青团力量,组织大学生通过区域共建、组织结对、岗位对接、兼任职务等机制,常态化、就近就便走进社会基层,参与社区治理、开展课后服务、组织社会调查、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基层团建。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提高了社会化能力。
编辑丨孙希雨
校对丨骆丞承
校审丨陈虞文
值班编委丨汤杰
点亮“在看”,大学生走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