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姓名:李智
就业情况:
烟台市芝罘区考选优秀毕业生
笔试成绩:90.37
面试成绩:83.40
总成绩:86.89
综合排名:1/17
二、就业选择
我的奋斗之路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站起来。回首过去的一年,我经历了考研、选调、事业编、人才引进等大大小小十几场考试,有的因为时间冲突放弃了,有的则失败了。但是我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坦然面对挫折,不断改进,奋勇向前。最终星光不负赶路人,努力与坚持让我取得了成功,奔赴人生的下一场山海。
我衷心建议学弟学妹们不要固步自封,只要有机会、有资格,就一定要多多尝试。不要求一次成功,但是只要抓住机会,勇于尝试,总能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纵使前进的路上荆棘遍布,但一次次的磨炼会让你越来越强大,最终到达鲜花盛开的彼岸!
三、备考经验
1. 笔试
(1)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时政、马哲、毛概、法律、经济、管理、历史、文化、科技、地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因此复习公共基础知识时不可盲目进行,而要提前制定好计划,有规律地复习。我建议大家把握以下几点: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既要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又要对考试内容烂熟于心。只有准确把握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比如我最擅长的是马哲、毛概、历史、文化等,而最不熟悉法律、经济,那在学习的时候就要预留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优先学习法律和经济板块,逐步攻克难题。而针对擅长的领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把握,所以将其放在计划后期进行复习是不错的选择。
②集腋成裘。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公共基础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碎,基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所以切不可心焦,我们能做的就是列好计划,逐步执行,积跬步以至千里;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积小流以成江海。
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会议讲话认真学,大事要闻多留意。时政知识在事业编、人才引进等考试的笔试中占有极高的比重,所以一定要重视时政的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通过听、看、朗诵等多种方式学习时政要闻。另外,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务必重视考研政治的学习,因为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考研政治给了我们系统梳理党的完整理论体系的学习机会,如果把握好这次机会,将基础打扎实了,后期在事业编考试中会占得不少优势。
(2)综合写作
①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通过考察考生对实事政治、民生问题、乡村振兴、哲理故事等方面的见解,检验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言文字功底也有较高的要求。建议大家备考的时候把握两点:
第一,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管内容好不好,一定先把字练好,因为事业编考试阅卷量极大,评选人不可能逐字逐句地阅读你的文章,如果字迹潦草,考官可能根本没耐心细读,分数也会判得比较低。
第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常看“中社学人”“理论网”“求是网”“农村大众报”“李雪勤文论”“学习小组”等公众号,来加深自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无论是公众号,还是纸质书,我都建议大家平时多多阅读,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能引用上几句专业化、理论化的论述,可以使行文免于浮浅,让考官眼前一亮,得分自然也会更高。
②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考察方案、通知、讲话稿等公文的写作能力。
在学习公文写作的时候,要尽量做到考虑全面,把与题目相关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都考虑到。可以参考学习各地政府官网发布的工作方案和其他官方通知,用来学习相关格式和行文角度。考试用纸是作文方格,所以要注意语言简洁晓畅,切中要点,语言冗长的话答题纸会不够用,势必也会影响心态和分数。
2.面试
面试是事业单位招考的重要一环,通过现场问答,了解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感觉基础薄弱,摸索不到方向,可以报一个面试班了解一下面试的流程、礼仪还有一些基本的思路。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学习,总结出自己的思路。以下是我的一些见解。
①既要自查自纠,又要“另眼相看”。
如果自己已经看不出问题,可以找同学、老师帮自己挑毛病,一般情况下,别人总能看到自己意识不到的细节。大家练习面试的时候可以录下视频来,自己看完后,找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忙看一下,然后根据建议加以改正,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才能取得进步。
②背过千万句,不如用一句。
在面试准备的过程中,固然要背诵很多素材,但是光背不用是没有效果的。素材不在多而在于能用,因此大家在自己模拟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或者说刻意地使用自己背过的素材,即使有时侯引用得不是很恰当,但也不要弃之不用,不敢尝试。在不断的练习中,将素材转变为自己的active words,只有这样,才能将素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③用模板启迪思路,而不是固化思路。
大家学习模板是为了找到答题的灵感和思路,而不是为了答题时可以不思考直接套模板。考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一听你模板化的答案,分肯定高不了。因此,建议大家不要去套模板,而是要总结出自己的思路,跟考官找到一种“交流感”,用拉家常的感觉去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