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侯小宝

2012年以来,甘肃农业大学在河西绿洲农业区、陇中干旱区等重点区域建成专家院20个,依托这些专家院,通过专家带领团队、集成共性技术,研发关键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师尚礼教授是甘肃省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院长,以他为首带领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研究创新团队”是甘肃农业大学建成的20个专家院之一。2012年,该团队在夏河县启动了“青藏高原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并持续到2017年,为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活质量提升探寻出路。

甘南藏族自治州为全国第六大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几乎全部饲草供给依靠天然草地,以牦牛和藏羊为主的畜产品是当地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资源开发、文化冲击等方面的因素,甘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平衡已被打破:草地资源出现退化,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放牧需求;畜产品方面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家畜品种退化,主导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小型分散牧户应对大市场的能力弱,牧民收入无法得到保障。

扶贫先扶智,为帮助牧民改善生活状况,团队采取“陪伴式”扶贫模式,结合藏区独特的文化背景,深入牧民家中,走进不同合作社,和他们同吃同住同生产,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采用互访式、参与式培训,集中团队专家和全州专家讲课,把当地牧民培养成土专家或能人,让他们长久地服务当地农业发展。师尚礼教授说:“这是让‘外因’驱动‘内因’,‘内因’驱动‘转变’,形成良性循环。”(下转三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