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工业上楼”先进做法,在城市更新中增强发展新动能
■ 江汉区委书记李湛:
学习“工业上楼”先进做法,加快老城区转型发展
“对标发达城市先进城区,江汉区在经济体量、产业能级、城区品质等方面差距明显。考察学习增强了我们加快理念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江汉区委书记李湛在发言时说,当前江汉区面临难得机遇,迫切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位全局、统筹产业创新与城市更新,加快老城区转型发展。
李湛介绍,长期以来,江汉区坚持现代服务业主攻方向,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超过95%。当前,需要跳出服务业的思维惯性、工作惯性来谋划发展新动能。要学习长三角地区“工业上楼”先进做法,延长“从设计研发到产品制造”的产业价值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都市型制造业融合发展,适度提升江汉区工业占比,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围绕城市更新,李湛说,将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连片改造、整体提升,实现楼宇与街区从协调发展到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江汉区已经从建设为主转入到建设运营并重的发展阶段,亟需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李湛表示,一方面将优化完善城区运营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放应用场景,不断完善城市运营品牌,以项目和片区可持续运营保障高质量发展。
■ 蔡甸区委书记、区长余从斌:
以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高标准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
“此次赴长三角考察学习,耳濡目染江浙沪在平台载体、园区建设、新城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既看到了差距、方向,也增强了信心、动力。”蔡甸区委书记、区长余从斌对苏州工业园的发展有深刻的感受。他说,从“水乡阡陌”到“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蝶变,源自对创新发展持之以恒的坚守。
高标准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余从斌表示,要集中精力强示范,集聚产业提能级,集成创新赋动能,集约功能促融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将中法生态示范城打造成创新之地、生态宜居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中法合作之城。
余从斌说,要坚持“以产聚人、以城留人”,围绕构建“热带雨林式”创业生态,打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创新引导作用、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改革创新支撑作用,积极完善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降成本、优环境,“让创业变得简单、让创业不再孤单”在这里也变成现实。此外,要统筹好“科产城人”关系,加快布局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公共配套项目,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成为中法生态示范城新名片。
■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武康:
瞄准高端高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言中,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武康介绍,长三角地区“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郁氛围令人深受触动。
孟武康介绍,瞄准高端高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发改委将强化“转育融”,加快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圈群链”,一是构筑产业生态圈,全面降低市场准入、办事、经营、合规成本,加快培育一批新的千亿产业、百栋纳税亿元专业楼宇、万户“四上”主体;二是做强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四大国家级、两大省级新兴产业集群扩容提质,全面实施五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未来产业行动方案;三是夯实产业链,借鉴苏州“十个一”经验,完善“链长+链主+链创”统筹推进机制,工程化、项目化推进补链强链工作。
突出“人产城”,践行人民城市规划理念,坚持“以城聚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工业上楼”“产业进城”,提升中心城区对金融要素、人才资源、总部经济、创新平台的吸附能力,发挥新城、新区在园区建设、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全面落实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大力引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在做大做强中塑造集群新优势
■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继亮:
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此次考察学习,让我们对长三角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探索与实践有了进一步了解。”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继亮谈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他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张江科学城等地举例,剖析长三角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大力引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真正把企业当作科技创新的主体的经验做法。
盛继亮表示,要借鉴长三角的先进做法,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推动高校院所面向产业链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要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目前,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从2019年的4417家增加到2022年的1265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要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盛继亮说,下一步将整合现有资源启动“鹊桥行动”,以提升现有高企科技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为目标,推动全市高校院所与高企全面系统对接,把科教人才资源部署到企业的产业链上,同时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坚持需求导向,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推动形成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相卫:
强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
“长三角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构建上下游企业聚集的产业链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性生态,打造产业集群。这点我在考察学习中印象深刻,深受启迪。”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相卫在发言中谈到,接下来,要学习长三角建链成群做优做强重点产业、多链融合构建新兴产业生态集群的好的经验做法。
对标长三角等地,武汉部分重点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生态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杨相卫谈到,接下来的工作中,一要突出重点、强链补链,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聚焦五大优势产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分别制订实施强链补链工作方案,久久为功;注重产业链招商,建立健全大中小企业供需合作对接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二要健全机制、完善生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结合“双百园区”升级工程,规划建设北斗、氢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园区,营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生态。
三要务实推进、久久为功,针对每一个产业规划,制订年度工作方案和工作清单,做实“一链一专班”工作推进机制和“十个一”特色产业专业化服务机制,确保落地见效。
■ 市地方金融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晓飞:
搭建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加快后备上市企业培育
“从金融视角学习借鉴先进理念、经验和做法,为深入推进产融结合、开创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寻求更精准有力的金融方案。”发言时,市地方金融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晓飞谈到,考察学习中,深刻感受到长三角紧密融入国家战略、超前布局发展赛道、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的生动实践。
其中,苏州工业园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以资金链为核心,全周期赋能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杭州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大力推动产业资本加速入局,推动创投圈民资、国资共同繁荣等先进做法,都让叶晓飞印象深刻。
叶晓飞表示,下一步,要以系统理念推动金融赋能助力产业升级,支持我市加快拓展经济发展新赛道,引导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融合发展。
一是完善创新资本形成机制,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担”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二是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与产业升级的适配性,搭建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放大产业基金等资本招商效应,依托供应链金融助力固链强链;三是打造热带雨林式金融营商环境,建立金融顾问制度,为科创、小微企业提供链式金融服务。
(统筹:郑汝可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吴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