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农家院是2004年3月份开的,已有13个年头了,现在收入还不错,每个月纯利润能有一万多元吧!”昨日,家住彭阳县白阳镇罗堡村的杨龙一边在自家的农家院里招呼客人,一边笑着告诉笔者。虽然只是初秋时节,但来这里吃饭的游客却络绎不绝。
杨龙说,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接受了锻炼和洗礼,复员后,在北京、银川等地打过工,蹬过三轮,当过装卸工,2004年3月,他回到了家乡,利用打工挣来的一点钱和门前有一座水库的便利,修建了一座鱼池养鱼,当初他只想着搞养殖,别人养牛、养羊他养鱼,赚点钱养家糊口。后来他发现每天在水库钓鱼的人越来越多,他就想自己何不再投点钱,把鱼池建成一个垂钓园,让人们来垂钓园钓鱼呢?2006年春,他又向亲朋好友借了点钱,在鱼池边上搭起了草亭,修了路、台阶,栽上了树,把鱼池打造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垂钓园,取名“江南垂钓园”。当时,有零零星星的游客和垂钓爱好者经常驱车前来欣赏石头崾岘水库的风景和前来垂钓,垂钓的人往往是自带干粮,没地方吃饭,于是,他便发现了商机。2006年底,他就开始做起了农庄,办起了农家餐饮,后来游客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根据游客不同的需求,他带动本村村民种植了果树,养殖了牛羊、生态土鸡,发展起乡村游。经过滚动发展,农庄也越做越大,并做出了特色,这得感谢妻子罗小红,有了她及家人的支持,他才有了今天。每年,这个“江南农庄”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县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入夏以来,很多生态旅游农庄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生意进入了清淡期,而位于石头崾岘水库边上的江南农庄的游客却是淡季不淡,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慕名前来农庄垂钓、采摘体验及农家乐餐饮的游客可谓蜂拥而至、成群结队,走了一批又来一批,用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来形容也不为过,且90%以上都是西安、银川及本地的回头客。
在笔者采访的过程中,碰到来自银川的陈先生一家三口正好在这里吃饭。“常言道:‘美味在民间,好菜在农家。’来到乡下农家乐,可以体验农家淳朴清新自然的生活,还可以品尝到农家最自然的菜肴,住上农家土炕,远离城市的喧闹,享受一份舒适和惬意,能够体验农家淳朴清新的生活。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没有川流不息的汽车,没有吵杂的声音,有的只是一种让城里人久违了的宁静。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尽享田园风光,是送给家人和孩子的最好礼物,让孩子亲近自然的最佳方式,更是与家人享受自然回归自然之所在。”这位陈先生告诉笔者。
“在这里可以品尝到乡村农家原汁原味的饭菜,如具有浓郁特色的手抓羊肉、生态土鸡、野兔以及各种时令蔬菜外,还有当地各种野菜如:苦苦菜、胡麻菜、黄花菜等等。另外,像农家自制的萝卜干、咸菜、泡菜、扁豆凉粉、莜面糅糅、搅团、豆面糊糊、凉面、野菜粥、荞面饼饼、玉米面发糕、莜麦面馍馍、土豆饼以及煮玉米、煮土豆等之类的小吃和面点。欣赏享受着有空旷的阳光,感受着乡村独有的气息,听鸟儿清脆的歌声,感受着难得的闲散自在。”从青海来彭阳的高先生说。
谈起今后的发展,主人杨龙诚恳地说,10多年来,江南农庄在实践中摸索,经过跌打滚爬和转型升级,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在农庄硬件投入和规范管理、服务水准上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还得下大功夫。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江南农庄将积极争取县上的大力支持,朝着新的发展目标努力,同时,始终如一地保持“诚信第一,真情待客”,用真材实料,用一流的品质和真情实意赢来更多的游客,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马翠兰是这里的大厨,以前,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她不能外出打工,一家6口的生计都依靠家中的薄田,生活捉襟见肘。
“我来这打工已有五个年头了,每个月工资3000元!”马翠兰笑着说。这笔收入,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除了她,在杨龙的农家院里上班的10几名服务员中,大多数都是村里的贫困户。
近年来,彭阳县把“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鼓励和引导农户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餐饮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目前,全县共扶持发展农家乐47家,累计有近2000人通过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步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