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养殖方法致富_致富石榴养殖方法视频_致富石榴养殖方法图片

扶贫成绩单

2016年以来,新疆军区累计投入资金1.95亿元,协调地方资金468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386个,援建安居富民房2154套,为偏远山区拉运建材18.4万吨,完善群众文体活动室251个,带动群众就业1.4万人,组织干部结亲帮扶群众4400余户,免费医疗8万余人,资助学生4500余人,定点帮扶的203个村全部脱贫摘帽。@喀喇昆仑卫士今日推出新疆军区助力边疆脱贫攻坚纪实——《石榴花开映天山》。

石榴花开映天山

——新疆军区助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纪实

这里有无际的沙海,这里有贫瘠的土地,这里的水源稀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州等南疆四地州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更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不过,这样的描述如今已被冠以“曾经”二字。

“着力攻深坚,啃下硬骨头。”当脱贫攻坚战在新疆大地打响,新疆军区部队结合戍边守防任务,把精准扶贫、共建扶贫、边境扶贫和民兵服务队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真心真情办好民生实事,带领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攻克贫困堡垒。截止今年5月,部队帮扶的203个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各族群众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有了美好生活的盼头,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更加巩固。

致富石榴养殖方法图片_致富石榴养殖方法视频_石榴养殖方法致富

“军民心连心,携手奔小康”

“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我们的好生活!是你们带领大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共产党亚克西,解放军亚克西!”疏勒县阿热硝村的阿伍提大叔握住“亲戚”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南疆军区政治工作部群工联络处处长秦永刚的手,激动地说道。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疆军区在协助地方党委政府攻克脱贫“坚中之坚”中担当尽责、积极作为。师、团各级把参与脱贫攻坚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进村入户扶贫帮困,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从2016年开始,新疆军区在团以上干部中倡导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军区机关处长以上人员率先与南疆四地州64户群众结对认亲,官兵陆续与4700余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帮助解决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培训就业等实际困难。

致富石榴养殖方法视频_石榴养殖方法致富_致富石榴养殖方法图片

“攻坚打头阵,精准施良方”

南疆胜,则全疆胜。2020年新年伊始,新疆军区党委召开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继续把南疆四地州作为重中之重,把部队帮扶的最后3个未脱贫村作为重点,军区刘万龙司令员、李伟政委、艾乃提·吾买尔副政委主动挂钩督战,安排机关处长一线攻坚40余天,逐村拿出硬性措施。

近年来,新疆军区研究制定《精准帮扶群众脱贫发展三年规划》,统筹做好目标确定、计划实施、资源投入、质效评估等工作,设计路线图,倒排时间表,分步骤有重点推进落实。

各部队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地域实际,瞄准贫困群众脱贫需求,精准制定帮扶台账。采取每年军区机关500户、师机关15户、团10户、人武部(仓库、医院)3户标准,每户投入1万元量身定制增收项目。全区部队3年帮扶群众7200户,每户年均增收1200元。

近年来,军区部队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关键支撑,为新疆40多家企业争取9.8亿元军队被装采购订单,带动1.4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辖区的边境线上,军区部队启动“万里边防扶贫固边行动”。边防部队挂钩128个边境村(边民聚居点)结对扶贫,遴选2600多名贫困边民担任职业护边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党政军警兵民强边固防合力不断增强。

石榴养殖方法致富_致富石榴养殖方法视频_致富石榴养殖方法图片

“兜底保民生,鱼水情更深”

“解放军的恩情,就像藤上的葡萄,看得见、数不清。”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维吾尔族大娘阿拉努尔见人就念叨。富裕起来的村民把写着“发展依靠共产党,致富感谢解放军”的牌匾挂在村委会大门口。

助学兴教,点燃未来新希望。持续开展“扶一校、帮一班、助一生”活动,积淀形成了“八一爱民学校”“爱心助学行动”等特色品牌。指导团以上单位与138所中小学校共建帮扶,捐赠助学金276万元,组织团以上干部与4500名中小学生结对助学,帮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医疗扶持,当好健康守护神。军区医疗系统以创建军队健康扶贫工程为牵引,持续帮扶9所县医院、40所乡村卫生院(站),捐赠医疗设备、推广医疗技术,培养乡村医务骨干1780人,义务巡诊2.7万人(次),为每个边防营连卫生室每年补助5000元专项经费,解决边境牧民就医难题。

强基固本,形成稳定新格局。2016年,军区机关一次性投入5000万元,集中援建20个维稳重点村,修建7个村委会办公场所、132套安居富民房、17所卫生室、7个便民超市、3所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建强民兵队伍、帮带基层支部、做好扶贫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树立基层维稳工作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致富石榴养殖方法视频_致富石榴养殖方法图片_石榴养殖方法致富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为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新疆军区建立健全了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帮建支部,“留下不走的工作队”。注重把帮党建与促脱贫捆在一起抓,组织团以上党委与284个村(社区)党支部开展联建共促活动,帮助贫困村建强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目前,76%的共建村(社区)成为驻地文明村。

“志”“智”双扶,传递党的“好声音”。组织1640个宣传小组、56支人武部“访惠聚”工作队和25支民兵服务队,深入乡村(社区)宣传党的民族复兴新蓝图、稳疆兴疆新思想、爱民惠民好政策,强化“五个认同”,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

以文化人,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相续投入800多万元建设25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创排《团结的旋律》等主题晚会赴乡村巡演,印发2万册“红色基因代代传”连环画,开办144个“文化夜校”,组织村民学国语、学技能、学法律,打牢脱贫发展素质基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刻下了新疆军区广大官兵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脉相连的新烙印,筑起了广大军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新丰碑,奏出了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的新乐章。

(江兴中、冯飞龙、宋勇)

特色做法

结对认亲真帮扶

傍晚时分,天山南麓的新疆乌什县库木布隆村拥军爱民广场上,伴着悠扬的手鼓,跳起欢快的麦西来甫,维吾尔族老乡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库木布隆,维吾尔语意为山脚边的沙子地。这里背靠天山山脉,一年四季风沙大得让人睁不开眼。过去,这里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现在,靠着南疆军区某团的精准帮扶,成功实现“逆袭”,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54岁的如则·依敏原本靠着种植5亩土地,在县上打些零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然而,几年前爱人患上了肠胃瘤,家里一下就因病陷入了贫困。

走访踏查、因地制宜、一户一策。该团了解到,在这个边境村,因病致贫的老乡还有10多户。

“不仅要让这些老百姓脱贫致富,还要让这个贫困村所有老乡都过上好日子!”“结对认亲”大会上,团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从那时起,村民经常看见一群“迷彩绿”在田间地头、羊圈庄院、大巴扎涌动。

现在的村民家,不少都有30多只羊、几头奶牛和数不过来的鸡鸭、鸽子,光发展养殖畜牧业,每户每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

该团还指导村里开办了合作社,统一整合土地,聘请专家指导种植150亩核桃、大枣和杏子,并指定专人联系销路,为村里增收30多万元。通过种植林木业,这里的生态坏境逐年向好,昔日的沙地逐渐变成了良田。

如今,库木布隆村家有庭院式养殖业,村有集体经济收入,成了真正的小康村。村民毛拉图尔迪正在为新房添置家电,他高兴地说:“感谢解放军,党的恩情说不完。”

告别库木布隆村,广场上,老乡们又跳起了优美的民族舞,悠扬幸福的音乐声不绝于耳。

(段宏伟、张强)

脱贫措施逐户订

“今年是个丰收年,多亏了解放军……”11月上旬,南疆大地遍地金黄,笔者一行驱车前往新疆和田县巴拉玛斯村。看见穿军装的笔者,正在蔬菜大棚收割秋菜的玉素甫老大爷,笑着迎了过来。

巴拉玛斯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因终年干旱缺水,生产方式单一,多数村民都很贫困。从2016年开始,新疆军区某团按照“思想引领帮带队伍、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情感融合增进团结”的方法,结对帮扶巴拉玛斯村。

“脱贫的关键在于精准施策。”团政委董飞说,他们注重在深挖穷根上下功夫,在详细考察、逐户调研的基础上,为每个贫困户精准制订脱贫计划。

阿布都艾力·努日是村里的老党员。针对他有养殖技能的实际,团里帮他购买种羊、奶牛20余只(头),又联系让他参加专业养殖技术培训、奶产品深度开发培训。如今,他家里仅养殖一项,年收入就近万元。

5年来,该团定期邀请地方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为村民讲授小麦、玉米种植和牛羊养殖知识。在此基础上,选送有知识肯钻研的青壮年到工程队、职业技校、个体手工作坊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目前,全村70亩湿地芦苇、20座大棚均由村民承包,5名村民自主创业,经济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贫困户阿皮亚提·库迪热提大妈的两个儿子在家没有工作,一家人靠种植水稻维持生计。该团帮助阿皮亚提开办了商铺,并帮她的大儿子找到工作,还推荐小儿子担任民兵。

如今,这个村已实现脱贫。为巩固扶贫成果,该团还组织扶贫成效“回头看”,持续帮扶,助力村民奔小康。

(唐帅、张涛)

技能富民奔小康

喂养牲畜、准备工具……11月19日一大早,阿布都·买买提大叔便开始忙活了起来。随后,他换上工作服,骑着电动车,前往离家5公里外的工厂开始一天的工作。

年近半百的阿布都是新疆喀什市疏勒县台吐尔村村民,也是新疆喀什军分区的重点扶贫对象之一,家里有6口人和2亩田地。前些年,因没有文化、听不懂汉语,也没有一技之长,阿布都和妻子只能靠种地营生,日子一度过得很拮据。

2015年,随着喀什军分区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让这个村和阿布都一家迎来了温暖的春天。“巩固脱贫成果必须标本兼治,提升贫困户致富的内生动力,技术培训就是个不错的办法。”军分区领导介绍,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他们联合地方政府,依托多家工厂企业对脱贫户进行技能培训,包括维修、电焊、养殖等10多个项目,阿布都就是因此受益的其中一位。

前不久,阿布都以过硬的电焊技术顺利结业。随后,在军分区的帮助下,阿布都在离家不远的工厂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工资每月3500元,让他不禁喜上眉梢。

通过努力,阿布都已经可以独立上岗了。“刚上班时,我常常住在工厂,为的就是能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师傅们给我传授了很多经验,这对我快速提高非常有帮助。”阿布都说。现在,阿布都和工厂签了劳务合同,对未来信心满满。“我已经存了1万多元了。军分区领导还送我妻子去学习面食制作,把她介绍到一家切面店工作,现在她每个月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其实,在这个村,像阿布都家一样,在喀什军分区官兵的精准帮扶下,不仅脱贫,还依靠技术走上致富路的村民有93户。回想几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到现在的几万元,这些村民逢人就夸:“军分区的这些兵亲戚,真扶贫,暖人心,我们一辈子都不能忘。”

(李子末、胡铮)

解难帮困为致富

在新疆拜城县铁提尔村,有一条长八公里、宽八米的水渠,村民把它称作“人民渠”。

7年前,新疆军区某部官兵同村民苦战二十天,修建了这条水渠,引来了天山雪水,解决了千亩土地灌溉难的问题,这条水渠见证了该部长期以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点点滴滴。

今年4月下旬的一天,该部开展了“走亲戚”活动,乡亲们得知“结亲”官兵要来村里,便早早在村口等着,官兵刚一下车,就被迎进了村委会。

在大厅里,买买提·阿克尤里拉着老朋友的手拉家常、谈致富,有说有笑。“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地下水、走的是泥巴路。如今,户户住进了新房子,村村通上了水泥路……”说起现在的好日子,他兴奋不已。

73岁的维吾尔族老人早拉汉·古加吾拉是该部领导“结亲”对象之一,患有风湿,行动不便。“感谢亲人解放军!是你们时常为我送医送药、送米送面,改善了我的生活……”每次见到自己的“兵亲戚”,老人都激动地连声道谢。

从2016年开始,该部每年拿出专项经费,为贫困家庭赠送牛羊,协调生态园技术顾问进村指导,帮助村民拔穷根、奔小康。经过不懈努力,铁提尔村提前实现脱贫目标。该部乘势再次发力,与重新确定的10户帮扶对象,共同建立“致富档案”。据了解,村民现在每年可增收1200元。

助学兴教更是该部帮扶的重点。今夏,铁提尔村小学与拜城县第四小学合并后,为帮助学校改善学习条件,解决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联合地方开展“助学圆梦”捐资助学活动,该部累计为学校捐赠桌椅、图书等价值30余万元的物品;同年10月,他们积极响应阿克苏地区慈善总会开展的“慈善呵护暖童心,爱心礼包助梦行”教育扶贫活动,共募集爱心款2.5万元,为学生们送去了包括书包、文体用品及护眼图书的“爱心大礼包”。

该部的巡诊小分队经常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到铁提尔村送医送药,今年“扶贫日”巡诊小分队再次来到铁提尔村,先后接诊60余人,发放药品20种类型共计220余盒。对不能到现场就诊的村民,军医李辉文携带医药箱和血压计,走上门去进行体检和送药,解决了“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

据了解,自1998年与铁提尔村共建以来,该部持续发力,帮扶务实,铁提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胡世坚、祁相军)

人物特写

贫困为牧民蹚出致富路

——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政委谢建乐

贫困发生率达80%、致富手段单一、文化教育落后……2017年,谢建乐刚担任迈丹村共建党支部书记时,看到村里的情况报告,瞬间感到肩上压力巨大。望着眼前这个生活极度贫困的边境村,他暗下决心,不打赢这场扶贫硬仗,决不收兵。

迈丹村位于中吉边境,是典型的抵边深度贫困村。上任后,谢建乐挨家挨户调研摸底,详细了解每个边民家庭的劳动技能、文化水平及收入情况,认真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随后,制定出一套含经济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在内的全方位扶贫方案。

得知还有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谢建乐利用2周时间,蹚冰河、翻雪山、越达坂,不丢一家、不落一户,了解摸清了牧区上学难的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大手拉小手”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让牧民走出“生娃—放羊—生娃”的贫困循环。

为激发牧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谢建乐采取“先富带动后富、以点带面”的帮扶方法,帮助买买提·琚玛等5名党员牧民成立百货商铺、建立畜牧营销链。短短1年时间,几名党员牧民的家庭收入,从年收入不足万元跃升至每月7000元至1万元。

看着富起来的牧民在安居房上立起新的顶棚、骑上崭新的山地摩托车,其他牧民纷纷找到谢建乐,表示希望加入脱贫队伍。随即,谢建乐与共建党支部研究决定,在村中建一条商业中心区“连心巴扎”,将购物、餐饮、手工业生产等产业整合到一起,并联系其他乡镇的商户,在迈丹村设立定期集市,进一步扩大商业和文化流通。

如今,迈丹村不但脱了贫还致了富,一曲军民奋斗脱贫的赞歌在大山深处唱响,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民富村强的幸福家园在祖国西陲绽放新颜。

(刘慎、周超)

扶贫心声

交卷时刻更要保持冲锋姿态

习主席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1月14日,随着伽师、墨玉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新疆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脱贫、胜利在望,千年追寻、圆梦今朝。驻疆部队要牢记统帅嘱托,自觉对标党的治疆方略,充分发挥“三队”作用,扛起稳疆兴疆、强边固防使命任务,时刻保持冲锋姿态,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不懈努力、赓续奋斗。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奋斗者能乘势而上。决战决胜关键节点,靠的是主动性,比的是责任心,拼的是战斗力。作为驻疆部队,必须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力度不减,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保持定力守到底、干到底、战到底,自觉把帮扶点位建成援建工作的示范点、群众工作的联系点,持续帮建支部“留下不走的工作队”,接续助学兴教“点燃对未来的新希望”,继续医疗扶持“当好健康的守护神”,推进兴边富民“形成强边固防的新格局”,绝不能在看见胜利桅杆的时候盲目乐观,绝不能在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松劲懈怠。军政军民携起手来跑完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为彻底地、高质量地甩掉贫困帽子、撕掉绝对贫困标签贡献军队力量。

“终点”与“起点”,蕴含辩证思维,彰显了我们党造福人民、久久为功的不懈追求和崇高境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帮扶重心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问题,帮扶方式将由集中作战转向常态提高。作为人民子弟兵,必须持续强化政治担当,继续发挥军队优势,坚决守好辛辛苦苦攻下来的全面小康阵地,坚决当好统帅思想号令的忠实践行者、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者、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模范传承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筑起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新丰碑,奏响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新乐章,在边疆大地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朝着美好生活努力奔跑,做幸福的追梦人。

(刘勇)

精 彩 推 荐

总监制:豆恩社

监制:孙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