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灌云县,当地人提到“灌云豆丹”这道土菜,都会说“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
在灌云饭店的菜单上,记者看到灌云豆丹的定价都是时价。饭店负责人会向客人解释,一份成品菜一般由3斤成虫做成。每年四五月最贵时,便宜的话也要2000多元。七八月大量上市时那是很多家庭主妇备货的时节,这时饭店最便宜也得几百元。
“食用这道菜有多久的历史无从考证,但灌云人却将其视作诚意待客的象征。”从事豆丹养殖近10年的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人马亮告诉记者,“灌云目前有灌云大豆和灌云豆丹两个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但是只有食用灌云大豆叶的豆丹味道正宗,由此可见食材的来源很重要。一道菜还拉长了豆丹产业链,带动了数万人增收致富。”
大学毕业后,马亮曾在市区企业做过研发工作。受到国家惠农政策的招引,2012年,马亮决定返乡创业,在系统考察了家乡农业产业项目后,选择了豆丹养殖。当年他就注册成立了一家果蔬种植家庭农场,专门从事豆丹养殖。
“创业的过程很艰辛。在豆丹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求教于书本就是请教专家。”经过不懈的努力,马亮的家庭农场豆丹室内制种技术日趋成熟。他利用“大豆+豆丹+天敌防护”的第三代综合综养模式,实现了标准化养殖。
目前,家庭农场已建成以豆丹室内制种、豆丹养殖、技术推广为核心,集基地建设、科普教育、养殖技术培训、豆丹回收深加工以及豆丹附加值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化农场。
“每年可以繁育春秋两期种苗,夏季销量最大。去年,我们农场每天对外销售种苗近800万粒,主要销往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甚至远至重庆、海南,至5龄成虫后全部返销灌云。”马亮说,“目前我们农场推行两茬豆丹结束以后,种一茬蔬菜或者草莓的种养‘2+1’模式,已被省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推广,我参编的《大豆豆丹综合综养管理模式图》已由江苏省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在一定范围内宣传推广了豆丹美食文化。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已接入省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可以安全放心食用。”
由于马亮的豆丹制种和养殖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养殖户也是络绎不绝。面对诚恳求教的同行,马亮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十年来,马亮开设30期培训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养殖户200多人次,近10个省市的种植户走上了致富道路。
侍圩村党总支书记侍军说:“在马亮的带动下,目前有近10家养殖规模超过50亩的家庭农场。仅在侍庄街道,豆丹养殖户就超过400户。”
2011年,灌云县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中国豆丹美食之乡”。2020年,“灌云红烧豆丹”成功入选江苏百道乡土地标菜榜单。马亮果蔬种植家庭农场被评定为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专家指导站、江苏省农业科技入户科技示范户、江苏省现代农业特精特粮推广示范基地。
今年6月,灌云豆丹交易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以豆丹产品交易、加工、储藏、运输、电商平台直播等服务为支撑的豆丹美食产品一站式采配体系正式运营。侍军说,这一体系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豆丹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和效益链,带动灌云豆丹产业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在占地800亩的侍庄街道侍圩村豆丹美食文化产业园,园区解说员向来自各地的游客介绍灌云豆丹产业的发展和豆丹美食的开发现状:“作为全国最大的‘大豆-豆丹’综合种植、养殖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灌云豆丹已经形成一条包括养殖、销售、加工、餐饮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因为这道美食,灌云县已形成全国最大豆丹交易集散地,年销售额近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