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遂川5月11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李书哲 康云飞)墓碑默立,苍松偎依。在江西省遂川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花岗岩筑成的纪念碑高耸入云,塔顶的六条枪直指云天。
遂川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救万民于水火,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曾亲手创建第一个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中国共产党颁布第一部施政纲领《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朱毛会师后打了第一场胜仗五斗江大捷……因为今天,历史回溯如此生动。
光阴流转,勾勒出新的年轮,召唤着新的进发。近年来,当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抓住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以泉江镇大屋村、草林镇大坪村、新江乡横石村等红色资源富集的村为示范引领,推动红色名村创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弘扬井冈山精神时代化、具体化、标志化。
讲好红色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清明前夕,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门前,“红领巾讲解员”赖泽宸和王卓月录制红色故事《血染的印章》,在感知先辈们的无畏、牺牲和信念的同时,透过屏幕传递给亿万网友自己的思考和体悟,让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融入社会生活。
文字记录时光,影像重现历史。遂川县以革命故事为核心,挖掘革命英模先进事迹,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编纂出版《中共遂川史》《遂川红色故事汇编》《井冈斗争时期的陈正人》等系列书籍;出品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红色圩场》、现代京剧《碧血慈云》、小戏《泣血红印》,为党史学习教育添薪续力。
真实自有万钧力。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方特色的党史题材文艺作品,总能引来观众共鸣,继而带动故事发生地的热度。
陈正人的故乡大屋村开设了“红色历史小讲堂”,定期邀请党史专家及历史教师为村民和游客讲授,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培育红色产业 撬动经济发展
“当年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在村里休整时,村民们送去竹筒装的水和青菜,便于储存。”位于横石村的井福康“红军菜”生产基地,创始人陈传福格外忙碌,“有产业才能让大家富起来。我发明了机器把竹筒开口做成螺纹状,加上真空包装和杀菌,增加包装密封性,准备申请专利。”
如今,通过支部引领,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种植大户、普通农户、贫困户共同参与的“一引领两带头三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基地覆盖脱贫户109户,带动200多名群众就业,生产的竹筒酸菜、竹筒笋丝、竹香辣酱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新兴产业“欢歌嘹亮”,传统产业“老歌新唱”。大屋村以“支部引领、红色能人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推动百亩荞头蔬菜产业项目和五色大米项目落地,示范带动38户村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
红色资源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以红色名村创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10个红色名村创建对象的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
挖掘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长风巨浪,更当中流击水。见证过革命红色起点的遂川,正绘就广阔的跨越发展新蓝图。
该县坚持“以绿为本、以红为魂、红绿融合”的发展思路,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遂万联席会议旧址为核心,打造融合“狗牯脑”茶、黄坑油纸伞、红军草鞋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红色文化街区”;建设融合红色文化、茶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的红圩特色小镇;改造提升横石村红色教育基地,修缮红六军团指挥部和万人会场旧址、陈正人故居和事迹展览馆、张龙秀烈士墓等红色遗址。
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将红色景点串珠成链,推出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的精品生态旅游线,带动餐饮、民宿发展及农副产品销售,推进富民强村。
山川风物依旧淳朴,发展光景却日新月异,见证和诉说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周末节假,大坪村的毛主席旧居,慕名而至的游客拍照留念,记录着一场“红色追寻”。院子旁的一棵棵松柏苍劲挺拔,仿若一枝枝饱蘸浓墨的如椽大笔,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