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第一”打造“白叶一号”工程
——普安县高标准建设“感恩茶园”实践
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联名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5月,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大家把帮扶困难群众这种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2000亩茶苗,成为三省四县获赠茶苗最多的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白叶一号”捐赠茶苗事宜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推动、第一时间落实,完成规划种植面积覆盖10个村(社区)贫困户862户2577人。项目从选点到验收,仅用4个月时间,高标准完成茶苗种植,实现成活率达95%以上。2019年3月17日,在国务院扶贫办“白叶一号”茶苗捐赠后续管理现场推进会在普安召开,对我县后续管理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党政第一时间发动。一是党政主官挂帅。“白叶一号”工程落地普安后,普安县立即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5次常委会(扩大)会议、1次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1次“白叶一号”领导小组会议、9次项目工程推进专题会议,对标对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国务院扶贫办及省、州领导有关工作指示精神,对项目推进进行安排部署。二是上下联动攻坚。“白叶一号”工程建设关系到数千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问题,也牵挂着国家、省、州有关领导的心。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副司长杨瑞华,贵州省扶贫办副主任覃儒方、黔西南州委书记、州长、副书记等领导亲临现场指导,他们带来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现场办公,为“白叶一号”在普安县落地生根出谋划策。普安县委书记实行周巡制,从规划设计、土地整理、生态保护、后续管护、利益联接等方面进行全程督导。2018年10月20日,成功召开三省四县首种仪式。三是专班协调推进。制定印发《普安白叶一号工程实施方案》,从县直部门、涉及乡镇抽调人员,组建综合协调、规划技术服务、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实施攻坚、宣传报道、督查督办6个工作专班,建立“周报告、月调度”制度,强化过程调度,适时掌握工作动态。紧紧围绕国务院扶贫办、省、州领导安排及督查交办事项,实行任务清单化、措施化、责任化、时限化和督查常态化,确保工作任务第一时间落实。
企业第一时间融入。一是高起点战略融入。脱贫攻坚政策高位引领,基础设施快速推进,结合普安县“古茶树之乡”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市场主体快速融入。县政府与浙茶集团迅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项目落地开始,就全方位渗透企业发展理念和科学管理理念,并辐射围绕上万亩个体茶地和小微企业茶园。通过以推动2000亩茶园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引导普安县茶产业园区建设走上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种植管理、统一利益联结健康发展之路。二是新高端技术融入。先后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气象服务中心、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茶叶种植专家深入茶源地块开展技术指导30余次,对茶农开展技术培训8期,培训茶农500余人次;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黄杜村考察学习3次。五特公司严格间距100 cm—3250px的标准化种植,严格标准化施肥、浇水、除草等各环节,并探索出“两建三看四要”的茶园管护经验,有效提升了管护的及时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提高了茶苗的成活率。三是多渠道资金融入。为把“白叶一号”工程组织好、实施好、建设好,切实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决战脱贫攻坚的使命担当。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争取兄弟省市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先后争取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农委、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共计2500余万元的扶持资金,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浙茶集团投入2.8亿元建设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茶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改变传统茶农“单打独斗闯市场”的格局。
村社第一时间组织。一是全方位宣传发动。紧跟《黔西南“白叶一号”工程宣传工作方案》《普安“白叶一号”工程宣传实施方案》中有关工作步伐,地瓜镇恩泽合作社积极响应,积极深入土地流转村寨走村入户开展宣传动员,深入涉及的2个村5个村民小组开展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等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60余幅,并组织群众观看中央新闻联播播出的有关“白叶一号”新闻视频和学习土地流转、茶叶种植等政策,形成了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普安“白叶一号”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二是强有力组织推动。合作社有力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如普安县恩泽白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地瓜镇691户2020人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社员,围绕贫困户增收目标,积极组织群众6270人(次)参与茶园杂草清除、土地整理、茶园管护等项目建设工作,贫困群众务工收入74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特别在种植阶段,地瓜镇屯上村、白沙乡卡塘村两个项目实施点,每天约有500名群众参与种植,保证了种植任务的如期完成。三是广覆盖机制联动。立足共建共享,高效益联结,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组织贫困户以“每人1亩,户均不超5亩”的茶苗折股量化进行收益,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组织强化“3655”利益分配,推进四方共享,企业共享30%收益分配,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贫困户共享60%收益分配,主要通过参与环卫、护林、护路、护河、护老等公益性岗位获取,合作社共享5%收益分配,主要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投入,土地流转共享5%收益分配,以保障土地流转农户的收益。广泛的利益分配机制,把企业的主体作用、合作社的统筹作用和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都充分激发出来,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户第一时间响应。一是百户请缨。普安茶产业已有2000多年历史,得益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全县有茶园面积14.3万亩,投产9.1万亩,2019年上半年,全县干茶产量3483吨,产值67496.6万元,带动茶农5204户20930人(其中贫困户1909户7849人)增收。2018年7月,当群众知晓白茶种植项目落地地瓜镇屯上村、白沙乡卡塘村后,两地村干部、群众激情高涨,积极踊跃当好实地踏勘考察向导,甚至有两户养羊户,因为考虑养羊会破坏茶山土质和践踏茶苗,毅然卖掉养殖多年的羊群,全身心参与到白茶种植项目中;有的外出打工人员听说家乡实施这个惠民项目,纷纷返乡参与建设,一度返乡群众达100余人之多。二是千户拓荒。地瓜镇屯上村以丘陵荒山为主,卡塘村以岩溶地貌为主,石山、半石山居多,没有上山的路。选定的茶叶种植基地都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100年荒山,其尽是灌木杂草、山高坡陡,让人望而生畏,在短期内开垦2000亩荒山作为基地难度非常之大。当畅想荒山变钱山的美好愿景,两地群众激情高涨,项目开工实施后,群众主动报名参与开荒,每天主动报名参与开荒群众成倍增加,两个项目点最多时达千人,预计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工期项目仅4个月就超额完成。三是万户发力。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全县各乡镇(街道)群众自发组织到地瓜镇屯上村、白沙乡卡塘村实地考察项目实施情况后,纷纷向当地政府或茶办咨询白茶种植有关政策,部分群众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土地调整种植白茶。县里采取由县财政出资统筹购苗方式,拓展全县白茶种植范围。截止目前,全县在2000亩白叶一号茶园核心区的示范带动下,拓展带动全县种植白茶10751.7亩,覆盖12个乡镇(街道),惠及1万余户3万余人,促进全县14.3万亩茶园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