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护理工作在“敬畏”中
绽放光辉和精诚
“敬畏意识”自古有之。在茹毛饮血的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本能的畏惧,而后又演化成为对大自然的期望、祈求和崇拜,从而萌发了最朴素的敬畏意识。可以说,人类有意识的文化起源就是从“敬畏”中开始的。
护理工作不但需要护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对职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和敬畏。这种敬畏意识体现了护士对生命健康的尊重和对职业的高尚追求。
敬畏生命与健康
对医学自身的发展来说,敬畏生命是其最高的价值追求。一直以来,“敬畏”也都是关于生命认知和生命归属的命题。中国传统医学最讲究的就是“敬畏”二字,从天人合一到阴阳相合、中医的执业理念,也一直与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分不开。
护理工作的核心体现了对生命健康的尊重和关怀。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直接参与患者的生命照护,他们的每一项操作都可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护士必须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要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敬畏意识使护士能够以更加细致、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患者。
敬畏人
敬畏,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尊重和珍惜每个人的存在。医学活动本身蕴含的人文价值是医学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整体人”交往的、伦理的、道德的、文化的美与善的追求。
护理过程不仅是照护技术实施过程,更是人文关怀的实践过程。护士要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和权益,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为患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解释,关注患者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照顾。同时,还要严格尊重隐私权,遵守隐私保护规定,关注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尊重患者的选择和决定。
敬畏职业
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对于维护人类健康、拯救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到护理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自信,护士才能从内心产生敬畏之心,并将其贯穿于工作始终。
护士要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恪守职业道德,培养高尚职业情操,遵守医疗行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确保工作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或损害患者利益。同时,护士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反思,积极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履行职业职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敬畏职责和担当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社会责任。职责,是护士在社会角色中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它代表着对护理岗位的敬重、对职业的忠诚,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职责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要求,更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我们尽职尽责,追求卓越。
担当,是履行职责的核心。它表现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是护士职业道德的精神体现,也是护士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敬畏职责和担当不仅是护士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的重要观念与自我驱动的力量源泉。
敬畏规则
敬畏规则对于护士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职业品质。护理工作是一个充满规则和制度的职业,涉及众多流程和规定,这些规则和制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石。护士应该严格遵守各种医疗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确保自己的每一项操作都符合标准和要求,不因个人经验或情感而忽视或违背规则,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敬畏规则不仅是保障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首要条件,也是维护医疗秩序和团队协作的基础,更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紧急事件,预防医疗事故和法律风险的原则和方法论。
心中的敬畏、手中的戒尺
懂得敬畏,才能敬而宽、畏而耐;懂得敬畏,才能敬而谦、畏而慎;懂得敬畏,才能敬而责、畏而律;懂得敬畏,才能敬而警、畏而忧;懂得敬畏,才能敬而崇、畏而近。
敬畏意识不仅是一种道德、心态的修养,更是一种境界、价值观念和信仰。只有常持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从而懂得谦卑、顺从、感恩。敬畏意识的本质就是人们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认识。敬畏意识时刻提醒着护士在工作中应当持有的态度:由于敬畏之心而约束、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和追求工作的高标准。
敬畏之心很重要,但敬畏什么却更为重要。只有真正地使“敬畏意识”知行合一,才能让我们如“锦衣夜行”一般,即使害怕困难和压力,也能正视它、接受它、利用它。才能让我们于庞然大物前岿然,置暴风骤雨里怡然,处纷杂烦琐中井然。
敬畏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态度表现,更是深层次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操守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敬畏意识,让护士在护理工作岗位上不断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和职业的精诚。
END
作
者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