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既事关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将社区与充分就业结合,让“社区+”发挥效应,打通群众就业最后“关卡”,进而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10年起,我国开始开展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推荐认定工作,探索出“社区+就业”新路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也唤起了群众就业干事的激情,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为促发展、扩就业、惠民生注入了澎湃动力。
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推荐认定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认定推荐标准为辖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率均不低于95%,无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符合就业失业登记条件的人员100%进行登记,零就业家庭认定后的1个月内至少帮助1人实现就业等。今年1月,人社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认定结果,其中我省有23个社区上榜。
居民在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社区的糖油果子店门口喝茶聊天。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这23个上榜的社区中,有的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就业重点人群实现自主择业、就业;有的与本地社区文化有机结合,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创业梦想;有的营造消费新场景,带动当地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创业;有的强化社区就业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虽举措不同,但都立足各社区特点,找准社区居民就业创业“痛点”“难点”,积极探索出各具特色、能有效促进辖区居民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
今天,随小编一起走进这些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在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创业的故事中,看这些社区在“因需制培”“搭建平台”“强化服务”等方面的“精准施策”;看“小”社区里搭建起的就业“大”舞台在不断优化社区生活环境,让社区有生气、群众生活有温度上发挥的功效;看我省各级人社部门发力打造充分就业社区的举措,以及做实做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信心和决心。
铺就“家门口”的就业创业路
“多亏了社区千方百计帮我联系,我才能顺利走上就业创业路。”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沙湾路社区居民罗燕在生了孩子后通过在社区登记就业意向,被安置到了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到期后,罗燕在社区的帮助下自主创业,开了一家面馆,实现了创业梦。
在建设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中,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精准“出招发力”,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居民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做深、做细、做实就业创业工作,为辖区居民在“家门口”铺就了一条就业创业路。
登科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创业培训。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强服务,让社区成为就业创业“第一站”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人员是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基层的群体,也最了解群众就业意愿、创业技能,能提供精准的创业就业服务。所以,社区在“带就业”“促创业”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如何将就业创业服务下沉到最基层,让社区成为居民就业创业服务“第一站”?
走进位于川东北的巴中市恩阳区登科寺社区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型LED显示屏,屏幕上不断滚动播放着企业的招聘信息。“通过大屏幕,求职者可及时掌握各企业的用工需求动态。”登科寺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学菊介绍,登科寺社区位于恩阳区的繁华地段,辖区人口众多,就业需求量大。为把就业创业服务“端口前移”,2020年初,社区积极与街道办、人社部门对接,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约100平方米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中心设立了标准化服务大厅、职业培训室,专门为辖区居民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申请等全方位服务。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可真方便。”当顺利找到工作的待业人员刘华芳迈出登科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大门时,她脸上露出了笑容。据不完全统计,自登科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帮助500余名社区居民实现了就业和创业。
除了“端口前移”,“下沉摸底”也是精准掌握辖区居民就业创业需求的有效手段。
“在打造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中,我们一直在摸索如何让社区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在凉山州西昌市西城街道西门坡社区党委书记陶茂红看来,要实现充分就业,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效掌握失业人员信息。
为此,西门坡社区采取了摸底、入户、做台账的方式,通过网格员日巡入户,设立小区、大型商场、超市固定登记点,建立QQ群、微信群等多种途径,在社区后台实行网格化管理,给每位社区工作人员划分“责任田”,让其及时完善社区失业人员基础档案。“我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还与西昌市达达百货有限责任公司、广频物业、华泰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直接的人才信息互通机制。”不仅如此,陶茂红还表示,西门坡社区还建立了社区QQ群和网格微信群,工作人员会及时在群里发布有效的招聘信息,让辖区内失业人员能迅速了解招聘信息,帮助他们就业。
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创业培训。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搭平台,让社区成为就业创业“港湾”
有了服务的保障,还需要平台的“加持”。搭建什么样的就业创业平台,让社区成为辖区群众就业创业的“港湾”?各社区因地制宜,在“搭平台”上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
“一两卤肉面,外加一个鸡蛋;再加两碗微辣的二两卤肉面……”早上8点,位于巴中市恩阳区登科寺社区米仓老味道特色街区的“八月雨”卤面馆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老板娘罗娜一边忙着收银,一边向厨师转达顾客的需求。2021年春节返乡后,外出务工多年的罗娜因照顾家庭,选择了留在老家。当听说政府对新入驻登科寺社区米仓老味道特色街区的商家在租金、门面装修等方面能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奖补时,她萌发了自主创业的想法。而这条位于登科寺社区的米仓老味道特色街区便是当地为就业创业者实现梦想搭建的平台。
近年来,登科寺社区以米仓老味道特色街区为主要载体,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积极打造创业就业商街。社区主动对接辖区内有意愿的创业者,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其入驻创业。“米仓老味道特色街区的投用,能为登科寺等社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恩阳区就业局副局长李强介绍,该美食街如今有120余家商户入驻,已有800余人在此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除了搭建“消费新场景”,架好“供需桥梁”也是搭好就业创业平台的有力举措。
成都市锦江区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就组织物业公司建立辖区商业联盟,并以此为载体,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居民求职意向,不定期组织小型就业供需见面会,通过“面对面”交流,提高求职成功率,实现居民就近就业。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丹山场社区则通过多种举措掌握辖区内单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信息,定期与辖区内重点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沟通,了解用人需求,为辖区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居民提供用工资讯、就业岗位,拓宽居民就业渠道。
社区开展政策咨询、招工宣传。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强培训,对症下药“得力”
当听说自己所在的登科寺社区要举办培训班后,本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人的廖文煜立即报名参加。“这样和就业无缝衔接的培训真好!”让廖文煜点赞的培训是恩阳区建立的“群众点单、人社派单、学校接单、全程管单、就业订单”的“五单”培训机制。近两年来,登科寺社区持续开展“五单”培训,动员组织辖区300名居民参加中式烹调、家政服务等培训班,帮助200余名培训人员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创业培训老师把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分析得很透彻,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杨元国不忘对乐山市沙湾区观峨社区创业培训点赞。58岁的杨元国是失地农转非人员,他在玉龙街租了两间门市开了“眠坝豆花饭”,但经营两年都不见起色。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安排他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创业培训。通过创业培训,杨元国不仅找到了自己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开拓了思路,搞起了盒饭外卖。现在,杨元国的“眠坝豆花饭”生意兴隆,每天外送的盒饭就达160余份,月营业额接近10万元。
每年,乐山市沙湾区观峨社区都要对接相关培训学校、培训机构,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1期免费培训和3次以上的就业指导,同时指导符合条件的就业创业人员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自2021年以来,观峨社区先后开展了厨师、家政、保安等“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7期,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帮扶16人次,申报补贴6万元、小额贴息贷款200余万元。
做好就业创业服务、搭建就业创业的平台、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一系列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举措,让社区就业体系更丰富、创业基础更牢固,也让有就业创业意愿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梦。
上下滑动阅览
托起就业重点人群“稳稳的幸福”
“没想到我还能再找到工作,可以挣钱补贴家用,重新拾起自信,谢谢社区的帮助。”广安市岳池县园田社区居民胥锡康因为意外造成四级肢体残疾,属于弱劳动能力,以为很难再找到工作的他,不久前,在社区的指导下找到了一份做街边餐饮的工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胥锡康这样的就业困难人员在社区的帮助下获得就业机会。这得益于我省通过建设充分就业社区,助力就业重点人群实现就业创业。自我省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也将着重点放在就业重点人群上,聚焦就业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需求,结合社区实际因地施策,以“量体裁衣”式的举措和服务,不断拓展他们的就业创业路径、渠道,帮助就业重点人群实现梦想,为就业重点人群托起“稳稳的幸福”。
成都市汇泉路社区“东东车”残障人士就业点。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就业困难人员:“量体裁衣”式的举措和服务拓宽了就业路
“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没想到还能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未来又充满了希望!”2014年,成都市锦江区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居民王莹莹大学毕业后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外企到幼儿教育,王莹莹努力为未来打拼着。然而,2019年,突发的视盘疾病导致王莹莹完全失明,生活从此再无色彩,她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足不出户。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社区微信公众号上在招募“声声入耳”特殊人群有声朗读培训课程学员。在家人的鼓励下,王莹莹成为“声声入耳”培训项目的首批学员。学习期间,王莹莹刻苦学习屏幕朗读软件,不断纠正发音,成为进步最快的学员。2021年12月3日,汇泉路社区举办“声声入耳”残疾人公益项目汇演,通过社区推荐,王莹莹成功签约喜马拉雅授权的盲人有声阅读制作机构——成都语翼有声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有声主播。如今,王莹莹通过平台派单,在家里就能创作作品获取报酬。
让王莹莹受益的“声声入耳”项目是汇泉路社区帮助盲人就业而打造的项目,也是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一个积极探索。“现在,音频平台受到大家的喜欢,有一定市场需求且配音人可以在家中借助专业设备进行基本录制。我们觉得可以通过培训让社区盲人成为有声主播实现就业。”据汇泉路社区工作人员杜利介绍,去年,汇泉路社区首次开展实施了“声声入耳”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报名学员进行培训,通过考核的学员可通过社区推荐与盲人有声阅读制作机构签约。
在汇泉路社区,帮助王莹莹成功就业的“声声入耳”项目仅是该社区帮助社区残疾人充分就业的一个缩影。“汇泉路社区深入开展助残服务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帮助残疾人就业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汇泉路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帮助辖区内残疾人就业,汇泉路社区多点发力,在党群服务中心成立社区咖啡学院,通过提供见习岗位的形式,让残疾人学会咖啡制作、烘焙等技能并实现就业;在社区广场设置残疾人创业项目“东东车”包子售卖点,帮助4名听障人士顺利就业;开设“乐淘淘”手工艺提升活动,提供“锦粲工坊”残疾人陶艺作品等助残产品售卖点,帮助残疾人售卖产品百余件……一项项就业帮扶举措的落地,扩宽了汇泉路社区残疾人的就业之路,目前该社区已有数十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
达州市通川区东城街道凉水井社区居民技能培训现场。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零就业家庭:公益性岗位兜底,就近就业稳收入
“子女在上学,父母常年有病,我就想有份收入,并且能够照顾家庭。”前些年,岳池县园田社区居民杨红梅的爱人因病去世,她成了家里的唯一劳动力。由于没有工作,杨红梅家的生活十分拮据,生活压力很大。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过程中了解了杨红梅这种零就业家庭情况后,给她协调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让她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干了这份工作后,她比以前开朗多了。”园田社区负责人说,为了帮助像杨红梅这样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近年来,园田社区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安置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作用,争取公益性岗位安置指标,对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及零就业家庭成员实行托底就业帮扶。目前,园田社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先后安置67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如今的杨红梅在工作中干劲十足、认真仔细,“这不单是份新工作,更是迈向新生活的一步”。对未来的生活,她信心满满。
“社区就业困难人员难就业主要是因为他们年龄偏大和文化程度偏低。但是作为社区老居民,他们更熟悉辖区环境。”达州市通川区东城街道凉水井社区负责人表示,将这些居民安置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上不仅能发挥他们熟悉社区的优势,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促进了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凉水井社区的努力下,社区里许多困难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被安置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就近就业。
低技能劳动者:“一对一”精准帮扶,技能培训送“门口”
“我的文化不高,也没有什么技能,一直担心在家久了与社会脱节,不好找工作。”家住遂宁射洪市太和街道机房街社区的杨佳燕是一名宝妈,一直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在得知社区免费开展母婴护理技能培训班后,她就迅速报名参加并通过了技能考核,获得了母婴护理技能的等级证书。杨佳燕说:“现在我拿着培训的毕业证书,还是国家认证的,心里很踏实!”如今,取得等级证书的杨佳燕准备找一份母婴护理的工作。
“居民缺乏技能,就会有技能恐慌,在就业时会缺乏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射洪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除技能恐慌,提升居民就业竞争力,机房街社区与射洪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合作开展社区居民技能培训。“机房街社区组织有就业意愿的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并收集培训需求,射洪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则根据居民需求和国家技能认证标准开设技能培训班。”目前,已开展4期培训,培训170人。
岳池县园田社区则进一步实施了职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实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他们各展所长,多渠道就业和创业,并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47岁的园田社区居民阳兴萍就是享受到该社区实施的职业培训计划顺利就业的人。“我学历不高,也没啥技能,以前和爱人打过不少工,都是干些零散的体力活,时间长还很辛苦,如今年龄大了,找这种活也难了。好在社区组织了技能培训,让我学到了技术。”阳兴萍通过社区组织参加了岳池县人社局联合技能学校举办的针对低学历和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班。如今,学了织补技术的阳兴萍在家附近开了一个帮助居民织补衣物的小店,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稳定的工作也给阳兴萍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变化,如今的她,脸上常挂着笑容,还经常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这么好的政策让我的家庭生活得到了许多改善,我也要通过努力更好地去回报社会。”
上下滑动阅览
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价值
“广大居民的未来就是我们社区的未来,我们的期望就是让每个居民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曹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刘异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曹家巷社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幅员面积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曾是成都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危旧房棚户区。如今,走进该社区,不仅有干净整洁的街道,还有供居民玩耍休闲、自主创业的共享空间。阳光下,老人们坐在空地上的木桌旁吃着刚出锅的糖油果子、喝着盖碗茶话家常,年轻人带着电脑在自习室或图书馆里看书、办公,家长带着孩子到亲子馆上早教课……“我们的社区现在不仅‘高大上’,也有生活气息,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从“危破小”改头换面到居民口中的“高大上”,背后是曹家巷社区多年来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改变社区居民生活面貌、就业环境、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曹家巷社区通过营造消费新场景、打造让社区居民实现自我价值的归属地、实施“产消者计划”、培育社区居民创业,激活了社区居民的创业“引擎”。
“产消者计划”破社区创业难题
“我们老年人就希望社区里有个休闲的地方,可以和朋友一起喝喝茶、晒晒太阳。”“以前,我在成都市二医院附近开了一家糖油果子店,生意很好,后来拆迁,我就把店关了。”……曹家巷社区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后,刘异飞通过入户摸底发现,社区居民有的对社区生活服务有需求,有的则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曹家巷社区制定了“产消者计划”,根据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培育创业项目,帮扶有能力、有创业意愿的居民在社区创业。“这样能让有能力的居民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让广大居民的社区生活需求不断被满足。”在刘异飞看来,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不仅可以为居民创业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带动社区居民充分就业的动力源。“我们计划打造社交协作共享的‘社区邻里小经济场景’,吸引社区居民发挥才能,构建起社区新型产消文化空间,参与的社区居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不仅促进了有创业意愿的居民实现创业梦想,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丰富了居民生活。”
要实现创业项目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双向匹配,需要找出大多数居民需要的,筛选掉一些实用性不大的“伪需求”。为精准培育创业项目,曹家巷社区的工作人员把收集整理的居民需求与第三方组织“地瓜社区”对居民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化运营的判断相结合,对社区创业项目进行筛选培育,并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帮扶服务。颜世平夫妻经营的糖油果子店就是曹家巷社区“产消者计划”的创业项目之一。2020年,曹家巷社区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部分闲置空间提供给颜世平夫妻经营糖油果子店,并给他们修了存放食物的地方,帮助他们成功二次创业。“我们店不仅卖糖油果子还卖盖碗茶,大家都爱来这喝茶、吃糖油果子、聊天。”如今,颜世平夫妻经营的糖油果子店不仅成为曹家巷社区居民主要的休闲场所之一,还吸引了许多其他地方的年轻人来“打卡”。
颜世平制作糖油果子。供图/四川省就业局
专业组织为社区创业项目添活力
社区居民创业项目的落地生根不仅需要满足市场需求,也需要专业化、市场化的创业指导,及时帮创业者解决在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为此,曹家巷社区与“地瓜社区”合作,由“地瓜社区”对曹家巷社区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开在曹家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糯语亲子馆”就是第一个孵化成功的项目。
2021年3月,曾是幼儿园园长的杨磊加入了“产消者计划”,成为一名创业者在社区创立了“糯语亲子馆”,为社区居民提供早教服务。杨磊虽然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她发现之前积累的经验更偏商业化,不太适用于社区经营。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与“地瓜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在亲子馆的收费模式、课程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逐步调整。经过调整,“糯语亲子馆”运营一年多以来,整体运营稳定、发展良好,受到了居民的喜爱。“社区给我们提供的专业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了困难,让我对亲子馆的发展更有信心。”杨磊说。
“在‘社区小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粘性更强,服务属性也更强,创业项目运营不能完全照搬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方式。”刘异飞介绍,为了帮助居民创业项目健康发展,曹家巷社区不仅与“地瓜社区”合作,共同孵化创业项目,还积极向人社部门借力,为社区创业项目提供更精准的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
畅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我是第一次创业,对创业需要办理的手续以及帮扶政策不熟悉,这些都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的。”2021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张辉因喜欢骑自行车,在成都市金牛区芳倍街经营了一家自行车店,主要从事自行车及其零配件销售。3个多月后,张辉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指导下,申领了1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社区工作人员很专业,不仅告诉我可以享受的帮扶政策,还讲解了申领流程和需要提供的材料,我很快就申请到了补贴。”
“现在创业帮扶政策很多,政策用好了不仅能减轻居民的创业压力,也有助于创业项目的运营和发展。社区工作人员要熟悉了解相关政策,才能及时为创业的居民提供帮助。”刘异飞说,社区是创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曹家巷社区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培训中心,积极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人社部门举办的政策和业务培训班,邀请市、区就业部门实地指导,提升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服务水平和能力,重点为初创业者开展跟踪服务。“创业帮扶政策在曹家巷社区落地落实,关键是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对创业帮扶政策的认识和政策运用能力。”据金牛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为发挥社区为初创业者服务的前沿作用,金牛区依托创业导师团资源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创业帮扶政策在社区落地见效。目前,曹家巷社区已帮助13位居民实现创业。居民用双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感受到社区的改变,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上下滑动阅览
(本文刊发于《四川劳动保障》杂志2022年第3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记者:张玉芳
实习生:代启元
审核:蒲芸茜
主编:刘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