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原生态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随笔
在众多的书目中,选书时起初并不知道选什么书,大多关注的是教育大家的书,无意之中看到《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书,“朴素”一词吸引着我,环视我自己做人朴素,课堂也不追求华丽,也显朴素。那我要拜读一下韩素静老师“朴素”的课堂是怎样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语文课堂正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所实践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思就是“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
本书由四辑组成: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和我这样教语文。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浅谈一点点:
一、语文课要上的扎实、朴实、厚实。
语文学科必须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识字、阅读、写作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1、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识字。
我们常见的识字教学,特别是在公开课几乎都有这样的环节:老师问学生“会读这些字吗?”学生回答会,于是齐读两三遍,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识字教学有效吗?我们的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落在“认识”上,更重要的是“会写”,并且得“美观”,要写出横平竖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块字,甚至还有更高的要求——理解词语。
2、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的练习朗读。
于老师曾这样说:“有人把读书叫‘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但回顾平日的课堂,我仅局限于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听读而已。有时我们还会贴上一张文雅的标签儿:初读、品读、精读、赏读,但是到底怎样的品读、精读、赏读,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可能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常规的课堂,我注重的多是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心。余秋雨曾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因此,语文课堂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静静的读书环境,让他们静静的阅读,默默的沉思,让他们静下心来去勾画、去圈点、去批注。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摸索到通往知识殿堂的路。
3、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的练习写作。
学习写作是语文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我们平时的课堂,阅读课只是用来分析课文,作文课才用来写作,阅读和写作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殊不知,课文本身就是写作的典例。“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课堂上,我们要带着学生扎扎实实的触摸字词,感知语言,探索有限的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评价一个语文教师是否优秀,不在于他给学生讲了多少课文,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课堂因真实而精彩。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课堂因真实而精彩。书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外国教育专家观摩中国小学课堂。课堂上,老师讲的很精彩,学生的回答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下课后,大家都是赞叹,认为这样的课肯定能赢得外国专家首肯。但谁知,评课时外国专家却耸耸肩膀说:“既然学生都会,这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
回顾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也是如此。现在的学生几乎是人手一本课堂笔记,课堂上老师问的问题,他们都能对答如流。即使杜绝不准上课用,也会有很多同学提前将笔记写到书上。甚至是公开课上老师担心冷场,布置的课前预习很多同学也是将参考资料抄到书上,这样只能掩盖学生理解的真实状况,导致的结果是课堂的虚假化和肤浅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理所当然是暴露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只有真实的、完全的暴露,老师才能适时进行点拨。这个过程尽管艰难,但正因其艰难,学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从不懂走向懂,从不会走向会。课堂允许不完美,但是不允许不真实。
三、语文课堂需动更需静。
新课改强调“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于是很多课堂“动起来”,而不是一时的动,而是全过程的动;不是一个人动,而是全员动、全班动,老师也跟着动。诸葛亮曾言:“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需要静思默想、静心钻研、冥思苦想,不经历这样静心求学的过程,学生是很难有成就的。
可惜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会这样沉静的思考,他们很大声的读,亦或讨论的不亦乐乎,仅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和喧哗。课堂需动更需静,特别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没有一种宁静的氛围,不让学生静下来思考,静下来沉淀,难以达到外在的氛围与内在思维的和谐统一。静水深流,表面上沉静,其实内在的思维在激烈的碰撞。
语文课堂上,我们既需动,但也更需静。静往往比热闹更可贵,它能让每一个个体主动的去想象,主动的去揣摩。思维的火花静静的闪烁,情感的波涛静静的流淌。在静中,学生芬芳的心智之花悄悄开放,真正实现了生命在场。
四、语文课千万别让黑板闲着。
在多媒体普及的时代,黑板的作用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了。老师上课需要展示的内容全部都放在了PPT上,有了多媒体进行展示,再一笔一划的板书似乎就没有必要了。我们不能否认多媒体具有信息丰富、呈现快速、形式美观等优势,也能展示出老师所需要的板书内容,但他就一定能代替板书的作用吗?不,多媒体有自身的优势,板书也有板书的长处。
板书能够参与建构课堂教学情境,如:课堂开始,老师用大号而正规的方块字书写课题、作者,为学习活动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板书可以强调关键知识,引导学生做笔记,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板书真实的记录的教学过程,反映师生在课堂中的思考轨迹,适合学生进行理解时的思维速度。总之,视听结合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对知识要点进行板书,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清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语文课千万别让黑板闲着,如果我们让多媒体课件代替了黑板,我们将失去一个个惊喜,一次次精彩。课堂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场所,别让闪烁的画面代替具有温度的板书……
很喜欢《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一书,韩老师在教学、教研的实践中坚持研究、细心观察、反复提炼的真切见解使我受益匪浅。于映潮老师说:“一位语文老师最可贵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立志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最好的语文学科教育。”对于语文老师而言,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具备高超的语文能力,便是莫大的幸福。
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朴素的、实在的、有效的。
阅读让我们——
创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创造一个超越过去的自己,
创造一种新的生命的样子。
文字:武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