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门市公安局按照上级公安机关党委安排部署,以争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目标,深化创新警务模式,夯实基层工作基础,落实便民利民举措,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扎实推进“打、防、管、控”各项措施,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真正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辖区范围内多点开花、落地生根。
突出“三筑”,强夯基层基础。坚持民本观念,警力警务下沉,加强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机融合,创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一是筑牢战斗堡垒。实行“民警+辅警+网格员+治安户长”联勤协作的社区警务模式,将治安防范、人口管理、信息收集、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等派出所基础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社区警务考核量化指标,形成人力联动、资源联合、职能联袂的工作闭环。二是筑实基层队室。建立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为中枢、案件办理队和社区警务队共同作战的“一室两队”勤务新机制,实行值班备勤、警情处置、视频监控、信息研判和勤务督导“一体化”运作,实现勤务模式由“条”向“块”转变,勤务管理由“值班负责制”向“岗位负责制”转变,勤务运行由“坐”向“动”转变。三是筑强科技助力。强力推进以主干路加密、城中村“小天网”、技防村村通和重点部位全覆盖等“四大骨干”工程,通过为基层所队下放的各类“权限”、各类现代警务装备和移动警务终端,助力基层所队实现“数据汇聚、电子围城、智慧打防”。
突出“三防”,支撑平安创建。坚持民意导向,创新警务模式,多元化、多渠道发动各方力量,因地制宜不断提升平安创建、守护安定的警务效能。一是实施“警民共建”联防。突出党建引领,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推动社区警务与社区党建工作相融合,推行社区民警进社区班子、挂任“村官”机制,实施派出所与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打造建立平安对策共商、社区警务共议、要事难事共解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二是施行“村级辅警”驻防。积极融入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明确一村一辅警,负责协助社区民警开展服务群众、采集信息、调解纠纷、巡逻防范、安全检查、安保维稳以及视频监控巡护等工作。三是发动“群众团体”助防。充分发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多方基层组织力量,整合社区村居干部、网格员、治安户长、楼长、物业保安、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打造形成“一村一助理,十户一联防,三百户一网格,一格一专员、一呼百应”社区警务新模式。
突出“三建”,多元化解矛盾。坚持因地制宜,建立联动机制,探索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有效衔接的“三调联动”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力促化解在早、调解在先。一是构建“法制工作队”。以纠纷多发的村组社区为试点,聘请司法专业人员挂靠到派出所或社区警务室,参与社区调解纠纷、倾听诉求。二是组建“矛盾调解室”。充分发挥老法官、老检察官、律师、人民陪审员、司法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专业知识丰富优势,创新建立“六位一体”进所队工作机制,在派出所建立“警民联调工作室”、流动法庭,在警务室设立“警民联调工作站”,发动“五老”人员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做到矛盾纠纷主动管。三是设立“户长工作岗”。通过创新搭建户长工作平台,在社区、村居、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领域广泛招募户长,充分发挥其在本行业领域情况熟、人员熟的优势,积极防范、排查、发现矛盾隐患,做到“小事不放大,纠纷不扩散”。
突出“三化”,创新管理服务。坚持民生警务,做实便民服务,从为人民群众办小事、解小忧抓起,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达成治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一是亲情化走访。组织社区民警深入社区、企业、村居广大群众当中,走访倾听群众意见诉求,了解疫情影响下的民生状况,主动排查风险隐患,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二是便捷化服务。借力“放管服”改革,将与群众关系最密切、办件量最大的窗口业务延伸至警务室、社区、农村和重点企业,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制度,推行“无差别受理”“一站式”服务,打造“半小时”警务服务圈。三是阳光化评警。健全“警民、警企、警营”三项恳谈机制,通过警民联系卡、民意联系箱、网上办事系统和便民服务微信群,广泛征集各类线索和意见建议,有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下一步,玉门市公安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精神,固化提升城乡社区警务模式,不断增强维护辖区稳定、守护一方平安、服务人民群众、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持续推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走深走实,切实打造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基层治安战斗实体。(徐建华)
监制丨董 仪
终审丨王冬梅
审核丨贺 聪
编辑丨吴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