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平安友谊建设的整体水平,友谊街道以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为契机,构建党建引领,“一网统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微网格”推动“大治理”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强化党建引领,落实责任担当。为确保矛盾纠纷化解落到实处,友谊街道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协调、社会参与、多元化解、法治保障”的工作原则,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及分管信访工作的副主任为成员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由平安建设办、司法所、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法院等多部门联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建成了覆盖城乡、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落实网格长9人,网格员109人,常态化开展本区域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工作。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五项”机制,筑起预防矛盾纠纷激化坚固堤坝。建立排查发现机制。将辖区内人、物、地、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以领导下访、网格员走访的工作机制,深入群众,上门倾听群众心声,全面集中、深入地掌握社情民意,真正了解居民内心所思所想所需,真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建立信息收集研判预警工作机制。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居民说事室、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平台,以网格员为骨干、群众队伍为依托的联动体系,常态化、全方位、多角度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和潜在风险点,分析研判,发现矛盾纠纷提前介入,确保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行动、早预防、早化解,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针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级负责,归口调处,依托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站,有效整合街道干部、村社区干部、辖区民警、司法干警、律师、人民调解员、老党员、网格员、总商会调解员等工作力量,运用“五步”工作法常态化、多角度的化解辖区矛盾纠纷。建立动态监控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舆情、重点人员、重点领域等矛盾纠纷的排查监控,动态监控矛盾纠纷信息,提升动态掌控和及时有效化解处置矛盾纠纷的能力。建立案件回访工作机制。根据需要对已经办理、化解完毕的矛盾纠纷,街道采取实地走访、电话约访了解事项落实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主动查找工作薄弱环节,切实推进问题解决,不断提升依法化解矛盾的能力。
三 、强化队伍建设,打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合拳”。做好选拔任用关,严格村社区网格员的选拔聘任,落实保障经费,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为民服务意识强的网格员队伍,是科学化解基层矛盾、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的基础。设立专职调解员,聘请富有基层经验的“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律师、老党员、社区工作者、片区民警等为专职调解员,落实“以案定补”,每化解一起,按照难易程度,给予300、500、1000元金额不等的奖励。对调解员进行专门培训,对调解业务、调解方法、农村实用法律等内容组织集中培训,使其知晓如何通过有关程序依法合规处置矛盾纠纷事宜。
四、推进“五步”工作法,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解决基层矛盾纠纷,街道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一“访”,深入走访、全面梳理,认真分析研判矛盾纠纷类型,落实级别预警,分级负责的制度 ;二“谈”,在对纠纷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当事人面对面、心贴心的谈案情,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帮”,对于现实困难的当事人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对于家庭困难的信访人,通过纳入“低保”、给与生活救济、走访慰问、帮助推荐就业岗位等方式,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四“解”,以“事要解决”的原则,对于当事人反映的合理诉求,在政策范围内,予以跟踪落实,对于不合理诉求,解释到位,最终实现息诉罢访;五“控”,对于经过调查研究,认定为“无理上访”的案件,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将上访人稳控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