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渡马镇新民村立足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找准定位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眼下“多点开花”的山区特色产业,正书写出一篇篇生动的“致富经”。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做好坝区产业“新文章”
新民村马田坝是渡马大坝上种植业的“后起之秀”,面积约800亩。新民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坝区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紧扣“八要素”,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利用土地流转资源,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联结到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上,通过务工、分红、反租倒包等多种途径分享农业产业发展红利。按照“合作社+示范户+农户”运营模式,由村内产业发展大户牵头,流转土地300亩发展杂稻制种及蔬菜种植产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个,带动300余人次就业,发放务工工资超20万元。
新民村利用水稻和油菜的生长时间差,采取水旱轮作方式,大力推行“水稻+油菜”接茬轮作,鼓励农户在水稻收割后对闲置稻田接茬种植优质油菜600亩,让“冬闲田”变为“增收田”“景观田”“效益田”,切实提升农村闲置土地利用率。在新民村党委书记杨竟凯的畅想中,“水稻+油菜”种植模式将在明年春天衍化成“花海经济”,“油菜花海”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色”产业。
点燃产业发展绿色引擎 打好林下经济“致富牌”
新民村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依托本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将闲置的林下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发展林鸡、林蜂、林下中药材等。积极引入养鸡大户曾令泉,在新坪片林排组打造林下养鸡基地2个,年出栏可达3万羽。引入养殖大户后,新民村“两委”积极帮助协调土地等资源加快产业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增强大户在新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与动力。截至目前,该林下养鸡基地共计带动村民就业5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超10万元。
同时,依托原始天然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丰富多样的蜜源植物,创建养殖蜜蜂的“天然蜜场”,积极引导村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推动蜜蜂养殖产业成为带动百姓致富增收的甜蜜事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发展、能增收的路子。目前,新民村养殖林蜂500箱。为保障村民们科学养蜂、提高效益,新民村村“两委”邀请相关专家实地开展培训2次,远程视频指导5次,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引入产业发展源头活水 走好生猪代养“致富路”
新民村巧借第十一届村“两委”换届契机,积极动员在外的能人返乡,共同谋划新民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多方劝说下,致富能手陶述先决定返乡竞选村干部,并寻求创业机会,带头发展产业,开发就业岗位,带富乡亲。
过去,陶述先长期在外做生意,已小有成就,47岁却返回家乡,重头来过,当了“猪倌”,实现了华丽转型。返乡后,陶述先成功被选为新民村党委副书记,成立了天柱县硕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筹500万打造了可容纳3000头生猪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年可出栏两批。2022年2月,该养殖基地获“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称号。
为进一步降低因猪肉价格大跌等因素带来的产业发展风险,陶述先找到新希望公司,由新希望公司为养殖基地提供猪仔、饲料、药品及技术指导,生猪养成出栏后,由新希望公司回收销售,按照“生猪代养”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业,年均收入可达140万元。
返乡创业对于村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们能就近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可以就业增收。今年以来,生猪养殖基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50人次,发放劳务资金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