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美丽乡村_致富经走进荆州_怎样致富致富

怎样致富致富_荆州美丽乡村_致富经走进荆州

致富经走进荆州_荆州美丽乡村_怎样致富致富

怎样致富致富_荆州美丽乡村_致富经走进荆州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黄宏林,男,汉族,1963年3月生,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毛家港镇魏家祠村村民;严玉芹,女,汉族,1968年12月生,黄宏林妻子。

在女儿不幸煤气中毒身亡后,黄宏林夫妇强忍丧女之痛,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捐献女儿遗体和器官,使五人生命得以延续,谱写了一曲大爱赞歌。

黄宏林、严玉芹是一对农民夫妇。2012年1月26日,大学快毕业的女儿圆圆在深圳实习时煤气中毒。住院20多天后,黄宏林夫妇得知女儿已没有自主呼吸、无生还可能时,便向深圳红十字会提出捐献女儿的器官和遗体的申请。“圆圆虽然不在了,但她以另一种方式在五个人的身体里活着,我感到欣慰!”每当有人提起捐女儿器官的事,黄宏林虽然这样安慰自己,可总是忍不住掉泪。

黄宏林说,他是看到和女儿同在一间重症监护室的湖南小伙子痛苦无助的样子,才动了这个念头。“湖南小伙双肾萎缩,但他心智清醒;那男孩心地善良,他常常会朝我们看,有时,一看到我们流泪,他也跟着流泪。他父亲总是拿着一沓催款单和一张病危通知书,成天以泪洗面。”黄宏林说。男孩眼里流露出的无助和对生命的渴望,撞击着黄宏林本能的父爱!2012年2月,黄宏林在医院无意中看到“捐赠器官”的海报,“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把女儿肾脏移植给那小伙子,让女儿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延续?”于是,他找到深圳市红十字会,办理了捐献女儿肝脏、肾脏和眼角膜等五处活体器官的手续,成为深圳捐献活体多器官第一人。

“捐赠遗体的时候,我只提出把女儿的头发带回来,给她做个墓留作纪念。”黄宏林说。为挽救女儿生命,黄宏林夫妇背负了7万多元的债务,面对好心人和社会各界捐赠的50多万元的善款,他们却选择靠自己的双手偿还医疗债务,将善款拿出来转捐给了更需要的人。截至目前,黄宏林夫妇已向当地四所中小学校捐赠5万元,资助200多名农村贫困学生;为村里的新农村建设捐款3万元;为身患双肾萎缩症的高中学生夏佳佳捐款1万元……黄宏林有一个愿望,用剩下的善款创办一个帮扶基金,去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

熟悉黄宏林的人都知道,只要能够帮助别人,黄宏林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哪家哪户有难事,他知晓了,总是第一个上门;青年劳力外出打工了,谁家卖粮、哪家修房,只要吭一声,黄宏林立马就到。听说村里修路缺钱,他主动要求把社会各界的捐款拿出来。

161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新疆军区后勤部原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62傅 强

傅强,男,汉族,1969年1月生,安徽省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职工。

15年来,傅强无偿献血及血小板共计68000多毫升,相当于14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他倡导组建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无偿献血总量达180万毫升,用鲜血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践行了“学习雷锋、帮助他人、提升自我”社会美德。

傅强是一名普通职工,20多年前,一次工作意外造成他脊椎压缩性骨折。可能终身瘫痪的傅强,一年后却在家人和朋友鼓励下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了,重新站起来的傅强总想着回报命运的垂青。1998年,傅强在街头献血宣传车上了解到,每天都有众多危急病人在等着血浆救命,傅强二话没说就在宣传车上献血400毫升,从此开始他无偿献血的旅程。至今,傅强已累计无偿献血68000多毫升,居安徽省无偿献血爱心榜榜首。

为让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里来,2005年6月,傅强倡议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无偿献血志愿者团体——马鞍山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工作之余,傅强带领志愿者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组建献血应急分队为当地医疗部门提供应急血源。2011年9月,马鞍山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傅强闻讯后立即组织和参与献血并抢救伤员,两天一夜没合眼,88位志愿者捐血量达2.6万毫升,确保了此次临床抢救用血需求。马鞍山市一名儿童不幸患上白血病,需持续供应血小板维持治疗,但血站无法保证持续供血。傅强组织13名会员持续为这个孩子捐献血小板,保障了治疗顺利进行。八年来,马鞍山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250多名会员无偿献血总量达180万毫升,占马鞍山市临床用血量的1/16。

傅强于2007年3月牵头组建了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总队,并担任队长。六年来,服务总队吸收1229名爱心人士加入,先后开展了无偿献血、人道救助、关爱孤残儿童、温暖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335次,组织举办广场公益演出15场,出动志愿者19570人次。傅强不仅自己热衷公益,还让自己的家人也一起加入志愿服务行列。13岁的女儿傅雨辰,从5岁起就经常跟爸爸一起上街宣传公益,被评为“马鞍山十佳美德少年”。妻子裴春梅是马鞍山第八中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关爱弱势群体心理健康,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

傅强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特别促进奖、安徽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63曾德梅

曾德梅,男,汉族,1930年6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镇退休干部。

14年来,曾德梅的足迹踏遍仙游县18个乡镇、300多个村庄、200多所学校,行程近10万公里,先后募集助学款2444万元,使11139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点亮万盏希望的灯塔。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被誉为“助学爷爷”、“爱心老人”。

1999年春节前夕,退休的曾德梅随仙游县妇联“春蕾计划”项目实施者下乡访贫,看到失学孩子的窘境,受到巨大的震动。他掏出身上仅有的600元退休金,当场决定和3名特困生结对子,长期资助她们上学。从那以后,节俭的老人仅靠一份微薄的退休金以及各级发给的慰问金、奖金,先后结对资助了57个孩子;受他影响,老伴以及五个儿女和两个孙女,也分别结对一人,全家共资助了65位贫困生。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老曾决心动员更多的人,共同推动扶贫助学。

曾德梅揣着贫困生资料,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深入机关、企业,动员大家加入爱心团队。在他感召下,仙游县成千上万的人加入扶贫助学行列。仙游县还特地成立了助学活动联合会,建立贫困学生资料库,使助学活动从群众的自发行为,发展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常态化助学活动。许多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都被老曾所感动,从中央到地方10多家新闻媒体的26名记者,结对资助了28名特困生。几名热心公益的年轻人还义务帮助老曾建立“仙游爱心网站”,设立助学专门账户,吸引更多网民加入助学行列,在互联网上演绎着无私助学的真实故事。参加助学活动的除党员干部、公务员外,还有企业家、侨胞、普通员工、僧尼、军人,汇聚成蔚为壮观的爱心群体,铸就了“曾德梅爱心助学品牌”。

14年来,在老曾穿针引线、多方奔走下,1万多名贫困生圆了就学梦,其中毕业参加工作的就有500多名。昔日受助,今朝助人。许多当年受助的贫困生,参加工作后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捐了出来,去帮助那些更困难的学弟学妹。曾德梅老人说:“只要我耳朵不聋,眼睛看得见,脚还能走得动,就要坚持助学,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上学!”

曾德梅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福建省道德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164韩文林

韩文林,男,撒拉族,1972年3月生,青海撒拉尔集团总经理。

作为一名企业家,韩文林在自己发家致富后,不忘帮助乡亲、造福桑梓,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使原本贫困的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

年轻时的韩文林同所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远离故土,在外求学。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出国进行深造时,父亲经营的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韩文林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振兴家业的责任。他认真分析企业面临的困难,通过以物易物,用两万余件牛绒衫置换了30辆轿车、100辆手扶拖拉机,并将这些小轿车、拖拉机租借给乡亲们跑出租搞生产,既让企业渡过了难关,也帮助乡亲增加了收入。

2007年,生意越做越大的韩文林,参加了循化县政府组织的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企业信誉获得了孟达天池景区经营权。公司接管后共投资5170万元,对孟达天池景区的宾馆、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新建改建。2008年,孟达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青海十大最美景区之一。韩文林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力排众议,投资开辟绿色通道,无偿帮助当地村民建立观光驮运队,并为他们一一购买了保险,仅此一项就带动景区周边600余户农民增收,使原本很贫困的木厂和塔沙坡两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多元。韩文林了解到由于塔沙坡村地处偏远,村民吃水困难,便自己出资32万元,为村民引来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同时他还拿出资金改建了塔沙坡村通向外界的乡村公路。

身为撒拉族的韩文林,有着跨越民族的大爱。一次,他得知拉木龙哇村藏族村民才毛加身患重病,常年卧床,生活极为困难,他主动进行接洽资助,数年如一日,从无缺漏。“只要有人需要帮助,我就义不容辞。”韩文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次路遇为探望病人蹒跚而行的老妈妈,他不仅驱车送老妈妈到了医院,而且临走还留下了身上全部3000元现金。一次外出就餐,得知一名在餐馆打工的学生由于家境贫困无钱读书,他每年出资5000元帮助这位贫困生完成学业。韩文林还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近年来,先后为汶川、玉树、芦山等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累计金额达550余万元人民币。他常对身边的人讲,他是在党的惠民政策下富起来的,如今有能力帮助别人,就要为和谐社会建设尽一份力。

韩文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海省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65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

解黎明作为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15年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共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她已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1985年,离休以后的解老,本该享受平静的离休生活,可和老伴儿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贡献。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两位老人离开人世。2002年6月,与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儿因病去世。7月1日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频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06年,解老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2011年,解老再次承诺:每年再拿出1万元,资助十户贫困家庭。今年3月,88岁的解老参加完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乐乡大羌村,带头捐资1万元,用于家乡水源建设,美化家乡生态环境。

38载青春献岗位,27年夕阳红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失学儿童;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富足,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黎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166靳国芳

靳国芳,女,汉族,1937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建南社区学雷锋志愿者工作站站长。

1992年退休后,靳国芳全身心投入到建南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带领社区100多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解民忧,化民困,为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被广大居民誉为“群众的贴心人”、“身边的活雷锋”。

多年来,靳国芳坚持每天“坐班”,接待业主来访,对业主的意见、建议和求助,详细地记录在小本子上,不惜跑腿、磨嘴皮子,给大家排忧解难。靳国芳为居民办事从来不嫌麻烦、不怕打扰,只要居民求助,不管是节假日,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是严冬酷暑,她都有求必应。时间长了,她的手机号码、家里固定电话成了小区尽人皆知的“大靳热线”,她家里则变成了不挂牌的“群众来访接待室”。靳国芳的热线电话记录本上,30多页纸上记满了居民求助信息:有反映邻里纠纷的,有希望帮忙进行遗产分割的,有说家里水管堵塞的……

建南社区是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1300多名退休居民中有64人是空巢老人。此外,社区里还有残疾人97名、低保户42户。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困难群体,在靳国芳的倡议下,建南社区志愿服务站专门组建了空巢老人帮扶志愿服务队、助残帮扶志愿服务队,发展了40多名志愿者,一起开展结对帮扶。社区有一位空巢老人叫岳克元,由于腿脚不灵便且患有精神疾病,2012年冬天曾一度卧病在床,几乎奄奄一息,看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靳国芳找到志愿者赵仁果,请他帮忙一起照顾岳克元的生活起居。做饭送饭、接屎倒尿、送医送药……在赵仁果的悉心照顾下,岳克元老人的身体慢慢有了好转,不仅能下地行走,还能到社区文化广场跟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了。“是大靳和志愿者们救了我的命!”岳克元逢人就说。社区居民对靳大妈的评价是:“人实在、心肠好、没私心,志愿者们从心底里敬佩她,才愿意跟她一起干好事、做善事。”经常在建南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师生,也被靳国芳的事迹所感动,在社区成立了“幸福小站”志愿者服务队,对社区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长期进行“一对一”帮扶。

靳国芳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67裴永俊

裴永俊,男,汉族,1946年11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四场3连退休工人。

裴永俊虽然身患残疾、家境贫困,却46年如一日无私照顾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精神病人,用真诚和爱心,给予了他一生的呵护。

上世纪70年代,21岁的裴永俊因意外事故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当时同龄人张善玉因患精神病生活难以自理,他的生活成为连队领导忧心的问题。裴永俊主动提出照顾张善玉。当时连领导担心他一个单身男人,又是残疾,无法照顾好一个精神病人。可裴永俊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了连领导,从此,裴永俊就有了一个叫张善玉的兄弟。

当时,裴永俊每月只有十几元的工资,一个人过日子就紧紧巴巴,加上照顾张善玉,他每个月都入不敷出。后来裴永俊娶妻生子,许多人都以为他会放弃照顾张善玉。可裴永俊的妻子张碧花也是个善良的女人,夫妻二人将张善玉照顾的更好。在裴永俊一家人的呵护下,张善玉夏有单衣,冬有棉服,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每到吃饭,裴永俊总让张善玉先吃。有时,连队调皮的孩子追着张善玉叫“张疯子”,性格耿直的裴永俊就耐心教育孩子说,残疾人也是人,也需要别人的尊重。

张善玉虽然疯疯癫癫,却时时记得裴永俊对他的照顾。看到裴永俊从车上卸煤,他会飞快地跑去帮忙。见到裴永俊拿着理发推子过来,张善玉就会像个孩子一样,乖乖的低下头让裴永俊给他修理头发。2008年,裴永俊突发心肌梗塞住院,清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妻子,张善玉有没有人照顾?妻子笑着说:“放心吧,专门托朋友照看着呢。”

40多年来,裴永俊一直坚持免费给连里的职工、孩子们理发。那些婴儿时期就让裴永俊理过发的人现在都已为人父母,而他们的孩子也继续让裴永俊理发。退休后的裴永俊开了一家小商店,从此团场幼儿园的孩子总能在六一节收到裴爷爷送来的礼物,铅笔、毛巾、牙膏、牙刷和各种各样的小零食。然而裴永俊自己一条假肢一用就是30年,挽起裤管就能看到那条已经劈裂的用铁皮捆了又捆的假肢。裴永俊的商店被人们称为“连队活动中心”。农闲时,许多人聚在这里谈天说地,打扑克、下象棋。裴永俊顺带着就做了连队的义务收发员,多少年来从没有丢过职工的一封信、一个邮件。

裴永俊荣获兵团道德模范、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

模范候选人

201刁 娜

刁娜,女,汉族,1988年5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山东省烟台市南山国际旅行社龙口分社业务部副经理。

刁娜在滚滚车流中,热心救助被车撞倒的受伤女子,当轿车撞向她们时,她用身体挡住受伤女子,保护其不受二次伤害,自己却被车挂倒,导致右腿严重骨折。

2011年10月23日傍晚5时多,刁娜和爱人下班驾车回家,途中发现前方路中一名女子倒在地上,满身是血。当时下着小雨,天色有些阴暗,又正值下班高峰期,来往车辆很多。刁娜担心受伤女子被车轧到,就和丈夫停下车,站在女子前方,用身体为她筑起一道防护墙。他们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不停地打手势、喊话,指挥过往车辆绕行。

没过多久,天彻底黑了。为给过往车辆更明显的提醒,爱人回到车里拿警示牌,刁娜一人在雨中指挥车辆。这时,一辆轿车径直向她们冲了过来。刁娜没有多想,立即挡在受伤女子前面。虽然司机在看清刁娜的一瞬间,猛打了一把方向盘,但为时已晚,还是把她挂倒在地。救护车赶来后,将受伤女子和刁娜一起送往医院。经医院检查,女子受伤严重,车祸造成十根肋骨骨折并颅内出血,幸亏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刁娜被撞后,造成右腿严重骨折,立即实施了手术。刁娜术后连续发烧好几天,要依靠大量止痛片来缓解剧烈疼痛。但对救人这件事,刁娜从没后悔过。她说,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温暖,一条腿受伤能换回一条命,值!在出院前,刁娜还坐着轮椅看望了那位受伤女子,把社会捐给自己的一万元善款转赠给了她。

刁娜和家人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了,也从不曾想过要对外人提及。3天后,一名当地记者到医院体验生活,在与救护车司机聊天时偶然得知刁娜救人的事迹,立即进行了采访报道。随后,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媒体跟进报道刁娜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她被人们称为“最美女孩”。

大义之举源自美丽心灵。刁娜平时就是一个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姑娘。在公司,许多同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得到过她的帮助。一位同事刚分配到单位工作,对业务不是很熟练,刁娜安慰她别着急,手把手教她,并帮忙一遍遍核对数据。还有一次,一位同事要照顾生病住院的家人,刁娜为替她值班,推迟了结婚登记时间。

刁娜获得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等荣誉称号。

202王月川

王月川,男,汉族,1974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农安县巴吉垒中学教师。

王月川爱生如子、嫉恶如仇,在学生人身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勇斗歹徒,全力保护学生安全,自己却身中6刀,伤势严重。

2010年3月18日晚,农安县巴吉垒镇第三中学住宿生们正在教室自习。突然,身份不明的三男一女闯入三年级一班教室,找出其中一位同学后,不容分说地对其拳打脚踢,还随手抄起班里的木棍、圆规等教具进行殴打。这时,看护晚自习的宗老师见此情景,立即上前制止。其中一名歹徒按住宗老师,掏出刀子威胁其别动,并向全班同学疯狂叫嚣:“你们谁敢动手,谁敢报警,就捅死谁!”就在这危急时刻,闻讯赶来的王月川挺身而出,面对几个穷凶极恶、丧心病狂的歹徒,高声喝斥:“不准打学生,马上退出教室!简直是无法无天!”此时目露凶光、失去理智的歹徒见有人阻拦,将所有怒火和怨恨都发泄到王月川身上。手无寸铁的王月川在和歹徒搏斗中,被连刺数刀,身负重伤,因流血过多昏倒在血泊中。在校师生见状群情激愤,歹徒一看情况不妙,仓皇逃离。

案发后,在场师生一边报案,一边联系王月川家人,将他连夜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他的脸部、胸部、腹部被连刺6刀,肝、胃、肺、肾均被扎伤,肋骨骨折,肋间膈肌断裂,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伤情十分严重,经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王月川对学生非常关心,和蔼可亲、为人师表,对同事们和屯里邻居的大事小情也很上心,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忙。2001年4月5日上午9时,有电话打来说,石长国老师家进小偷了。王月川听说后,立即与两位教师前去抓小偷。大家追出五六里路,王月川的鞋都跑丢了,终于和学校赶来堵截的其他教师一起将小偷制服。2003年一天清晨,王月川经过平山村小吕屯时,突然发现前面一台农用三轮车起火。他二话没说,马上跑到一家农户取水灭火,一边组织路人救火,一边帮忙卸货。当时车上拉的是易燃塑料制品,他不顾个人安危,爬上车手脚并用,将一捆捆货物推向路边。最后,火被及时扑灭,没有发生危险。

王月川荣获吉林省第三届道德模范、长春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和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