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创业_致富经腊肉_腊肉生意前景怎样

腊肉生意前景怎样_致富经腊肉_腊肉创业

长江商报消息“闯海人”回乡创业记——

新春走基层,长江商报记者六度出发。2016年春节前后,长江商报派出十路记者,深入城市基层岗位、探访山乡企业,展示创业者、城市居民、山区农民等在春节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以微观的视角,鲜活生动的笔触,传递普通百姓的心声,感受长江经济带基层产业发展的脉搏,展现迈向全面小康时代下可喜的新变化。

编者按

走进广水市新广福足道总经理王明礼的办公室,一套运动器材、一组简易沙发,简约大方的装修风格让人印象深刻。谈起创业之路,从放弃广州某通讯公司销售副总的高薪职位,到回乡白手起家,如今已是4家足疗连锁店总经理的“闯海人”王明礼,言语间充满着对足疗行业的喜爱与创新。

以健康服务理念做好足疗产业

大年初四,长江商报记者来到广水市新广福足道军民路总店实地探访。记者观察发现,不少到店的消费者都是一家三口,似乎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足疗店不太一样。总经理王明礼介绍,创业初期,新广福就提出“请带太太来洗脚”的广告语,“在我们的服务理念里,不光是男人可以来洗脚,女人也可以来,全家都可以来。事实上,女顾客已经占到了总顾客人数的30%以上。”

王明礼说,15年前,广水就有人涉足洗脚行业,但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运作模式,不过却让考察项目的他看到了机会。在历经一周的思考后,这位“闯海人”毅然放弃在广州的高薪职位回乡创业,做一个专业性的足疗项目。

在王明礼看来,真正的足疗行业不仅仅是洗脚,还应该是跟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结合的养生服务。2003年,王明礼曾到北京参加首批足部按摩《国家职业标准》师资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国足部按摩专业讲师资格证书,新广福足道在湖北也成为第一家足部按摩服务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店子。

“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人们去理解、接受和喜欢这个行业。”王明礼一直坚持正规、专业、健康和服务的经营理念,经过15年来不懈地努力,如今他的新广福足道几乎成了当地的特色品牌,部分技术在湖北省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足疗这个行业,我们公司有近6个技师获得过全国奖项,其中1名技师更是在全国比赛中获得过亚军的好成绩。”王明礼开心地说,“现在店子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年利润率达到24%,超过行业平均利润近两倍。”

王明礼笑言,新广福有如今的成绩,就在于他们只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把脚按好”。他介绍,从客人进门到出店,都有标准化的要求,“我们的理念就是专注于专业技术和服务。比如,女技师在上班时间内,都严格要求不能给顾客留电话或单独外出吃饭。”

对接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

目前足疗行业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行业规范和专业性的问题,王明礼坦言,许多足疗店都在拼“装修”,其中不乏投资超千万元的店面。可仅依靠足疗服务很难支撑正常营运与成本支出,于是部分企业就会开设一些附加服务或平台,比如说家庭影院等,但能否盈利还要看企业自身定位与发展情况。

众所周知,足疗行业是一个流动性非常大的行业,而新广福里年限最长的技师有12年。“有些都是从当姑娘的时候就在这工作,后来结婚了又回来上班,这在业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现在都有3个技师买车了,去年也有几个员工买了房。”王明礼说,员工也因此在新广福更有归属感。

如今互联网的脚步涉及到各行各业,足疗行业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据王明礼介绍,新广福已和一些团购网及足疗电商平台取得对接,开始线上推广和线下体验共同运作的探索模式。

“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互联网应用,以按脚为主提供更多服务体验,将足疗产业做得更好。”说到未来发展,王明礼自信满满。

“种植大户”的绿色致富经——

五人公司一年卖出苗木1500万元

大年初二这天中午11点,湖北五峰永俊绿化苗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俊的电话响了。打电话的人是湖南省湘潭市做绿化工程的林老板,也是公司的老客户,对方在拜年的同时,下了农历新年里的第一笔订单——300棵30公分高、直径不低于8公分的红花玉兰树。

“定好正月初八发货,价格是320元一棵,这笔订单是96000元,毛利润能赚大约3万元。”2月10日,王永俊对长江商报记者说,“这在以前,比一个家庭整年的收入都高。”

从卖种子到苗木种植大户

王永俊是湖北宜昌市五峰县民间有名的“种植大户”。这位在大山深处土生土长起来的山民,不仅创办了仁和坪镇第一家集苗木种植培育、绿化树销售、绿化工程承接于一体的公司,而且组织当地1000多户山民成立了湖北五峰永俊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做起绿化苗木种植、销售生意。

“初中下学后,就跟着亲戚当学徒,收购山里的药材像杜仲、黄白、天麻等到外地去卖,90年代就出来自己单干。”王永俊回忆说,2001年前后,他带着收购的白玉兰种子到河南南漳去卖,发现当地农民把从他手上收来的种子种出来发展成芽苗,一株芽苗能卖7-9分钱,长成大树后,甚至能卖到几十元。

“相比平原地带,山区的土壤有着天然的育苗、种植优势,土质湿润、黏性高,山区里那些小块的分散的土地,更适合林业经济。”王永俊分析,“当时的山民缺乏林木经济意识,手臂粗的树木竟然砍了当柴卖,一吨都卖不了几个钱。而在江苏、云南等地,一棵绿化树就能卖出一吨柴的钱。”

为了学育苗、选树技术,王永俊特意拜了一位湖南师傅,跟着师傅各地“历练”,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发成育苗、绿化树培育基地。

滚动种植年销售额1500万

“对山民来说,最担心的是种植后找不到买家。”王永俊告诉记者,从2001年至今,他花了15年的时间打通销售渠道,让山里的绿化树,在山外找到买家。

王永俊还记得,在前往江苏无锡、常州和云南大理、曲靖等地开拓客户时,当地的苗木老板都不相信,远在湖北宜昌深山里会有优质的玉兰苗圃和栾树、枫树等绿化树。王永俊主动提出报销差旅费邀请他们来深山里考察、旅游,他们竟不敢前来,“山区太偏僻了,老板们担心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但当真正来了以后,看到山民们房前屋后优质的绿化树和公司苗圃、种植地,他们纷纷与我们达成长期合作协议。”王永俊说。

为形成循环体系,王永俊采用“滚动种植销售”的模式建立生意系统。他将已育成的树苗,卖给当地山民,再从山民手中收购长成型的绿化树,出售给大山外的绿化公司和苗木公司、绿化工程公司,以保证这一轮苗木售完后,新一轮苗木又成长起来。

事实上,王永俊的公司里只有5个人,却管理着近300亩的苗木基地,去年销售苗木达1500万。

一位县林业局相关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仅在仁和坪镇,像王永俊这样专门做苗木生意的商户就有6家,全镇一年的绿化树销售产值达5000万-6000万元。

如今,王永俊在考察外地绿化树市场后,正组织山民们开展红花玉兰高位嫁接种植项目。

“山民发展绿化经济的意识还不够,苗木来源不足是公司目前发展瓶颈,希望新的一年吸引更多的客商,带动更多的山民来做这个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王永俊说,“山民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苗木资源为公司提供有力支撑,公司只需组织货源、开发客户、进行推广,节省成本、做大规模的同时带动大家一起共赢。”

他正规划着2016年在自家的红花玉兰基地上修出一条绕山的观光路,以招待前来考察的客商。

采访时间:2月11日(大年初四)

采访地点:湖北省广水市军民路

采访对象:广水市新广福足道总经理王明礼

采访记者:陈妮希

采访时间:2月10日(大年初三)

采访地点: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富裕冲村6组

采访对象:五峰永俊绿化苗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俊

采访记者:但慧芳

加工鹌鹑粪便每年可增收280万

腊肉创业_腊肉生意前景怎样_致富经腊肉

长江商报消息土家妹子的生态养殖产业链——

从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沿着山路驱车一个小时,来到大山深处的大房坪村一组,在一个学校旧址改建的厂房里,土家妹子叶海燕精心培育7万多只鹌鹑,不仅带来了年利润数十万元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当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

瞒着家人借款20万养鹌鹑

大年初二早上7点,五峰方大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海燕就在厂房里打理着鹌鹑,为了方便喂养,刚刚过去的除夕夜她都是和丈夫在饲养棚里度过的。

叶海燕养殖鹌鹑的厂房有约10亩的养殖区域,长江商报记者现场看到,周围群山环绕,两个大养殖棚里,鹌鹑们吃得正欢,厂房背后一边是饲料加工区,一边是粪便处理区。

叶海燕告诉记者,以前在渔洋关镇蒿坪板桥冲村的时候,经常看见亲友从农村买土鸡带到城市,渐渐地,她便萌生出创业想法,可惜家人并不支持。然而她决心已定,偷偷找朋友借了20万元建场。一开始是尝试养鸡,之后一次偶然,到江西一家鹌鹑养殖场考察,回家后便转向鹌鹑养殖。

谈到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叶海燕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当地的一次“停电危机”着实让她揪心了一回。

去年7月,突降的强雷暴雨天气造成渔洋关镇蒿坪近3000户客户断电,因为机械停运而不能照明保持恒温,空气也无法流通,养殖棚里的鹌鹑出现死亡迹象,叶海燕一边把死掉的鹌鹑捡出棚,一边急得直掉泪。还好五峰县供电公司及时送来了发电机,虽然不能满足全场的用电,好在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经历过这次风波,叶海燕有了危机意识,对养殖场做了调整,还聘请了江西的一位鹌鹑养殖专家常年驻扎在厂内。如今,在她的精心经营下,鹌鹑养殖数量达到6万多只,还有1万多只幼苗,不但收回了成本还清了借款,其鹌鹑系列产品在市场也是供不应求。

投资100万开展绿色养殖

叶海燕笑着说:“俗话说:要吃飞禽,鸽子鹌鹑。鹌鹑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能做补益药膳主料。市场越来越大,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我们考察的郑州一家鹌鹑养殖场规模达到70万只,饲养大棚就有20多个,工人15个,一个上午捡鹌鹑蛋就可以捡几百个。”通过学习养殖技术,如今,叶海燕认为自己的养殖场也在向这个规模靠拢。她介绍,集约型生产后,目前养殖场每天产鹌鹑蛋900斤,年利润达到了几十万元,产品辐射宜昌、恩施、四川和荆州等地。

产量稳定后,下一步,叶海燕考虑的是绿色养殖和深加工发展。她介绍,每天的鹌鹑粪便有近两吨,以前苦恼没有合适的化解方法,一直都是送给周围的农户种茶或者种玉米蔬菜等。去年他们投资100多万引进了一批粪便烘干设备,粪便加工成上等有机肥后销往全省各园林、蔬菜基地,如今仅粪便这块,一吨就可以卖到1400多元,年总收入280多万元。

因为相关产业的延伸,需要快递物流、饲料加工、产品包装等,她除了聘请十多名正式员工,每年还为村民提供近百个兼职岗位,让村民不用出远门也能打零工。

谈及新一年的计划,这位土家妹子对自己的创业梦充满了信心,她表示,在销售渠道上,将会开拓网上旅游食品市场,并结合当地的柴埠溪大峡谷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精品加工,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要吃飞禽,鸽子鹌鹑。鹌鹑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能做补益药膳主料。市场越来越大,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叶海燕

枝江邹冲村发展路——

让偏远山村变成养老休闲好地方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邹冲村地处丘陵地带,曾经是个交通不便、人多地少、荒山连片的小山村。2月9日大年初二,下了蜿蜒的乡村公路,长江商报记者走在延伸至村户家的泥土路上,翻过一个山头,来到了邹冲村村民张运和的家中。

有了路多种经营村民好致富

暖和的阳光下,张运和正坐在院里剥花生,身旁满地的烟花爆竹皮透露出新春年节的喜悦。黝黑的皮肤,洁白的牙齿,略显苍老的面容,这位头上已有不少白发的老人,即将迎来他的65岁生日。

人勤春来早。“这么好的太阳,晒着也要找点事情做,剥点花生提前为开春之后的耕种准备种子。”老张对记者说着,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中。

进入整齐敞亮的客厅,老张从城里回乡的孙子孙女正看着动画片。厨房里的妻子黄菊香正忙活着午饭。自家打的豆腐、鱼糕,自家做的粉蒸肉、粉蒸排骨,自家烟熏的腊肉和香肠,还有自家喂养的土鸡和山羊肉,香气四溢。

坐定后,老张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前几年村里松树成林,能种水稻的田地非常有限,村民开垦旱地也需靠人力,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交通问题,通往外界的主路也只有一条2米宽的泥土路,一下雨就满地泥浆,而且土路坑坑洼洼,小汽车和大货车都开不进来。”老张说,当时收下的稻谷、花生、柑橘等农作物没办法尽快卖出去,很多商贩因为车进不来,或路不好走而拒绝做村民的买卖。

“现在山上种了创收的果树和茶树,路也修成了水泥公路,货车、小车等常年在干净整洁的公路上跑,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老张露出憨厚的笑容,“如今,山上建成旅游点,山坡整改成果园,畈上建成吨粮田,低洼鱼池供休闲。”村民们靠养鱼、种植果树等多种农业经营走上了致富路,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近几年翻修了房屋,摩托车成了标配,更有人率先买了小汽车。

看未来缩小城乡差距成期待

老张说,他家去年光种植柑橘就赚了3万元,加上鱼塘和水田、旱地作物的收入,一年能创收8万元。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且这些事情还不需要他“出太多力”。不仅如此,老张的妻子在村委会旁经营着村里唯一一家服装店,一家人的日子是眼看着越过越滋润。

不过与大多数村子一样,邹冲村的青壮劳力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平时在村里走一圈,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要么外出打工挣钱,要么在城里读书。老张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宜昌城区安了家,一个在枝江城区开创着自己的事业。

对于老张和他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城乡差异成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老人想为十岁的孙子买份像样的生日礼物,却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孩子们回家都讲普通话,在农村生活几十年的老张只能憋着颇具方言特色的普通话与孙子们交流。

老人的大女儿说:“电影《致青春》中黎维娟有句台词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谁愿意一辈子呆在那个小县城里,直到老死’,我们也想去看看山那边的世界。虽然在城里打拼久了也想回老家看看,不过在村里待上几天又觉得太无聊,好像与外界脱轨了。”

“目前,村里的教育、卫生、医疗条件还不能与城里相提并论,如果村子里的软、硬件设施都好好建设一下,搞搞旅游产业,这一片土地应该也会是个养老休闲的好地方吧?”老张的小女儿不无期待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如今,山上建成旅游点,山坡整改成果园,畈上建成吨粮田,低洼鱼池供休闲。

——张运和

叶海燕养殖的7万多只鹌鹑每年能带来数十万元的经济效益。

采访时间:2月9日(大年初二)

采访地点: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大房坪村一组

采访对象:五峰方大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海燕

采访记者:郑玮

采访时间:2月9日(大年初二)

采访地点: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邹冲村一组

采访对象:村民张运和

采访记者:杨玲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