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梅州讯 在梅江区长沙镇澄滩村,有这样一对夫妇,丈夫叶华忠、妻子郑碧梅均为腿部残疾,30多年来,他们凭着“腿残志不残”的精神,相依为命、辛勤创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养户。近年来,年近七旬的叶华忠开启了第三次创业,从传统的家禽养殖转行发展灵芝种植,用残缺的双腿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努力奔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灵芝试种成功让叶华忠找到了新方向。
“三日走三圩” 又当裁缝又育鸡
来到叶华忠的家中,69岁的老人迫不及待地带记者参观了二楼——他刚清洗完毕的灵芝种植“基地”,昔日闲置的楼房装上了遮光布和玻璃门窗,准备在2021年元旦迎接4000棒灵芝菌包的到来。“门前的池塘为灵芝生长创造了很好的环境,但灵芝对光线很敏感,加装布料营造潮湿黑暗的环境,利于灵芝生长。”叶华忠说,这是他从同行那“取经”学来的。现在夫妻俩有事业可忙,住进200平方米的自建房,儿女安居乐业,在创业前,叶华忠家可不是这番景象。
叶华忠8岁时身患骨髓炎症,因没有及时就医而导致右腿残疾;郑碧梅不到1岁,就因一场意外火灾导致右腿膝盖以下萎缩、丧失脚掌。“我们在1984年相识结为夫妻,同为右腿残疾,但妻子有种残疾人身上难得可见的朝气。”叶华忠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郑碧梅向哥哥学习了裁缝手艺,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走圩串巷,赶赴长沙镇、梅南镇、水车镇等圩场,为村民缝补衣服、更换拉链,精湛的手艺得到顾客的认可,两人过上了“三日走三圩”的忙碌生活。
健康活泼的孩子逐年长大,生活费和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让叶华忠和郑碧梅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不甘落后的夫妻俩在从事裁缝的同时,利用积蓄盖起了100平方米的猪舍,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然而,当时市场猪价变化快,夫妻俩不能看清市场,卖猪时价格跌入低价周期,首次创业就亏损几千元。
面对创业路上的颠簸,叶华忠和郑碧梅毫不气馁。2002年,在梅江区残联和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们向信社贷款8万元,利用老屋办起以养鸡为主的养殖场,养鸡存栏量最多时达3000只,兼顾发展果树、青菜、红薯等种植业。“我们经常拉着200多斤的鸡到梅城的市场销售,积累了很多回头客,还提前还了贷款。”往后10多年时间里,夫妻俩用辛勤劳动和诚信经营换来可观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腿残志不残” 转行学习种灵芝
“一直以来,我和妻子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我们身体不如常人,那就用辛勤的双手、双脚创造未来。腿残志不残,想过美好的生活,残疾人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回想过去36年的创业经历,叶华忠用“艰辛”二字来概括。如今,年事已高的夫妻二人已不能适应劳动强度较大的传统种养业,本可以安享晚年了,他们却有颗闲不下来的心。
2019年,了解到灵芝可在室内栽培后,叶华忠在城北镇扎田村购买了500棒灵芝菌包进行试种,多次到梅城黄塘村一位具有20多年栽培经验的“师傅”家中“取经”,学习灵芝栽培技术。“按照市场价,品质不错的灵芝粉能卖500元一斤,灵芝30元一斤左右,经加工还能制成灵芝茶,发展前景不错。”叶华忠说,成功试种后,他决定扩大规模,在2021年元旦购入4000棒灵芝菌包,预计4月份能收获灵芝带来的“第一桶金”,将“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坚持到底。
叶华忠、郑碧梅一家的客厅悬挂了几幅孙女的艺术照、大家庭的幸福合影,椅子上放着一把二胡。“现在妻子在广州带孙女,我农闲时到梅南镇圩镇找老友拉二胡,自得其乐。待灵芝菌包到货后,我和妻子又得忙起来了。”叶华忠说,每个人心目中的小康标准不尽相同,不等不靠,用辛勤的双手、双脚创造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就是夫妻俩理解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江婵
摄影记者: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