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威海视察,作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重要指示。一年来,威海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的指示精神,打了一场漂亮的扶贫翻身仗。
“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要以绣花功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奔跑在扶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带着组织的重托,带着贫困群众的期盼,立足各村实际,将脱贫火种播撒在各村中。工作中,他们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建项目,搞文化,整村容,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打造乡村致富“新版图”作出了突出贡献。
朱元水:东奔西走,帮村民钱包鼓起来
6月20日傍晚,在乳山市徐家镇小浩口村20多亩樱桃园里,村民们有的忙着除草,有的在给樱桃树浇水。村民们说,这片樱桃园是村第一书记朱元水帮助创建的,樱桃尚在成长期,两年后才迎来盛果期,那时,它将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入。
乳山市徐家镇小浩口村樱桃园
“现在,我们村的水果采摘,几乎全年都没有空档期。”说这话的是村民李娜。李娜说,春节前后,村里的大棚草莓、樱桃上市,接下来是桑葚、桃子上市,然后是无花果、树莓、猕猴桃、苹果。这些经济水果吸引众多游客前去采摘,这让村民的腰包都鼓了起来,“这都是‘小朱书记’的功劳啊。”
李娜口中的“小朱书记”名叫朱元水,现年47岁,这个称谓是村民为他起的。2016年,朱元水被派驻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后,通过对全村的情况进行摸底,他决定先从草莓大棚抓起,帮村民一步步脱贫。
建棚之初,朱元水先是帮村干部打消疑虑,然后联系市镇扶贫部门,当年,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在村里建起两个草莓大棚,后来又引入社会投资,建起8个简易草莓大棚。对草莓大棚的管理,朱元水采用了兜底加分红及收取土地承包费的模式。“这不是一锤子买卖,既要做到眼前就能挣到钱,还得能长期发展。”谈到这个管理模式,朱元水如是说。
当年,这10个草莓大棚为村集体创收3万多元。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对村里来说是个大惊喜。村民都觉得,朱元水为大家指的这条路走对了。而朱元水在高兴的同时,更坚定了信心。
如今,村里的草莓大棚已发展到11个,每当草莓需要疏花和疏叶,村里就会找一些贫困户去干,每人每天能收入60元,这期间的收入为这些家庭解了不小的急。
从驻村开始,朱元水就认定,单一的产业不足以帮助村民脱贫,产业一定要多元化。考虑到小浩口村土地利用率低,朱元水决定在“土地产业”上做足文章。他协调资金20万元,在村南流转置换土地20.6亩,建起樱桃园;协调行业部门投资20万元,兴建一个占地2.1亩樱桃大棚,村每年可从中收取承包费1.5万元。此外,朱元水还引导村民栽种桃子、猕猴桃、树莓等经济水果,引导村产业向采摘、观光方向发展。2018年,朱元水又引进社会资金,在草莓大棚旁建起高标准农家乐,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3年多来,小浩口村实现了村集体年增收18万元,提前两年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整体脱贫。2017年,该村被评为“威海市精神文明先进村”。如今,村里产业又增添了光伏发电、服装加工等项目。
小浩口村红火的光景,令周围的村很是羡慕,他们都说,“小浩口村有今天,多亏来了个能干的‘小朱书记’。”对此,朱元水说,“我感觉给村里每做好一个项目,给村集体每增收一分钱,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王明德:多点开花,让村民精神富起来
“院子啥时候能整好?”“这个戏台真是太排场了!”如今,环翠区羊亭镇王家夼村村民有了新的纳凉点——正在建设的戏台广场。目前,戏台已建成,广场在进行线网铺设,预计下个月村民就能在戏台上看到村吕剧团的演出了。对此,村民们说:“都是王书记引领得好。”
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王家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村民口中的王书记名叫王明德,2018年2月,他被市委组织部选派到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王家夼担任党支部书记,任期内,王明德不仅担负着第一书记职责,还要为村里培养出合格的继任者。驻村后,王明德抓党建推动振兴村里的党组织,抓管理完善村级治理,抓建设美化村居环境,抓产业加快富民步伐。村里美了,村民富了,大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增加。
“走访过程中,我发现村民爱唱吕剧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且村里乐团、演员都不缺,于是就想,为何不在村里成立个吕剧团?这样既能很好地将吕剧传承下去,还能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王明德说,去年4月24日,他和村里的宋文平牵头组建了“王家夼吕剧团”,花费10多万元购置了乐器、灯光、音响等演出器材,设置两处文体活动室。
有了吕剧团,但村民听戏却没有一个舒适场所。为此,王明德于去年底,找人在村委旁空置的院子建戏台,如今戏台已落成,戏台广场正在进行管线铺设,预计7月投入使用。
为丰富王家夼村的文化生活,王明德筹备成立乡村记忆博物馆,将村里的老房子进行改造,发动村民捐赠老物件、老照片,以保存王家夼村的老风貌、老风俗。为靓化美化村容村貌,王明德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等主题,牵头把村里两条主街道制作成彩绘文化墙。
如今,王家夼村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振奋,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和睦。王明德趁热打铁,在村里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以及善行义举四德榜等活动,培育乡村新风尚,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红白事精办减办,收到良好效果;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添加扫黑除恶、禁毒等新内容,印发成册,发放到户。
王明德说,看到村民口袋和精神都满足,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任期内,他会继续努力,将王家夼村打造成一个精致幸福的家园。
丛培民:有的放矢,帮“半边天”家门口就业
如今,走进临港区蔄山镇东武林村,很少能看到三五成群扎堆聊天的妇女,如果问她们都去哪儿了,路过的村民多会说“抓经济去了”。
所谓的“抓经济去了”,其实是去村里的手工加工厂做手工活。很难想象,做这份活儿,每人的月收入能达2000元以上。“这多亏了俺们的丛书记。”村民口中的丛书记,是东武林村第一书记丛培民。
临港区蔄山镇东武林村
为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丛培民从驻村第一天起就沉下身子,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向村民发放“入户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各家各户的情况,他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听大家说真话、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了解大家在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最终,丛培民摸准了东武林村扶贫的脉。他发现,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大多闲在家里,很少有机会出门干活,如果能帮她们就业,村民的收入就会大大提高。
当时,村里有一个闲置的手工加工厂,但厂房破败。为此,丛培民多方联系,投资45000元对其进行扩建,使厂房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0平方米增至300多平方米。在改建厂房前,丛培民联系一家塑料网具公司,为村民找来手工活,不用出村就能挣到钱。丛培民在村里公布这一消息后,当时就有20多个女性村民加入进来。
现在,村民的工作热情非常高,45岁—70岁的妇女月收入能达2000元以上,80岁的老人也能收入1000元左右。同时,出租手工加工工厂,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上万元。此外,丛培民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村里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丛培民说,驻村扶贫就应该遵循精致城市建设的要求,细致到每一个村民,坚持把“不落一人”作为底线任务,把“长久脱贫”作为最终成绩单。(中共威海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