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惠农区育才路街道银河苑劳务移民就业车间里,王愿军与12名“移民姐妹”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卷筒、缝焊、碾边、封底、上盖、点箍、印制商标,在各个岗位工人的默契配合下,一个合格的纸桶制作完成了。
今年27岁的王愿军是“十二五”时期惠农区接收的劳务移民中的一员。本想来惠农后“大干一场”的她被两个孩子牵绊住了外出务工的脚步,全家只靠丈夫一人从事短途运输维持家庭开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银河苑劳务移民就业车间的筹建改变了这家人的现状。2020年,惠农区筹资新建了银河苑劳务移民就业车间,引进宁夏爱邦工贸有限公司入驻,并于同年8月份开始生产,主要以生产环保纸桶为主,用于化工产品、药品的盛放,产品销往宁夏、内蒙古等地,工艺简单、操作性强,可连续为劳务移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得知车间距离银河苑小区不到100米,王愿军果断报名,成为一名工人。“我现在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中午休息2个小时还能回家给孩子做饭。我文化程度稍微高些,能胜任操作机器的工作,每个月工资约3000元,如果全勤还可获得额外奖励200元,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王愿军开心地说。
上有年迈公婆同住、下有5岁孩童需要照顾的马晓莲,面临着和王愿军同样的困惑:想出去务工又不放心家里,不出去务工就只能依靠丈夫一人的工资。自从有了银河苑劳务移民就业车间,解决了马晓莲的后顾之忧。“我现在保底工资3000元,我们夫妻两人工资加一起每个月8000多元了,家里的老人、孩子我还能照顾,老公也能安心上班,相信我们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马晓莲说。
“十二五”期间,惠农区共接收移民3399户1.54万人,易地搬迁政策让移民群众挪了穷窝、换了穷貌、住了新房,但是在城镇扎根落地后,部分移民因文化水平低、自身无技能等原因使他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不足。惠农区以“四查四补”工作为抓手,统筹实施惠农区农副产品加工园扶贫车间项目、红果子镇光伏大棚改造香菇种植、尾闸镇水城民生扶贫车间、银河苑劳务移民就业车间、庙台乡东永固枸杞扶贫产业项目五个扶贫重点项目,吸纳移民就近就业540人,补强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弱项。同时,依托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产业优势,依据移民实际需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岗位推荐、组织灵活就业、提供公益性岗位,多渠道促进移民就业,实现户均就业1.6人,有劳动能力及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记者 周旭 马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