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综合消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湟中区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重点聚焦农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助力农民向更加专业的技术“新农人”转变,有效激发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图片
植健“黑”科技
育出科技引领新品种
“现在农户种植的都是脱毒后草莓苗,这就意味着每株草莓苗都要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的脱毒培育后才能作为种苗对外出售。”在湟中区多巴镇植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草莓苗组培室里,技术员胡文海身着灭菌服正在对玻璃瓶内的草莓苗进行分拣。在草莓脱毒育苗大棚里,一片片网格状的试验田整齐排列,每个方格里培育着不同品种的草莓幼苗,写有品种名称、培育时间的卡片让每颗草莓苗有了“身份证”。
2021年,植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郑州果树研究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等建立了项目合作机制,先后开展草莓茎尖、花药两种脱毒快繁育苗技术研究。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草莓种植都采用匍匐茎无性繁殖,而长期无性增殖扩繁会出现草莓苗病毒累积、植株退化、后代畸形变异等问题。植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草莓苗脱毒研究相关工作,针对草莓苗繁育通病,采用草莓雄蕊花药为培养体,培育脱毒草莓原原种苗,再经培养生成无毒原种苗,以原种苗培育的原种1代、原种2代再交给育苗户进行培育种植。草莓苗在植健农业实验室“复状”后,具有出苗量大、产量高、果型好等优点,经搭载植健脱毒“黑”科技,普普通通的草莓苗一跃成为市场抢手的“爆款”。
植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建设和改造智能育苗温室和组培实验室,当年就脱毒繁育出草莓原原种、原种、原种一代共110万株,有章姬、红颜、甜查理等34个品种。公司研发脱毒草莓苗离不开育苗中心11名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其中,由技术员胡文海领衔的8人研究团队利用现代化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开展草莓苗组培实验、原种栽培及后期育苗管理,在技术人才的精心“呵护”下,一株株脱毒草莓苗长势喜人。“因为青海地区气候冷凉,土传病害少,育出的苗子花芽分化好、变异小、坐果率高,在省内外育苗户群体中反应都非常好”,胡文海高兴地说。植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草莓苗为多巴等区域草莓种植户提供了高品质草莓苗,为湟中区域草莓特色种植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胡文海跟记者说道:“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公司现在每年产原种苗500万余株,可以产出草莓生产苗1亿株以上,可以算得上省内比较大的草莓育苗基地。”接下来,植健农业公司技术中心将继续研发培育一些适合青海地区栽种的反季草莓新品种,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增收致富。公司计划5年内培育草莓脱毒种苗1000万—3000万株,供应省内外多个草莓种植基地,并带动青海草莓种苗繁育及种植生产的产业化发展,为振兴乡村经济做出贡献。图片
鲁源新技术
育好技术人才梧桐树
2014年,鲁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多巴镇玉拉村成立,公司从最初的种植品种单一到现在葡萄、番茄、南瓜、辣椒等63个种植品种,已经形成近3000亩的种植规模,具备基本的初加工、仓储功能区,长期与武汉、云南、厦门等市场联系,夏菜外运已初具规模……如此喜人的成绩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支撑。
说起玉拉村的蔬菜种植专技人才,来自山东寿光的李希志人人皆知。李希志自1996年在山东当地种植温室蔬菜,十几年间积累了蔬菜种植、销售的丰富经验。2011年,在西宁汇丰农业,李希志特聘为公司技术总监,先后在西宁市引进丝瓜、“草莓番茄”“釜山88号番茄”等特色品种及种植技术。2014年5月,特聘为青海鲁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李希志充分挖掘适合西宁市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的特色农业产品资源,将寿光的新品种、好技术带到了湟中,开发适合湟中地区规模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打造玉拉绿色农产品牌。同时,将引进的新品种推广到玉拉村蔬菜种植户,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在李希志的带领下,公司建成标准日光节能温室103栋,新建600吨保鲜库一座,400平方米分拣车间一处,2021年,生产各类无公害果蔬1000吨,年收入达 600万元。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创业就业,吸收和培育了一大批农业种植技能型员工,以企业壮大带动产业发展,丰富本地区菜篮子,拉动消费,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目前,公司己经形成良好的规模化发展态势,以生产种植果蔬类为主,散养家禽为辅,形成科学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引进植株嫁接、葡萄密植、小拱棚等先进技术,先后培训周边村300多名技术能手,每年有60位村民成为职业农民,培养了当地种植专业技术人员14人,专业销售团队8人,员工100余人,组织形成了完善的产、供、销运转体系。
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研究,李希志主持的“原设施苦瓜高产技术集成项目”“青海鲁源西葫芦密植高产技术集成”“鲁源农业水肥一体化全自动控制示范”获得三项省级科技成果。鲁源农业先后被评定为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农业管理与服务示范项目示范点、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设施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同时,通过技术集成与熟化,形成高原设施果蔬配套栽培技术2-3套,成熟且值得推广的新技术达到12个。目前,玉拉村近53%的村民已从事设施农业发展,且一部分已熟悉掌握先进种植技术,成为种植技术能手。今后,李希志打算跟玉拉村两委合作,鲁源农业搭桥和山东寿光结成对子,把山东老家更先进的技术带到湟中区,同时把种植大户带到山东去考察学习,让种植农户从思想上产生根本性转变,提高种植技术,争取将蔬菜种植效益做到最大化。图片
特派员新服务
打出产业振兴组合拳
2022年3月,湟中区举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挂牌仪式,并按照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专项计划的统一安排部署,选定50名科技特派员为青海卡约初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青海召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涉农企业进行科技服务。
“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为科技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之一,是湟中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智囊”和科技创新创业的排头兵、先遣队。2022年5月,根据《青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计划》,按照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的要求,湟中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韩琦、沈宁东、祁鹤兴等10位专家人才,赴青海召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开展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工作站成员发挥专业优势、技术专长,将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相关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纳入到服务范畴,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就如何打造食用菌科普基地,强化宣传、科普培训等问题,提出了思路和建议。为进一步强化技术指导,特派员深入李家山食用菌种植示范园,手把手对菌种类型、菌包基质、菌种接种方式、接种后管理等方面把脉问诊,使示范园技术人员掌握了解影响食用菌生长的关键因素,有效解决了食用菌种植产业链技术瓶颈。同时,特派员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强化“线上+线下”科技培训,实现食用菌种植科技服务全覆盖,打通科技指导“最后一公里”,确保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指导效果最大化。
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负责人周召荣介绍道:“湟中区科技特派员会定期到园内开展技术指导,在专家人才手把手的帮扶和指导下,食用菌种植提质增效,不仅带动基地及周边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更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园区共有高8米的温棚7栋,每栋平均占地3850平方米、种植菌包50万个,每天产量高达5000斤,产值达到25万元,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小的香菇为李家山镇撑起了一顶“致富伞”,示范园现已成为湟中区乃至全省温棚种植工厂化、标准化的典范。湟中区依托科技特派员人才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特点,充分发挥“传、帮、带、教”作用,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同时,特派员还通过“互联网+团队协作”、长期驻点、相互促进等方式,推动科技与农业生产全方位融合,让更多成熟、实用的农牧业科技成果形成实效,有效提升了示范园的生产和科技创新水平,为培养一批永远带不走的本地农技队伍打下了基础,为群众脱贫致富持续发力,切实打造乡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