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草鱼养殖方法,从鱼苗到商品鱼上市一般需要3~4年的时间,养殖周期长,养殖效益低,对从事草鱼生产的养殖户来说,池塘占用时间长,成本积压不太合算,效果也不好。记者昨日走访了区有关农业部门了解到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的草鱼苗培育技术。
池塘的选择与清整
鱼种培育池不宜过大,以选择面积2~5亩的池塘较好。池塘要求保水性能好,能保持水深1.2~2.0米,泥沙底质,池底平坦,池形规整,为东西向长方形;此外,还要具备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附近无污染源,进水渠道与排水渠道分开,塘内进排水口用过滤装置密封等条件。
在池塘清整方面,要做到以下措施:在鱼种放养前15天干塘清淤,使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暴晒池底5天后加水至水深5厘米左右,亩用生石灰100千克进行消毒,做到“底白、坡白、水白”,不留边角,次日再用草绳或其他工具搅动池底1遍,以彻底杀灭淤泥中的病菌、害虫;消毒3天后,池内注水1米深左右,亩施发酵腐熟有机肥300千克以培肥水质,等待鱼种下塘。
鱼种放养技术
要培育大规格草鱼种必须选用优质的草鱼夏花进行放养。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鳍鳞完整、无病无伤、游动活泼、溯水能力强。同池放养的草鱼夏花应为同一来源的鱼种,避免品种混杂、规格不齐而影响鱼种生长。尾鱼种放养前均需用10~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20分钟。鱼种放养时水温温差不超过2℃,以减小夏花鱼种入池的应激反应。
饵料投喂方法
培育鱼种,饵料投喂是关键。草鱼种培育宜采用专用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定人、定塘管理。具体措施如下:在鱼种刚入池阶段,采用蛋白含量为35%的微颗粒饲料进行驯化,开始阶段投喂采用满塘撒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定点投喂。鱼种驯化成功后,定时、定点投喂;鱼种规格达8厘米以上时,改投蛋白含量为32%的饵料,日投饵3~4次,每次当大多数鱼种离开食场时停止投喂,以鱼种吃七八成饱为好。当鱼种规格达到20克/尾以上时,可以改用蛋白含量为30%左右的饵料,这样既满足鱼种的营养需求,又不浪费饵料。应注意根据鱼种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颗粒饲料的粒径,确保鱼种摄食适口。饵料的日投喂量一般为存塘鱼种体重的4%~10%,投喂时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种的活动情况以及吃食情况适当调整。
科学预防病害
草鱼种在培育期间较易发生病害,必须加强病害预防工作。
加强消毒。鱼种下塘前,池塘应彻底消毒,不给病原体留有存活的余地;对鱼种科学消毒后再进行放养,严防病原体随鱼种进入水体;不定期对食场、工具进行消毒,至少每周1次,以消除病菌滋生机会;对池塘水体每月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泼洒1次,预防有害菌的滋生与繁衍。
重视杀虫。6月底7月初,对水体施用1次杀虫剂,用对鱼种刺激性小的药物,按用药说明使用,防止寄生虫类积累增多,对鱼体造成感染;8月底9月初对池塘水体再进行1次杀虫,减少秋季寄生虫对鱼种造成的感染。
药饵预防。每月投喂1次药饵,每次连喂4~6天,可有效预防鱼类肠道疾病。将大蒜素、维生素C、中草药等添加到饵料中加工制成药饵,也可根据需要把药物溶于适量水中喷布到颗粒饲料上晾干投喂。
对症用药。发现有病害征兆,要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池边诊断,对症选用渔药防治。草鱼鱼种阶段,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易发,可以采用外泼大黄浸出液、二氧化氯等进行消毒杀菌,内服阿莫西林药饵的方式进行治疗,一般5~7天即可治愈;发生寄生虫病害时,宜先杀虫再杀菌,防止鱼种因寄生虫危害而引发细菌感染,避免鱼种产生继发性病害。
(蒋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