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一名女大学生返乡养猪,不但没人支持,还会被看不起。但郭莲不管,她不仅要养猪,还要把猪肉卖到全国各地。

郭莲是海东市平安区人,大学毕业,她在西宁打过工、创过业,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2008年的一天,她回婆婆家,赶上婆婆喂养的母猪产崽,9头猪崽仅存活了4头,惋惜的同时,她研究起猪崽存活率不高的原因。

这一研究,让她萌生了养猪的想法,她希望通过专业养殖帮助村里其他养殖户。当时的养猪市场处于低迷期,养殖风险较大,亲戚朋友纷纷劝她安安分分做自己的小本生意,“你一个女大学生,不在省城好好做生意,回家养猪,别人怎么想?”

“既然决定了,就不怕困难,更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要大胆地去尝试。”郭莲自筹资金外出考察学习,每天谋划着如何筹措资金,如何设计猪舍、引种,如何开展标准化养殖。

起初,由于经验不足,一系列问题摆在郭莲面前:猪舍建得不合理,猪品种不够优化,缺乏技术性人才……她拼命看书、看光盘学习养猪技术,掌握猪的习性,边养边学,边学边养。她安慰自己:“养猪行业流传着‘赚一年,亏一年,平三年’的说法,没有不经历挫折的成功。”

2012年,郭莲和丈夫在平安区三合镇新庄村流转土地36公顷,建成标准化猪舍14栋,面积1万平方米,成立海东市联胜养猪专业合作社,她担任理事长,从甘肃、陕西、北京等地引进优良的杜洛克、长白、约克种猪,有效改良仔猪品种,走上生态养猪之路。

为确保养猪场健康发展,郭莲健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等机制。在精心管理和规范生产下,她的养猪场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在相关部门帮助下,她引进“基地+农户+股份+红利”的联合协作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养殖户增收致富

目前,她的养猪场有存栏母猪500头,年繁育仔猪1.1万多头,年出栏育肥猪8000头,年收入2000多万元。村里人都说,她家的猪养得好,猪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起来特别香,大家喜欢吃,十里八村的商家、饭店想买猪肉还得提前预订。

2015年,郭莲和丈夫创办青海硒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她担任董事长。公司采用“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线上发展电商业务及食堂配送业务,在“832”全国农副产品销售平台上架牛肉、羊肉、猪肉、鸡肉、菜籽油、杂粮等120种产品;线下实体店展示和销售当地富硒蒜酱、富硒杂粮、苦荞茶、菜籽油、金丝皇菊等100多种农特产品。2021年,公司电商业务销售额达4000万元,服务全国31个省份的2454家单位食堂。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起来才是真正富。”这些年,先富起来的郭莲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019年,她的公司为窑洞村提供帮扶资金12万元;2020年为新庄村提供帮扶资金14万元,为湾子村提供帮扶资金16万元用于巩固脱贫成果,向海东市平安区红十字会捐款6万元助力疫情防控,为无锡市惠山区捐赠价值20万元的青海农产品2000份;2021年疫情期间捐助现金及价值8.3万元的物资,共计14.3万元……她还资助30名贫困学生,人均资助5000元,共计15万元。

从分不清公猪母猪的门外汉,到集兽医、农牧讲师、养殖达人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企业家,郭莲被评为“青海省乡村好青年”“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她的公司被评为“青海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青海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生猪标准化示范场”。一路走来历尽艰辛,她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有的成绩都是我和丈夫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取得的,我们为此倾注了太多心血。”

她还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是乡村广阔的舞台成就了她的梦想。她会努力探索产业兴旺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带领乡亲们为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真正念好返乡创业致富经,握好乡村振兴接力棒。西海全媒体记者 彭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