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张来彬是土生土长的木马镇庵子村人,历经十余年在外漂泊打拼,瞄准农村广阔的发展空间,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创办鹌鹑养殖场,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在张来彬的鹌鹑养殖场里,一排排养殖笼里挤满了鹌鹑,它们或悠闲觅食、或竞相争抢,不时还有鹌鹑蛋滚落出来,厂房内不时响起鹌鹑们叽叽喳喳的叫声,现场一片热闹。
2018年,张来彬回到家乡,投资70万元,在自己屋后的一片山地建成了3个标准化养殖厂房,并购买了货车、圈舍笼子、投料机、除粪机、升温机等养殖设备,并于当年10月从陕西购回首批5.5万余羽鹌鹑苗,开始了创业历程。张来彬也由此成为我县第一个养殖鹌鹑的致富带头人。
木马镇庵子村村民 张来彬:第一个是政策比较好,有优惠,第二个这里是我的家乡,然后我们这个地方的空气和水源比起其它地方还是很有优势,早晚的温差也不太大,比较适合搞养殖。
发展鹌鹑养殖业投资小,生长快,周期短,市场前景广阔,非常适合一般农户养殖。张来彬正是通过前期调查,发现我县的鹌鹑市场目前处于空白,市场潜力巨大,便瞅准了商机回乡养殖鹌鹑。
木马镇庵子村村民 张来彬:现在这个产业相对其它产业来说,养鹌鹑就是说周期短,投资要比养蛋鸡、养鸭子之类的要小一点。
为熟练掌握鹌鹑养殖技术,张来彬还自费前往绵阳市学习养殖技术。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很快便掌握了喂食、用药、消毒、预防接种等技术。
木马镇庵子村村民 张来彬:我们搞这个产业,从一开始搞建设到后面的养殖,有各方面的困难政府也在支持。
在木马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张来彬两年多的精心饲养,如今,十万羽鹌鹑每天能够产蛋1000余公斤,一年仅卖蛋就能实现纯利润30多万元。出产的鹌鹑蛋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售到周边广元、阆中、绵阳等地,知名度逐步提高。
木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杨清:服务上主要是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项目资金建设过程中间,存在一些资金差口,帮这个业主协助、解决了部分资金。二是党委政府安排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经常下来指导鹌鹑养殖技术。三是党委政府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和非洲猪瘟防控期间送来了消毒液和防护工作服。
为发展壮大鹌鹑产业,带动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张来彬每天以70元工资标准安排附近村民到养殖场长期务工,负责喂食、捡蛋、清粪等工作。对于有意向从事养殖的村民,张来彬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赊种苗,帮助销售鹌鹑蛋。
木马镇威灵村民 杨建华:我们在这做活路一年多了,这的条件也还是可以,老板对人也是很好,我们一个月的工作有两千多,包吃包住,平常离家也很近。
木马镇威灵村村民 李东华:平时在家里带娃娃,这里上班,张老板对我们比较好,娃娃也带了,班也上了,干活也不累,也很轻松。
木马镇庵子村村民 张来彬:我们请的都是家里面还稍微比较困难的,那么不光是我们自己整,要让附近的老百姓看到我们做这个产业有钱赚,富起来了,那么就会有很多老百姓愿意跟着我们来做这个鹌鹑养殖,然后也就会带动附近的老百姓发家致富。
据了解,今年以来,木马镇党委政府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快见效、可持续”的思路,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村两委搭台、业主经营、农户务工、村集体经济收益的模式,解决撂荒土地,增加群众收入,发展集体经济。突出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农旅结合、农商结合,为乡村振兴打下扎实基础。
木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杨清:当前,我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重点做好产业发展三篇文章。在选优产业上做文章,在产品品质上做文章,在产品销售上做文章。在下一步工作中,我镇将继续围绕发展壮大现有产业,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为乡村振兴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