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利: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牛倌”
当许多农村娃跳出“农门”,打算在城市里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时候,今年29岁的王君利,却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市里收入不错的工作,一头扎回农村当起了“牛倌”。
2012年,王君利从南京政治学院毕业,之后应聘到山西运城一家饲料公司工作,在这里他见识到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养牛方式,看到了育肥牛市场的广阔前景。在一年的认真学习实践后,他回到家乡科左后旗孟根达坝牧场当起了“牛倌”。
回乡养牛,王君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养殖场。2013年4月,他说服父母,筹措资金流转了60亩土地,开始了养殖场建设工程。他将养殖场划分为基础母牛养殖、育肥养殖、饲料储藏、管理休息等不同的功能区域。牛舍建好后,当年8月,王君利购进了第一批55头基础母牛,开始了他的“牛倌”生活。从那以后,王君利便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在养殖场。无论是拌饲料、喂牛、清粪,还是疾病防疫、牛舍消毒,他都亲力亲为,常常从清晨四五点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辛苦养殖的同时,王君利还刻苦学习牛的疫病防治知识。他说:“搞养殖的就怕疫病,现在我已经算得上半个兽医了,牛的一般病症都能自己治疗。”2014年6月,王君利养的牛开始陆续出栏,到8月份,55头牛全部售出,净利润达20余万元。
扩建养殖场,是王君利的第二步“棋”。为此,他专门跑到周边省市的大规模养殖场进行学习,并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方案。目前,王君利已建起3个牛棚、3个青贮窖,又新建了酒窖,用自酿酒糟做牛饲料,还种了75亩地的玉米和青贮饲料。他认为,只有走适度规模化养殖的路子,才能在融资、收购价格、疫病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优势,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利益。
看到这个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牛倌”把养殖场经营得有模有样,村民们纷纷前来取经。于是,头脑灵活的王君利又走出了自己的第三步“棋”,注册成立了“孟根育肥牛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的养殖户一起致富。
谈起未来的设想,这个皮肤黝黑、不善言辞的小伙子脸上泛起了红光,话语中却信心满满:“我今年打算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头,未来10年,我要建成集养殖、收购、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
(杨朝东 郭晓玲 邵楠)